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論的價值(林國良)

  唯識論的價值

  林國良

  筆者以爲,唯識論的最重要價值,表現爲二個功能:解脫功能和解釋功能。解脫功能是指唯識論能以出世間法指導衆生修持,證得解脫。解釋功能是指唯識論能對世間法作出原則性的說明,既符合自宗理論,又能對世間各種現象作出圓融而合理的解釋。解脫功能主要實現“度生”(度衆生)功能,而解釋功能可發揮“弘法”功能。

  一、解脫功能

  唯識論實際上是以修行爲中心展開其理論體系的,唯識論全面介紹了大乘的修行理論,並提出了自己特殊的一些修行理論和方法。

  1、以修行爲中心的境行果體系

  唯識論出自瑜伽行派。《成唯識論述記》卷3( T43, p0272c)指出“瑜伽”一詞有五種含義:“一與境相應,不違一切法自性故。二與行相應,謂定慧等行相應也。叁與理相應,安非安立二谛理也。四與果相應,能得無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圓,利生救物,赴機應感,藥病相應也。”故唯識類的經典一般都以境、行、果來組織體系,如最勝子在《瑜伽師地論釋》中說:“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瑜伽,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

  境、行、果的體系,實際上是以修行爲中心。修行須知與修行相關的一切法,這就是境;修行須知修行的理論和方法,並付諸實踐,這就是行;修行須知最終目標並實現此目標,這就是果。以幾部重要的唯識經典舉例。

  《解深密經》的體系,以勝義谛、八識、叁自性和叁無性爲所觀之境;以奢摩他(止)、毗缽舍那(觀)和菩薩地的六波羅蜜多爲行,以佛地爲果。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體系是十七地,其中,(1)五識身相應地,(2)意地,(3)有尋有伺地,(4)無尋唯伺地,(5)無尋無伺地,(6)叁摩呬多地,7、非叁摩呬多地,8、有心地,9、無心地,此九地爲所觀之境;10、聞所成地,11、思所成地,12、修所成地,13、聲聞地,14、獨覺地,15、菩薩地,此六地爲行;16、有余依地,17、無余依地,此二地爲果。

  《成唯識論》的體系,以破二執證二空、八識、世間法的唯識理、叁自性和叁無性爲所觀之境;以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爲行,以究竟位爲果。

  境、行、果的體系,其他宗也談,而唯識宗有其自己的特點。例如,境是指佛教修行所應分別觀察的諸法境界,包括叁科、五位、百法、四谛、十二因緣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這是諸宗通說;唯識宗則進而以叁自性判一切法,分別諸法體之有無與假實,以明什麼該空,什麼不該空,這是唯識中道觀。而在行上,唯識宗也有自己特有的方法,這點到下面再談。

  境行果的體系,實際上是要求修行者不能盲修瞎煉,而要對修行涉及到各個方面能先有理智上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例如,要斷什麼,要修什麼,要證什麼。唯識宗的特有修行理論是轉識成智,而由于“唯識”,所以識內包含了一切法,要轉識,就需對一切法先有了解,故要系統的學習。而由于證道要斷二障種子、一切有漏法種子和低劣的無漏法種子,所以修證不可能是只是個頓悟過程,唯識宗堅持的還是傳統佛教的叁大阿僧祗劫漸修的法門。

  2、一以貫之的大乘修行方法

  大乘的修行的方法究竟是什麼?唯識宗對此有非常明確的回答,那就是波羅蜜多。

  對此的說明需結合修行階位來說。大乘修行的階位一般以《華嚴經》和《菩薩璎珞經》的五十二位最流行。五十二位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其中,十信位是“外凡”,即具有佛教信仰的一般佛教信衆;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是“內凡”,又稱“叁賢位”,即已經獲得一定成就的佛教信衆;十地、等覺是聖位中的菩薩位;妙覺是聖位中的佛位。

  但唯識宗有四十一位和五位之說。四十一位就是將十信歸入十住位最初的發心住(這是《大智度論》就開始的),又將等覺位歸入十地的最後一地法雲地。而五位更具特色。五位即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從叁大劫修行來說,資糧位和加行位是第一大劫,通達位(又稱見道位)和修習位(又稱修道位)中的菩薩初地到七地是第二大劫,菩薩八地到十地圓滿是第叁大劫。

  資糧位是修六波羅蜜多,積累見道的資糧。資糧位在四十一位中包括十住、十行、十回向。資糧位將持續近一大劫,到第一大劫即將結束,佛教信衆修波羅蜜多已積累了充分的資糧,此時進入了加行位。加行位只是在第一大劫的最後一段時間(即十回向中的“滿心”位),此時唯識宗行者修唯識宗特有的四尋思四如實智,最後加功用行,以求見道。而通達位(見道位)是在第二大劫的開始一段時間(菩薩初地的“入心”位),修行者通過加行位的最後努力,終于見道。見道位是無分別智,沒有任何作爲,親證真如。見道位後迅即進入修習位(菩薩初地的“住心”)。此後,菩薩十地的修行,都是修波羅蜜多(分十波羅蜜多,以配合十地修行),最終證到究竟位(佛地)。

  故綜觀大乘佛教修行,波羅蜜多是其一以貫之的根本方法。因爲前四位中,資糧位和修習位都是修波羅蜜多;而加行位和通達位都是極短的時間,且通達位只是親證,無任何作爲,故可說大乘修行,基本上就是修波羅蜜多。

  通常人們說到修行,似乎就是定(止)與觀想。但定與觀想,只是六波羅蜜多的最後兩項。由定發慧,確是佛教修行的關鍵所在。但系統的佛教修行,絕不止于此。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些修行,不但在凡夫階段要努力修;即使到了菩薩位,也仍是修這些波羅蜜多,以最終徹底斷除自己第八識中的一切染汙種子,轉染成淨。

  3、唯識宗特有的見道方法:四尋思四如實智。

  如上所說,唯識宗的加行位,修的是四尋思觀和四如實智觀。四尋思觀,就是觀諸法的名,義,自性,差別,都假有實無。其中,名,就是事物的名稱;義,是依名而诠釋的諸法的自體;自性,就是諸法各自的體性;差別,就是體中的種類差別,如這是人的色、受等五蘊,那是天的色、受等五蘊,等等 。名、義、自性、差別四者,囊括了諸法的一切方面。修行者觀此四法,都由自心所變,爲虛假之法,尋求思察此爲假有實無,謂之四尋思觀。由此而生印可決定之智,不但如實了知所取所緣之名等四者,是自心所變,假有實無;還能了知印可能取能緣之名等四者,也假有實無,謂之四如實觀。

  四尋思和四如實智,是加行位所發之觀法;其能發之禅定,一爲明得定,二爲明增定,叁爲印順定,四爲無間定;其所得的功德,爲暖,頂,忍,世第一法。

  再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說四尋思和四如實智,那就是觀所緣的一切法都爲心識所變現,假有實無,那是四尋思;進而,了知和確認能緣和所緣的一切法都爲心識所變現,假有實無,那就是四如實智。當然,四如實智必須要進入現量境,只有生起現量的四如實智,才能最終見道。

  4、唯識宗根本的成道方法:轉染成淨。

  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T45, p0259c)中說了五種唯識:一、境唯識,即境非真實有,唯識所現。如唯識經典中常舉的例子:人、天、鬼、畜生四類有情,同見一河水。人之所見爲河水,天之所見爲莊嚴寶地,魚之所見爲其宅窟,而鬼之所見則是膿河猛火。二、教唯識,即經論中所說的唯識教義,如《華嚴經》說:“叁界唯心”。叁、理唯識:即唯識經論中所成立的系統的唯識之理。四、行唯識,即實踐唯識之理,以修行對治有漏習氣,伏斷惑障,轉染成淨。五、果唯識,即轉識成智,證得菩提與涅槃之佛果。

  因此,唯識宗修行的根本任務是消除自己汙染的現行和種子,直到徹底斷除第八識中一切染種,使第八識中的種子完全變成清淨種子。徹底轉染成淨後,才能證佛果,轉八識成四智。

  5、唯識宗特有的觀法:五重唯識觀。

  此觀法是窺基大師集唯識經典中各種義蘊而成,分五步觀。其能觀的主體是“以聞思修所成妙慧”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 》T33, p0527b),所觀的對象是一切法。

  第一重唯識觀是“遣虛存實”。其中,“虛”指遍計所執性,“實”指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此觀就是要破遍計所執性,但對否定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的見解也要破除。諸經論所說的“一切唯識”、“二谛”、“叁性”、“叁無性”、 “四尋思”、“四如實智”等,皆攝于此觀。

  第二重唯識觀是“舍濫留純”。其中,“濫”指“四分”中的相分,“純”指其他叁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因相分雖是內境,是實有,不同于遍計所執性的外境,但都屬所緣,恐互相雜濫,所以舍棄相分,只就純屬能緣的後叁分觀察唯識之理。

  第叁重唯識觀是“攝末歸本”。其中,“末”指相分和見分,“本”指自證分。自證分是體,見分和相分由自證分所變,是用。攝末歸本,攝用歸體,即只就自證分觀察唯識之理。

  第四重唯識觀是“隱劣顯勝”。其中,“劣”指心所,“勝”指八識心王。此觀即只就心王的自體觀察唯識之理。

  第五重唯識觀是“遣相證性”。其中,“相”指八識心王的自體,因其是依他起的事相;“性”即圓成實性。此觀即只就圓成實性的法體求證唯識之理。

  此五重觀法中,前四重就依他起識相觀察唯識理,後一重就圓成實識性觀察唯識理。如此,空有、心境、體用、王所、事理五種,從粗到細,展轉相推,到第五重,實證唯識妙理,于是進入理智冥合的境界。

  二、解釋功能

  就佛教的根本宗旨、即解脫而言,世間法都屬妄幻,一心修道、心無旁鹜者,自然無意在此多化工夫,去對世間法作什麼解釋。大乘其他教派大體如此。但佛教若要弘揚,就要使人信服。若佛教僅是自己說自己的一套理論,而與世間法完全隔絕,對人們心中的各種疑問,無法作出合理解釋,那就難以使人信服。唯識宗被人稱爲“有宗”,實際上就是因爲此宗在大乘各宗中最…

《唯識論的價值(林國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