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观行”与思惟结构之改造(孔祥玲)▪P2

  ..续本文上一页iii]大正藏30册,页723中。

  [ix]大正藏30册,页488上。

  [x]大正藏30册,页490中。

  [xi]大正藏30册,页695下、页703上。。

  [xii]大正藏30册,页727上。

  「问胜解行住菩萨转时,应知何行何状何相?答胜解行住菩萨转时,思择力胜;于诸菩萨所作加行,以分别慧数数思择方能修作。」

  「是诸菩萨依止世间清净静虑,于胜解行地已善积集菩提资粮,于如前说百一十苦诸有情类,修习哀愍,无余思惟……彼由修习如是世间清净静虑悲愿力故,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于自所依皆得除遣。由此断故,菩萨不久获得转依,于诸恶趣所有恶业毕竟不作,于诸恶趣决定不往……。」[ii]

  引文一的关键性语词为“思择力胜”与“分别慧数数思择”二句,强调出了“胜解行住”以集中思惟、分别抉择为主的修学型态。引文二之“世间清净静虑”亦透露了相同的讯息。因此可以说,“胜解行住”之思择力与清净静虑结合而成的修道模式,应该就是“唯识观行”的修学理念吧。虽然这个阶段仍属有漏,但因为有禅定所摄之菩提心为依止,所以能“修习哀愍,无余思惟”。其中之“修习哀愍”,来自于“唯识观行”最初要求安住之“无上正等觉愿”的续发效应;“无余思惟”则是因为止观训练达到了一定的力道,终不再被妄想杂念诱往余处。是以不久即能获得“转依”(如引文二),通达见道,此即十三住之“极欢喜住”,或菩萨五十二阶位之“初欢喜地”。

  然判定是否获得“转依“,是否由“加行位”转至“通达位”,或由“胜解行住”晋升为“极欢喜住”,是依“净胜意乐”的产生与否来决定的。《瑜伽论记》卷十八云:「初得无分别智名胜意乐。」[iii]故“极欢喜住”又称为“净胜意乐住”。

  “净胜意乐”乃指恶法尽断,善法尽显的一种纯善境界,同时是在修习者对正法的胜解力具备了极其稳固强盛的基础下,才能产生的对善恶丝毫无惑的抉择能力。而这种因为某种心念结构的改变或基于某种身心变化而使修学者臻至另一境界的判别标准,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极为普遍。譬如行者自我验证是否获得奢摩他时,即以妙轻安作为证知的依据。而从“净胜意乐”的获得,可以反推在“胜解行住”阶段,集中心意要作的,就是彻底瓦解凡夫思惟结构的陋习,同时替以另一种被完全净化、升华了的思惟模式与道德判断标准,这个新的模式与标准,统合起来就称为“净胜意乐”。

  这个结论与前段文中提到的“胜解行住”所修即“唯识观行”的推论结合起来,可以作出的结论是:以现代用词来说,“菩萨唯识观行”可以视为唯识学派所主张的一种思惟结构改造法。改造的过程可以用“转依”二字说明,即先以止的力量镇伏原来思惟模式的自发性运转(即唯识学所谓之“习气使然”),然后再以观的抉择力,转舍劣法所依,而转得胜净法之所依。依唯识学之“三自性”来说,转舍乃指舍“依他起性”上之“遍计所执性”,转得则指得“依他起性”中之“圆成实性”。故从转舍至转得,可以看出人之思想应如何自世间转向出世间,自实我实法转向缘起无自性的一种改造过程。更进一步说,转舍与转得的概念,其实就是“唯识观行”操作模式中相当重要的一种操作技巧,即本文第一节中提到的“除遣所缘”,或称为“舍离心相”。以概念性语词来说,即《瑜伽论》中相当重要的“以楔出楔”理论。

  若依原始佛教的界定标准来看,一般人的思惟模式是以“我”为核心,依“我”又牵动“我所”。在“我”、“我所”的无形驱策下,自然扩张出对财色名食睡的不同需求,对色声香味触的个人品味,对喜怒哀乐的强烈表达,乃至于一期生命结束时对自我的眷恋不舍。因此,“我”向来被认定是烦恼的根源,是生命不断投胎轮回的动力来源。而为了要堪破因“我”所起的无数次轮回,佛陀将“我”剖析为五蕴,藉以先观无常,后观无我,直至最后证入涅槃,同时顺次达到厌、离欲、解脱的最后目标。换言之,要想符合厌、离欲、解脱的思惟模式是要“无我”的,而不是“我”的。如《杂阿含经》卷十所说:

  「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iv]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虽说为“三法印”,但我们也可以直接看成是人的思惟由“我”修证至“无我”的一个实践过程。尤其,内容虽罗列为三,但每一法印都能开显出正觉的内容,都能离执证真,达成最后目标。因此,印顺法师认为:“三法印是综贯相通的;能统一三者的,即着重于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印。诸法,通于有为与无为,从有为无为同是无我性去理解,即能将常与无常统一起来。”[v]故三法印的次第虽是为声闻常道所说,但事实上,依无常门而悟入的,即“无愿解脱门”;依无我悟入的,即“空解脱门”;依涅槃寂静而悟入的,即“无相解脱门”[vi]。空、无相、无愿即“大乘三解脱门”,所以三法印实是贯通大乘的。

  因此,“唯识观行”的操作过程,虽然是从“万法唯识”和“外境实无”的角度切入,但其依循的途径并没有离开三法印。首先,“唯识观行”所立足的理论基础“法假安立”,就是从无常性和无我性中配合着唯识学特有的“影像说”,对一切法之“言说自性”与“离言自性”进行观察抉择的。而其间采用的方法如四寻思、四如实智、五法、三自性等,都是为了带领行者离开诸法表相,深入其本性中,直显一切法如幻皆空的本质,而此所谓的本质与三法印最后之涅槃寂静,实是殊途同归。

  此外,诸法无我的观察,到了大乘佛教时代,细分出“法空观”与“我空观”二种。二乘人多以“我空观”为目标,大乘菩萨则以“法空观”为究竟。依此概念,再结合“唯识观行”对契入“法假安立”所使用的方法(即四寻思、四如实智、五法、三自性等)观之,应可断言:“唯识观行”属于“法空观”层次。因为空观的修习成就,远离了一切法的戏论相,不再起我我所执,所以有“净胜意乐”现前,和“根本无分别智”的证得。因此,总结来说,“唯识观行”是依三法印之诸法无我观进入的。若就空观的性质再进一步细分,则“唯识观行”的性质属于大乘“法空观”。依思惟模式的改造来说,“唯识观行”是从“我”的思惟结构转换至“无我”的思惟结构。 大正藏30册,页554上。

  [ii]大正藏30册,页565上。

  [iii]大正藏42册,页521下。

  [iv]大正藏2册,页70下~71上。

  [v]印顺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妙云集中编之一《佛法概论》

  台湾: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1990

  年10月第2版,页161。

  [vi]吕胜强编

  《妙云华雨的禅思—印顺导师止观开示集录》

  台湾:佛教青年文教基金会,1998年4月出

  版页90。

  

《“唯识观行”与思惟结构之改造(孔祥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