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月历钟)▪P3

  ..续本文上一页有本能欲望,它是支配我们的行动的,然而我们又不能知觉它。因而他称这种意识不到的本能欲望为“无意识”或“潜意识”。为什么我们不能知觉它呢?这是因为这种本能欲望与社会的要求是相冲突的,对它的知觉会使我们产生自觉犯罪感,这些本能欲望被压抑下去,觉察不到,并不表示它不再存在。实际上它继续存在,而且非常活跃,总想找机会表现出来。它表现出来时会发生扭曲(distorted),以致我们无法认出它的真面目。(注)

  弗洛依德又认为人类的心理有两个层次︰一、“意识”层(Consciousnees),二、“下意识”或“潜意识”层(注)。在表面这一层称为“意识”的,是指一般的言行举止、思惟等;潜意识则位于意识层下,是意识的一种积存体,亦是其原动力的来源认为下意识形成的主体是〞Ego〞(自我)。

  以上所述,就西方心理学家所论的潜意识与其功能而言,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到,是和唯识学中的第七、八识或许颇为相似,但还是全不尽然,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而已。谈到第八意识,就是所谓的“阿赖耶识”(梵文名为Alaya)。《大乘百法明门论疏》云︰“八阿赖耶识者,阿赖耶识西国梵音。此翻为藏亦名为宅;宅即摄持诸法,即贮积无遗。”(大正四四

  五三c)可以说是生命的主体,含藏了无量无边的种子,它是随身的忠实记录者,吾人平常生活中的习惯,一切言行止善恶行为,它都把你详实的记下来。

  《唯识三十颂》所说的︰“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大正三一

  六○b)甚至一般所谓包含个体生命的自然界(器世间),个体生命的肉体(有根生)、以及感觉、知觉、思考等主观的认识作用(诸识),皆由根源体的阿赖耶识变化所生。所以《唯识三十颂》又说到︰“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大正三一

  六一a)说识是一种存留潜在意识的现势化力量,呈现主观的心识(能分别)与客观的对象(所分别)的对峙局面,而形成的现象世界。在八识规矩颂亦有提到第八识为“性为无覆五遍行”的认为。也就是说第八识为无覆无记的,因此可以提出阿赖耶识有两个特点︰

  “第一无覆,覆的意义是自私,所以第八识是没有主意和成见的,故是无覆。第二它是无记,即善恶不分。无论是善的、是恶的、不善不恶的种子,通通收藏起来,好比是一个记忆的大仓库。”(注)

  从这观点我们可以晓得第八意识,它的藏识,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换言之,做为储藏库善恶无记的阿赖耶识种子之下,你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这就全在你一念之间的自觉了。因此,有人认为阿赖耶识是一种深层心理,它的对象与认识作用,却非常地细微,是我们难以用意识层去体验的。

  二、寻求有效因应生活困境对治之道

  佛法心理论的展开,可以追溯自原始佛学时代的“五蕴”,后四蕴心理部份,几乎涵盖了现代普通心理学的主要范畴,受蕴即感觉、情绪;想蕴即知觉、思考;行蕴即动机、意志;识蕴即统觉。部派佛学时代进一步分析心的作用,而安立了种种心所,将之纳入行蕴中。(注)以现代语来解释,“心所法”是属于心理论,更是一种经验的心理分析。现代社会中所流行提倡之EQ(Emotional Intel Igence),也就是讨论关于“情绪智力”方面提升的问题。而EQ的观念,只要稍具有对唯识法义概念的人,就可以明了,其实在唯识学的体系里早已概括其内,更形具体描述,透彻人性的分析,其重点又在于解剖心的成分,明其相互之连络,已发见其情绪活动的法则。以此,笔者愿意提出,个人之浅见,走于极端的、失统合的,针对现代人生活困境创造之精神,将心所分成三个部份加以说明、行分析的论究。

  (1)从普通心理之分析……对治实用主义的反省

  1说明

  实用主义经验论及工具论有密切关系。尤其特别强调经验与功利价值,凡不能以感官知觉或经验实证的皆非知识;更进一步说,只有在经验上可实证且实际效果的,才是真理。(注)其主义思想有否定道德人心之偏,并更打击宗教或其他领域精神价值观的肯定。必然

  是崇拜物质、追逐欲乐为目的。笔者分别列出困境、对治图表,解析说明之,如下︰

  2对治困境表解

  (2)从伦理心理之分析……对治人际关系的现实自利

  1说明

  人际关系的现实自利,是个人自私心的扩张,即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表现出来的是拥有、独占、支配的意念成长,忽视他个人的存在。工业社会发展,社会互动频仍,人口愈集中,人际关系更形复杂交往密切,在复杂的关系中,抑制自私心的过份扩张,遵守群居生活共同所必要的秩序规范的习惯。

  根据社会心理学上的研究,人际关系需求有三︰

  包容—包容他人,愿与他人建立满意的社会关系,与人和谐度高,彼此能发收讯息其互动特征是交往、沟通、相属、出席。控制—与别人保持满意的权力关系,包括支配谋人满意于服从的角色;其互动特征是全力、权威、支配、控制、领导。情感—在爱情、情上与人交往,重视别人的感受反应;其互动特征是嘉爱、亲密、同情、热心、照顾、关心。(注)

  2对治因境表解

  (3)从修道心理之分析……对治精神失调的失落感

  1说明

  现阶段的社会,呈现出特别令引以为忧的现象︰犯罪的数目逐渐增加,犯罪年龄层逐渐降低,犯罪手段类型也不断改变和残酷、复杂性更日益升高;目前社会上、人际上、群体上经常处于紧张和对立状态。不管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间、或团体与团体间,在平时无利害冲突,或立场对立时还不易显见,一旦有了争执或对立,则呈现的往往都是立即性的、非理性的冲突性的反应。这些现象的产生,就总体观察,生态环境的困扰和生活压力适应心态偏差外,就是精神生活的失衡,所带来的浮动和不安,可从几个问题方面来探讨︰

  (1)行为上的问题,包括社会行为和非行为,前者以反社会性格和社会相对抗,表现在社会敌对和犯罪;后者则在社会中冷漠、退缩消极,甚至疏离、无奈,两者型式虽表里互异,但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则是最大危机。

  (2)生理上问题,导因于现代生活紧张、焦虑性高、压力大,而转换在生理上的各种心身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胃溃疡、偏头痛、气喘等现代人的文明病。

  (3)心理上的问题,即心理疾病,包括各种精神官能症、躁郁症、焦虑症,这类病人是社会生活中精神异状的弱势者,也是社会人口中的品质问题,更是社会发展的大负担。

  2对治困境表解

  肆、唯识学教学现代化的实践进程

  本来,唯识学是流行于世间的佛法。世谛流布,是不能免于无常无我之世态的。所以唯识学理展转迁流而又相摄相拒的演化,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世尊即开示道︰“色无我,无我者则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若苦者,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当作是观,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注)从佛陀应世说法又从现实伦理的角度来分析“我”,认为世间的不完美﹝苦谛﹞,是因为我见、我执等自私心衍生了种种的烦恼﹝集谛﹞,“我”既是痛苦的根源、惑业的所由,那么这个自私的我就必须想办法﹝道谛﹞除掉﹝灭谛﹞所以佛陀乃一反传统宣说“无我”。梵我与无我之所以相背,前者是超越的立场;后者是经验的立场,各有其进路,不过由此可显示出佛陀的教法,从现实生活的反省出发,充满了伦理的实践精神,与唯识学者认为修行最好是从经验界的反省来著手有一同共法之处。

  虽说,唯识在这方面的观照,无论是现象界的开展或识变的说明,更精细分析心理的各种层面及其互动关系。奈何唯识学义理的繁琐和艰涩,与中国人好简易的民族性不合,产生对唯识的厌离,唯识学终未能发扬光大。

  笔者以为,为了能让唯识学的理念普级化,适应时代性愈趋多元复杂化和工商社会理的多变化,做法上必需有效变通的诠释方法,融入现代人生活中环境变迁动荡所衍生出身心失落感顿然空虚的盲点,揭橥唯识学彻底净化心理的价值功能外,必要性的在现代社会中愈往下札根基础教育,使得更广更深的全面化,配合著有宏远观念及实际作法,将一一阐述提出详细相关的意见。

  一、唯识学教学现代化组织架构体系的建立及管理之

  所以唯识学未能广被普化深入民间,是有太哲学意味的浓厚及条理化庞杂系统,大都人接触之后的印象只能当作学佛学理论探讨或学术研究的资料,乃甚囿于固旧思想无法突破。近年来,虽有些佛教大德热衷社会公益及参予关怀社会心理问题,积极推动各种心理辅导与治疗的义工,但毕竟影响层面有限,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不论是软体的心理建设还是硬体的设立,具体的建议如下︰

  (1)集合佛教专业性知识人才,研讨推出一套组织架构体系,拟定章程事谊,成立“佛教唯识心理学会”机构。

  (2)成立“佛教唯识心理学研究发展中心”部门,提供专研唯识学者的学习场所举办学术研讨活动,广纳各以具体的研究成果,来奠定唯识学的学术价值。

  (3)在佛教大学中开办佛教心理学治疗管理学院或相关科系,以培养师资人才,透过专业训练正式合格成为佛教心理治疗师。(犹如唯识学大师欧阳竟无创办于民国十一年的支那内学院,该院开设法相大学特科)

  (4)成立“佛教心理辅导义工学苑”,是专对心理辅导人员进行完整的规划教学的训练中心,以备将来走入社会各阶层心理辅导的工作,扩大兼具佛法的传扬。

  (5)成立“佛教心理成长团体”,有别于一般心理团体,融入唯识教理为依归佛法导,视其程度高低和年龄层不同,予以分成初阶班、中阶班、高阶班辅导个案咨商或团体治疗。

  (6)成立文宣传播及出版部门,有效的传达与社会人文知识…

《唯识学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月历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