唯识论的价值
林国良
笔者以为,唯识论的最重要价值,表现为二个功能:解脱功能和解释功能。解脱功能是指唯识论能以出世间法指导众生修持,证得解脱。解释功能是指唯识论能对世间法作出原则性的说明,既符合自宗理论,又能对世间各种现象作出圆融而合理的解释。解脱功能主要实现“度生”(度众生)功能,而解释功能可发挥“弘法”功能。
一、解脱功能
唯识论实际上是以修行为中心展开其理论体系的,唯识论全面介绍了大乘的修行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特殊的一些修行理论和方法。
1、以修行为中心的境行果体系
唯识论出自瑜伽行派。《成唯识论述记》卷3( T43, p0272c)指出“瑜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自性故。二与行相应,谓定慧等行相应也。三与理相应,安非安立二谛理也。四与果相应,能得无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也。”故唯识类的经典一般都以境、行、果来组织体系,如最胜子在《瑜伽师地论释》中说:“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
境、行、果的体系,实际上是以修行为中心。修行须知与修行相关的一切法,这就是境;修行须知修行的理论和方法,并付诸实践,这就是行;修行须知最终目标并实现此目标,这就是果。以几部重要的唯识经典举例。
《解深密经》的体系,以胜义谛、八识、三自性和三无性为所观之境;以奢摩他(止)、毗钵舍那(观)和菩萨地的六波罗蜜多为行,以佛地为果。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体系是十七地,其中,(1)五识身相应地,(2)意地,(3)有寻有伺地,(4)无寻唯伺地,(5)无寻无伺地,(6)三摩呬多地,7、非三摩呬多地,8、有心地,9、无心地,此九地为所观之境;10、闻所成地,11、思所成地,12、修所成地,13、声闻地,14、独觉地,15、菩萨地,此六地为行;16、有余依地,17、无余依地,此二地为果。
《成唯识论》的体系,以破二执证二空、八识、世间法的唯识理、三自性和三无性为所观之境;以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为行,以究竟位为果。
境、行、果的体系,其他宗也谈,而唯识宗有其自己的特点。例如,境是指佛教修行所应分别观察的诸法境界,包括三科、五位、百法、四谛、十二因缘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这是诸宗通说;唯识宗则进而以三自性判一切法,分别诸法体之有无与假实,以明什么该空,什么不该空,这是唯识中道观。而在行上,唯识宗也有自己特有的方法,这点到下面再谈。
境行果的体系,实际上是要求修行者不能盲修瞎炼,而要对修行涉及到各个方面能先有理智上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例如,要断什么,要修什么,要证什么。唯识宗的特有修行理论是转识成智,而由于“唯识”,所以识内包含了一切法,要转识,就需对一切法先有了解,故要系统的学习。而由于证道要断二障种子、一切有漏法种子和低劣的无漏法种子,所以修证不可能是只是个顿悟过程,唯识宗坚持的还是传统佛教的三大阿僧祗劫渐修的法门。
2、一以贯之的大乘修行方法
大乘的修行的方法究竟是什么?唯识宗对此有非常明确的回答,那就是波罗蜜多。
对此的说明需结合修行阶位来说。大乘修行的阶位一般以《华严经》和《菩萨璎珞经》的五十二位最流行。五十二位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十信位是“外凡”,即具有佛教信仰的一般佛教信众;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是“内凡”,又称“三贤位”,即已经获得一定成就的佛教信众;十地、等觉是圣位中的菩萨位;妙觉是圣位中的佛位。
但唯识宗有四十一位和五位之说。四十一位就是将十信归入十住位最初的发心住(这是《大智度论》就开始的),又将等觉位归入十地的最后一地法云地。而五位更具特色。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从三大劫修行来说,资粮位和加行位是第一大劫,通达位(又称见道位)和修习位(又称修道位)中的菩萨初地到七地是第二大劫,菩萨八地到十地圆满是第三大劫。
资粮位是修六波罗蜜多,积累见道的资粮。资粮位在四十一位中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资粮位将持续近一大劫,到第一大劫即将结束,佛教信众修波罗蜜多已积累了充分的资粮,此时进入了加行位。加行位只是在第一大劫的最后一段时间(即十回向中的“满心”位),此时唯识宗行者修唯识宗特有的四寻思四如实智,最后加功用行,以求见道。而通达位(见道位)是在第二大劫的开始一段时间(菩萨初地的“入心”位),修行者通过加行位的最后努力,终于见道。见道位是无分别智,没有任何作为,亲证真如。见道位后迅即进入修习位(菩萨初地的“住心”)。此后,菩萨十地的修行,都是修波罗蜜多(分十波罗蜜多,以配合十地修行),最终证到究竟位(佛地)。
故综观大乘佛教修行,波罗蜜多是其一以贯之的根本方法。因为前四位中,资粮位和修习位都是修波罗蜜多;而加行位和通达位都是极短的时间,且通达位只是亲证,无任何作为,故可说大乘修行,基本上就是修波罗蜜多。
通常人们说到修行,似乎就是定(止)与观想。但定与观想,只是六波罗蜜多的最后两项。由定发慧,确是佛教修行的关键所在。但系统的佛教修行,绝不止于此。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些修行,不但在凡夫阶段要努力修;即使到了菩萨位,也仍是修这些波罗蜜多,以最终彻底断除自己第八识中的一切染污种子,转染成净。
3、唯识宗特有的见道方法:四寻思四如实智。
如上所说,唯识宗的加行位,修的是四寻思观和四如实智观。四寻思观,就是观诸法的名,义,自性,差别,都假有实无。其中,名,就是事物的名称;义,是依名而诠释的诸法的自体;自性,就是诸法各自的体性;差别,就是体中的种类差别,如这是人的色、受等五蕴,那是天的色、受等五蕴,等等 。名、义、自性、差别四者,囊括了诸法的一切方面。修行者观此四法,都由自心所变,为虚假之法,寻求思察此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寻思观。由此而生印可决定之智,不但如实了知所取所缘之名等四者,是自心所变,假有实无;还能了知印可能取能缘之名等四者,也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
四寻思和四如实智,是加行位所发之观法;其能发之禅定,一为明得定,二为明增定,三为印顺定,四为无间定;其所得的功德,为暖,顶,忍,世第一法。
再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四寻思和四如实智,那就是观所缘的一切法都为心识所变现,假有实无,那是四寻思;进而,了知和确认能缘和所缘的一切法都为心识所变现,假有实无,那就是四如实智。当然,四如实智必须要进入现量境,只有生起现量的四如实智,才能最终见道。
4、唯识宗根本的成道方法:转染成净。
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T45, p0259c)中说了五种唯识:一、境唯识,即境非真实有,唯识所现。如唯识经典中常举的例子:人、天、鬼、畜生四类有情,同见一河水。人之所见为河水,天之所见为庄严宝地,鱼之所见为其宅窟,而鬼之所见则是脓河猛火。二、教唯识,即经论中所说的唯识教义,如《华严经》说:“三界唯心”。三、理唯识:即唯识经论中所成立的系统的唯识之理。四、行唯识,即实践唯识之理,以修行对治有漏习气,伏断惑障,转染成净。五、果唯识,即转识成智,证得菩提与涅槃之佛果。
因此,唯识宗修行的根本任务是消除自己污染的现行和种子,直到彻底断除第八识中一切染种,使第八识中的种子完全变成清净种子。彻底转染成净后,才能证佛果,转八识成四智。
5、唯识宗特有的观法:五重唯识观。
此观法是窥基大师集唯识经典中各种义蕴而成,分五步观。其能观的主体是“以闻思修所成妙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T33, p0527b),所观的对象是一切法。
第一重唯识观是“遣虚存实”。其中,“虚”指遍计所执性,“实”指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此观就是要破遍计所执性,但对否定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的见解也要破除。诸经论所说的“一切唯识”、“二谛”、“三性”、“三无性”、 “四寻思”、“四如实智”等,皆摄于此观。
第二重唯识观是“舍滥留纯”。其中,“滥”指“四分”中的相分,“纯”指其他三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因相分虽是内境,是实有,不同于遍计所执性的外境,但都属所缘,恐互相杂滥,所以舍弃相分,只就纯属能缘的后三分观察唯识之理。
第三重唯识观是“摄末归本”。其中,“末”指相分和见分,“本”指自证分。自证分是体,见分和相分由自证分所变,是用。摄末归本,摄用归体,即只就自证分观察唯识之理。
第四重唯识观是“隐劣显胜”。其中,“劣”指心所,“胜”指八识心王。此观即只就心王的自体观察唯识之理。
第五重唯识观是“遣相证性”。其中,“相”指八识心王的自体,因其是依他起的事相;“性”即圆成实性。此观即只就圆成实性的法体求证唯识之理。
此五重观法中,前四重就依他起识相观察唯识理,后一重就圆成实识性观察唯识理。如此,空有、心境、体用、王所、事理五种,从粗到细,展转相推,到第五重,实证唯识妙理,于是进入理智冥合的境界。
二、解释功能
就佛教的根本宗旨、即解脱而言,世间法都属妄幻,一心修道、心无旁鹜者,自然无意在此多化工夫,去对世间法作什么解释。大乘其他教派大体如此。但佛教若要弘扬,就要使人信服。若佛教仅是自己说自己的一套理论,而与世间法完全隔绝,对人们心中的各种疑问,无法作出合理解释,那就难以使人信服。唯识宗被人称为“有宗”,实际上就是因为此宗在大乘各宗中最…
《唯识论的价值(林国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