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iii]大正藏30冊,頁723中。
[ix]大正藏30冊,頁488上。
[x]大正藏30冊,頁490中。
[xi]大正藏30冊,頁695下、頁703上。。
[xii]大正藏30冊,頁727上。
「問勝解行住菩薩轉時,應知何行何狀何相?答勝解行住菩薩轉時,思擇力勝;于諸菩薩所作加行,以分別慧數數思擇方能修作。」
「是諸菩薩依止世間清淨靜慮,于勝解行地已善積集菩提資糧,于如前說百一十苦諸有情類,修習哀愍,無余思惟……彼由修習如是世間清淨靜慮悲願力故,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粗重,于自所依皆得除遣。由此斷故,菩薩不久獲得轉依,于諸惡趣所有惡業畢竟不作,于諸惡趣決定不往……。」[ii]
引文一的關鍵性語詞爲“思擇力勝”與“分別慧數數思擇”二句,強調出了“勝解行住”以集中思惟、分別抉擇爲主的修學型態。引文二之“世間清淨靜慮”亦透露了相同的訊息。因此可以說,“勝解行住”之思擇力與清淨靜慮結合而成的修道模式,應該就是“唯識觀行”的修學理念吧。雖然這個階段仍屬有漏,但因爲有禅定所攝之菩提心爲依止,所以能“修習哀愍,無余思惟”。其中之“修習哀愍”,來自于“唯識觀行”最初要求安住之“無上正等覺願”的續發效應;“無余思惟”則是因爲止觀訓練達到了一定的力道,終不再被妄想雜念誘往余處。是以不久即能獲得“轉依”(如引文二),通達見道,此即十叁住之“極歡喜住”,或菩薩五十二階位之“初歡喜地”。
然判定是否獲得“轉依“,是否由“加行位”轉至“通達位”,或由“勝解行住”晉升爲“極歡喜住”,是依“淨勝意樂”的産生與否來決定的。《瑜伽論記》卷十八雲:「初得無分別智名勝意樂。」[iii]故“極歡喜住”又稱爲“淨勝意樂住”。
“淨勝意樂”乃指惡法盡斷,善法盡顯的一種純善境界,同時是在修習者對正法的勝解力具備了極其穩固強盛的基礎下,才能産生的對善惡絲毫無惑的抉擇能力。而這種因爲某種心念結構的改變或基于某種身心變化而使修學者臻至另一境界的判別標准,在佛教的修行系統中極爲普遍。譬如行者自我驗證是否獲得奢摩他時,即以妙輕安作爲證知的依據。而從“淨勝意樂”的獲得,可以反推在“勝解行住”階段,集中心意要作的,就是徹底瓦解凡夫思惟結構的陋習,同時替以另一種被完全淨化、升華了的思惟模式與道德判斷標准,這個新的模式與標准,統合起來就稱爲“淨勝意樂”。
這個結論與前段文中提到的“勝解行住”所修即“唯識觀行”的推論結合起來,可以作出的結論是:以現代用詞來說,“菩薩唯識觀行”可以視爲唯識學派所主張的一種思惟結構改造法。改造的過程可以用“轉依”二字說明,即先以止的力量鎮伏原來思惟模式的自發性運轉(即唯識學所謂之“習氣使然”),然後再以觀的抉擇力,轉舍劣法所依,而轉得勝淨法之所依。依唯識學之“叁自性”來說,轉舍乃指舍“依他起性”上之“遍計所執性”,轉得則指得“依他起性”中之“圓成實性”。故從轉舍至轉得,可以看出人之思想應如何自世間轉向出世間,自實我實法轉向緣起無自性的一種改造過程。更進一步說,轉舍與轉得的概念,其實就是“唯識觀行”操作模式中相當重要的一種操作技巧,即本文第一節中提到的“除遣所緣”,或稱爲“舍離心相”。以概念性語詞來說,即《瑜伽論》中相當重要的“以楔出楔”理論。
若依原始佛教的界定標准來看,一般人的思惟模式是以“我”爲核心,依“我”又牽動“我所”。在“我”、“我所”的無形驅策下,自然擴張出對財色名食睡的不同需求,對色聲香味觸的個人品味,對喜怒哀樂的強烈表達,乃至于一期生命結束時對自我的眷戀不舍。因此,“我”向來被認定是煩惱的根源,是生命不斷投胎輪回的動力來源。而爲了要堪破因“我”所起的無數次輪回,佛陀將“我”剖析爲五蘊,藉以先觀無常,後觀無我,直至最後證入涅槃,同時順次達到厭、離欲、解脫的最後目標。換言之,要想符合厭、離欲、解脫的思惟模式是要“無我”的,而不是“我”的。如《雜阿含經》卷十所說:
「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iv]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雖說爲“叁法印”,但我們也可以直接看成是人的思惟由“我”修證至“無我”的一個實踐過程。尤其,內容雖羅列爲叁,但每一法印都能開顯出正覺的內容,都能離執證真,達成最後目標。因此,印順法師認爲:“叁法印是綜貫相通的;能統一叁者的,即著重于叁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印。諸法,通于有爲與無爲,從有爲無爲同是無我性去理解,即能將常與無常統一起來。”[v]故叁法印的次第雖是爲聲聞常道所說,但事實上,依無常門而悟入的,即“無願解脫門”;依無我悟入的,即“空解脫門”;依涅槃寂靜而悟入的,即“無相解脫門”[vi]。空、無相、無願即“大乘叁解脫門”,所以叁法印實是貫通大乘的。
因此,“唯識觀行”的操作過程,雖然是從“萬法唯識”和“外境實無”的角度切入,但其依循的途徑並沒有離開叁法印。首先,“唯識觀行”所立足的理論基礎“法假安立”,就是從無常性和無我性中配合著唯識學特有的“影像說”,對一切法之“言說自性”與“離言自性”進行觀察抉擇的。而其間采用的方法如四尋思、四如實智、五法、叁自性等,都是爲了帶領行者離開諸法表相,深入其本性中,直顯一切法如幻皆空的本質,而此所謂的本質與叁法印最後之涅槃寂靜,實是殊途同歸。
此外,諸法無我的觀察,到了大乘佛教時代,細分出“法空觀”與“我空觀”二種。二乘人多以“我空觀”爲目標,大乘菩薩則以“法空觀”爲究竟。依此概念,再結合“唯識觀行”對契入“法假安立”所使用的方法(即四尋思、四如實智、五法、叁自性等)觀之,應可斷言:“唯識觀行”屬于“法空觀”層次。因爲空觀的修習成就,遠離了一切法的戲論相,不再起我我所執,所以有“淨勝意樂”現前,和“根本無分別智”的證得。因此,總結來說,“唯識觀行”是依叁法印之諸法無我觀進入的。若就空觀的性質再進一步細分,則“唯識觀行”的性質屬于大乘“法空觀”。依思惟模式的改造來說,“唯識觀行”是從“我”的思惟結構轉換至“無我”的思惟結構。 大正藏30冊,頁554上。
[ii]大正藏30冊,頁565上。
[iii]大正藏42冊,頁521下。
[iv]大正藏2冊,頁70下~71上。
[v]印順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妙雲集中編之一《佛法概論》
臺灣: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1990
年10月第2版,頁161。
[vi]呂勝強編
《妙雲華雨的禅思—印順導師止觀開示集錄》
臺灣: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8年4月出
版頁90。
《“唯識觀行”與思惟結構之改造(孔祥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