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月历钟)▪P2

  ..续本文上一页识,及第三能变之前六识,都依止于初能变的第八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能见色、闻香,以至能够了知分别的,是意识。意识所依的,即是六识底下的意根,那就是第七末那识。而第七识与前六识共同所依的,内变根身、外变器界的,那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第八阿赖耶识和第七末那识,是心识中内在的、微细的特殊性质,心理学上还没有办法讲到;所以,我们对于唯识学的价值,格外觉得可贵。实证“阿赖耶识”的存在,不仅涵盖了有情个别生命方面,同时更扩展到宇宙全面性的存在。

  在大乘佛教对生命自身之深入探讨之下,我们的精神领域被扩大了,“识”不再限于片断琐碎的见闻觉知,也不仅是知识性的统一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清晰而合理地解释了生命的本质与万有的根源,这就是唯识学提出一切有情皆具有八识的重要性。

  依此,笔者希望以八识心法理论架构的体系理念,分析出现代人对精神上的需求、生活上的态度、人生上的价值观,由此三点来发现现代人心理问题点的症结。另外,笔者试以佛教心理学的观点,再从百法五十一心所法为根据(注5),探索内心的分析,加诸心理学问题的探讨,以求整合,寻求对现代人生活困境的盲点深入,作一一解析,提出架构理论基点,予以对治之道,且能提供现代人生活安定方针的导引,以达到生活的和谐,提升心理建设的目的与价值。

  一、从“心法”看现代人心理病态的症结

  (1)前五意识的—感官与直觉

  我们人生活这个世间上,首先接触到的四周人、事、物,是吾人的感觉器官—前五意识。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种识,相当于心理学中的眼、耳、鼻、舌、身感觉作用,是人体接收外界资讯的前哨站。只是纯粹能察觉事、物存在的知觉,本身并未具备辨别能力。

  在《百法论纂》中说︰“且前五识,依五根得名。但有照用,最初一念,照境原无分别。”(卍续藏七六

  八六五a)由此发现,前五识的作用只能了境而不能分别,然而时间只在一念之间就现代人由于生活紧张忙碌,身心承受压力太大,常常寻找于感官上的刺激,舒解身心予以全然的感受,正如《八识规矩颂》前五识颂所言的︰“性境现量通三性”。我们所有一切形相都须先经过感官(Sense organ)的接收、传入才能产生识(Vijnana),而感官所能接收到的,其时是外物实际形像(相状),非虚假设想的,所以说“性境”。《因明论疏》卷一小注云︰“现量有二类,一定位、二散心,定心澄湛,境皆明证,随缘何法,皆名现量,一切散心,若亲于境,冥得自体,亦皆现量。”(大正四四

  九三b)若以现代的名词来说,就是直觉的认知对象,可在认识方面解释,在梁晋源先生《从唯识学透视人生》一文中述及︰

  “前五识的眼见色、耳声乃至身触境,是以生理组织色根为所依,以物理世界的色尘为所缘,而归属于以物质(色法)为基础的知觉—现量之范畴。这些由直接经验得来的感官知识,实则不能称为有组织的知识,因前五识缘境是刹那性的,前后刹那并不连贯,眼见色,耳闻声,仅能见闻眼前的色声,决不涉入过去与未来,尽管依常识经验而言好像没有间断,其实从认识心来说,一刹那生起,讯即过去,所以见红是红,见白是白,单纯的接触不赋予任何名言(概念),所感知的对象犹一堆零乱的素材,未能够成完整的认识形象。”(注6)

  可以了解到前五识所得的只是现量,是直接的觉知,最单纯的感觉,在前一刹那间所取得的,缘外境并无分别、计度、及污染的情形下,犹如野马般的感觉及凭借著器官行动,不停地追求感官的快乐原则(hedonism),佛教对此提出两种看法︰一、追求感官快乐会带来不幸;二、追求感官快乐的手段(合法与不合法),若合法还要考虑到不能过分与不破坏快乐原则为条件。佛教更认为追求感官的快乐,只是在“需要、紧张和满足”(want tension and satisfaction)的恶行循环下,过著痛苦追求而已。(注7)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人因情绪的紧张和工作压力,为了感官上的满足发泄,笔者认为几点︰追求刺激、新奇、兴奋、及慰藉。不外乎是感官追逐外境的趋策力量所在。在心理学上,对感觉的基本特征,就有所谓的“感觉之适应”,因为感觉器官接受刺激的久暂,而使敏感度改变现。(注8)因而导致对外境认识不清,只是一味的追逐享受,失去了对感觉平衡的力量,精神心灵的空虚,导致了迷盲点。

  (2)第六意识的—虚妄与分别

  对于第六意识的解释︰“识”的梵文原文为Vijnana皆为含“知道”、“辨别”、“理解”等意动词Vijna衍生词。依唯识宗的解释,吾人能识别、了别外境,乃因识对外境之作用所显现,故于此状态之识称为表识、记识。(注9)应包含现代所说的感觉、知觉、思考、感情等一切心理作用。

  因为是依靠前面得认识对象(相),和这个语言(名),才能成立具体的语言活动,乃至语言的思考。这些堪称概念的心理活动,加上每有伴随言的其他一切心理活动,归纳这些才叫做“分别”。(uikalpa)若用现代术语说,无异精神活动或心理的过程的综称。可以说是“感官直觉”(Sensuous lntuition),是知笕直接对于物象的认识直觉,有偏向心理学意义的情识之意,并不纯綷是西方哲学中以知性的范畴为本的认识,即非纯认知意。所以第六意识称为“分别识”又叫“攀缘心”。

  《百法论纂》有进一步的说明︰“然第二念有分别者,即属意识。是则前五乃依五色根之识。”(卍续藏七六

  八六五a)当前五意识与外境接触时,第一念最先判别比较粗略,然而待第二个念头生起时,牵动了第六意识的配合,就产生了根据前五识的原始资料,加以分别主观的处理,具有分析的性质,表现为推理、判断、记忆等作用。诚如梁晋源先生所说︰

  “我们观察这个世界,不论是人、树木或任何他物品,都觉得有连续性和整体性,物物之间更有井然不紊的因果关系,其实这了解过程已超出五识范围,应归入第六意识的分别作用。”(注)

  在心理学上亦有说明,知笕虽然是以感官所得资料为基,感觉是生理现象,知笕是心理现象,因为知笕中带有主观的对所得感觉经验的解释。

  换言之,知笕上的感应是概念产生的,而概念以上的作用,就是知觉。(五识范围以内是没有概念的)因此概念是依知觉而有,是有基型的,所谓基型就是取像。心理学家解释说︰

  “知觉,都有“整型的组织”,这整型的经验,所以在心上留下界域的影相。这影相是极模糊的,只是个轮廓。由知觉使这整型的轮廓基型化之后,就成为概念了。”(注)

  因此,根据这些的概念,一种属于感性世界,提供素材、资料,而概念,累积的经验,然后经第六意识的种种分别,意识的推理过程中,再加以整合完成,使之成为知识的。概念是知识所依,唯识家说的“想”,所以在知识上,则想多于幻不实,皆落于虚妄分别,人因更不断的制造幻想,取相为境,《阿毗达磨顺正理论》云︰“识为了别者,是唯总取境界相义。”(大正二九

  三四二a)

  (3)第七意识的—自私与执著

  第七意识,又名末那识。《大乘百法明门论疏》云︰“七末那者,末那梵音,此翻为意,意以思量为意。”(大正四四

  五三b)末那,为梵语manas之音译,又叫做次能变,也就是抓住不放的心,《唯识三十论颂》所言的︰“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大正三一

  六○b)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其特性有二︰

  恒审思量“我”即恒常以我为出发点而活动影响第六意识。

  它的特别心理现象是烦恼︰我见、我慢、我爱、我痴。(注)

  《俱舍论》云︰“思量故名意。”(大正二九

  二一c)之所以为“思量”的意思,是思考、深深的思考,顾名思义就是为自己设想,一心自私两字为我的心态,顾又称为“我识”。尤其如上述它的特性,分别是《唯识二十论颂》说︰“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大正三一

  六○b)这四烦恼,是被看作与第七意识相应的烦恼,《百法论纂》所言︰“此第七识,乃相应立号也。具足应云,讫利瑟吒耶末那。此翻污染意,谓贪痴见慢四惑常俱,故名污染。”(卍续藏七六

  八六六a)

  本无我实体的存在(因缘所生法),由于自我的错觉,吾人却在此非我法之上,妄执为我,名我见。由于执有自我,而对自我有骄傲自大,悔慢他人,名我慢。不但妄自尊大,而且爱恋此自我,名我爱。痴即愚痴,无明或无知,是无知识没有理智,对于我相真理,不能了解,故名我痴。

  然就以上浅释了解其烦恼的根源具体的表现是在“我执”二字,反应强烈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型态,而作用思惟我的存在,作任何事情都以我来作决定,也就是发号司令。而众生的烦恼极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我执”,小乘行者以我执为急务,大乘行者虽列二执并破,而仍以“我执”为解脱的直接障碍。每一位具有反省人格的人,从其生活经验中或多或少可省察“我执”之无所不在,而世间一切的善事与恶行,无不源自“我执”。

  所以,如果当我们缺乏耐性暴躁、强调自我而无人,过份的视一切自我为主体时,应要警觉到是私心(末那识)的作祟,首先我们必须放下自己主观的观点,与别人沟通做到互换观点,反省自己的局限性,一方面也了解及尊重别人,作必须彻底破除我执,始得清净而解脱。

  (4)第八意识的—善恶与自觉

  在西方心理学家探测意识当中,以佛依德(Sigmund Freud)心理分析导致潜意识(unconsciousness)的发现,超越出人类一向感官知觉的边地,进入心灵的深处。在佛依德认为︰

  “每个人都…

《唯识学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月历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