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交流的桥梁,跟随潮流资讯发达社会的脚步,在出版方面,专门发行佛教心理学杂志或周报,其中包含有关咨询心理方面的问题解答疑难、学术论文、教学动态,及各种资讯等等。在文宣传播部份,运用现盛行多媒体资讯功能,在Internet 学术网路及电视教学必能广泛传达得更无远弗届。
(7)成立佛教心理学图书馆部门,管理书籍、录音带、录影带、集学术研究著作、论文期刊等。
二、唯识学现代化整合教学及师资培训的建立
除了在整个唯识教学现代化重建组织各机构的成立中,有必要对于教学体系与师资培养再予详细说明之。明确决定唯识教学导向方针和落实价值功能的所在,不致造成流于空泛理论上而已。
首先,我们必需拥有属于专业性质的佛教心理治疗师,经过学校严格正规教育的培养及完整的教学,又应当给予合格上的认证和考试鉴定,方可正式成为佛教心理医师的地位,投入于心理成长团体指导教师的工作。
我们知道,在西方社会里头所扮演心理治疗师的行业发展已经行之有年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西方工业国家找家庭医师治疗的人,每四人有一人的毛病肇因心理困扰。但这几年,却出现心理治疗师本身严重心理缺陷的危机,或人格遭受质疑的问题,依据“心理治疗违反人权委员会”的控诉,德国有两万名心理治疗师,但是却有三分之一的心理治疗师对顾客施以性侵犯。他们因承受不了某种性虐待前来寻求治疗,没想到又陷入另一场羞辱。身为一位治疗师本身必须有稳定的人格,才对病人有益。不过并非所有的心理辅导师都有稳定人格。在美国亦曾针对两百八十五名心理治疗师作过调查,发现病人与治疗师之间会出现害怕与愤恕的气氛。百分之四十六的心理医生承认,他们曾懊悔侮辱病人。三分之一甚至表示,在谈话中对病人感到心生恨意。(注)
从以上的了解,虽然说在当前台湾心理学界也渐渐引进这些西方时兴的治疗方法,替现代社会人开出心理治方,诸如:协谈治疗法、改变行为态度治疗法、心理剧治疗法、团体治疗、卡内基、潜能激发等等。笔者亦曾经亲身体验参予其中活动过程,深感毕竟属于有为法的作法,终究不能彻底解决内心烦恼无明的根治,深觉佛法才是最根本的医治之道。尤以唯识心理分析才能够透彻人心,为了实践理想,笔者曾经于民国年在台南乡城生活学苑,试开办过心理成长团体,定名为“生命的活水”,有别于社会上所流行的一般心理训练课程,笔者尝试著以佛法之本、唯识之理整合心理学的治疗运用和辅导技巧。开办这样的课程,四个月为一期,人数约定—位,依照年龄层的不同,给予分类教学,其内容如下:
宗旨:1以佛法导引有正知正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及生涯规划。
2协助个体探索自己的生命精神,以解开心锁的密码。
3培养生活中的身心体察,更积极、乐观、自在的觉醒。
4以期提升个人修持的工夫,转迷为悟,转痴为慧,找回自己本来面目。
课程进阶:1初阶班
(1)主旨:认识自己,面对缺点,突破内心的禁锢。
(2)方法:透过对话以及心理辅导咨商的技巧。
(3)开发:完全自信积极的面对人生。
2中阶班
(1)主旨:认识情绪,拥有控制身心的能力。
(2)方法:如何挖掘自我烦恼,体察于行住坐卧动静内省的工夫。
(3)开发:完全自主的掌握人生。
3高阶班
(1)主旨:认识生命真正的实相。
(2)方法:培养唯识止、观的修行法门。
(3)开发:完全自性的开展智慧。
初步拟构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是出至于现代人对症下药的需要而定。除了拥有专业佛教心理医师的指导之下。另外,我们更需要大量心理辅导义工的投入,在各阶层次不同的对象,例如在监狱受刑人、戒毒村烟毒犯者、少年辅育院的触法青少年、医院末期病人、国高中小学的问题学生、或问题家庭……等等,确定主要辅导诉求对象来源,给予全程辅导。然其辅导义工的招收部份,必须为正信正见的佛教徒,笔者以为包括一般社会青、壮人士,或曾是佛学社团的大专院校毕业生较为合适,具备有可塑性、配合性、机动力强的优点特质。经过审核筛选,达到一定素质的要求,加入义工行列的训练,再给予全程学习和尽力的培养,并重解门与行门,其建议安排课程规划如下:
1解门:
(1)佛陀传
(2)高僧行谊
(3)佛法概论
(4)唯识基本教义(百法明门论)
2行门:
(5)专业心理辅导技巧的训炼
(6)实际临床教学和实习经验
(7)参访寺院道场
(8)参加五戒或短期出家修行活动
配合著以上的学习课程,以及聘请佛学院教(法)师授课和心理专业知识领域教授的指导,有完整的师资和正规次第学习,一期届满后,给予鉴定其资格辅导能力,就可颁发合格证书。相信将来,就可培养出有相当宗教情操、教理贯通,发菩提心,肯牺牲奉献,一群佛教心理辅导义工的尖兵,深入社会民间行菩萨道的服务。
伍、唯识学教学现代化的时代意义和任务目标
经由唯识学教学现代化的理论基准以及实践架构的呈现,最后回应前文,藉此心法与心所法的相应俱起,俾使所有心理作用建立统一关系。心性的表现是清净或污染?全在自我的念念分别中。而心所论乃是一种经验的心理分析,强调了后天意志的自由。所以,经过唯识教学的整理分析之后,有三大特色︰
1透彻解析︰揭示和亲证心思的实相,表现出理智与直觉的有机统一性。
2系统分明︰在心所法的分类方面,层环相扣、连密相接、条理清楚,有其独到的见解,可作为人之情绪管理法的准则。
3内容广泛︰除了修道心理﹝定、轻安、信、寻、伺﹞,及伦理心理﹝大善地法、根本烦恼、随烦恼﹞外,且涵盖了现代普通心理学的主要范畴﹝五遍行﹞。
综合其特色,唯识教学理论与实践进程相辅相佐的配合,可以发现在心的层次上更符合现代人心理的需求,预期展现以下成果︰
1提升自净其心和自我观照的能力。
2充实精神的内涵和道德观念的加强。
3生活规律正常,身心步调节奏一如。
4面对烦恼困扰时,有著因应对治之道。
5调整做事效率,消除工作压力的身心疲劳。
6有助益情绪稳定成熟度和人格圆满的发展。
7能够适应外界多元化变迁,不同社会环境的挑战。
8去惑存慧,去虑归静,达到觉悟的人生。
9体悟善恶或苦或乐由心而定,一切存在由心所作,成为生命中的主人。
陆、结语
佛教原是以同体心而成立的,早已包含了心理学所讲的同理心,如何使佛法更契机现代人的心灵,更有效的解决各种烦恼痛苦,应是刻不容缓之事。顺应现代化的实践改革是必然的演进,然而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太过方便造成有所变质而失真,那么就斫丧了佛陀悲智愿行教化的本怀了。因此,在于佛教教学现代化的共通法则下,从胜义谛到世俗谛的落实架构中,笔者认为,应当符合几点要素︰
1包容性︰融入企业化管理和资讯的充实。
2变通性︰多元化教学和多采活泼性教育。
3实践性︰政策化的彻底和上与下的执行。
4时代性︰配合时代趋势但随潮流不流俗。
5宏观性︰具有远瞻未来教育思想的宽广。
6国际性︰跨越世界种族没有籓篱的限制。
在这些不变的原则之下,扬弃旧有固陋的思想观念和作法,保存传统,力求突破、进步、创新为指导方针,唯识学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必将成为一种普遍适当性与必然性,适合于即将到来新二十一世纪的学说。有启迪众生智慧的能力和灭除烦恼的作用,更秉持著「众生有病,我故有病”的悲愿,为现代人带来一帖心灵药方,药到病除的良医,才是最为根本之道!
【注释】
注1请参阅马起华著《现代心理论》,页1。
注2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大正五四
二○五下)
注3华严经卷一○(大正九
四六五下)
注4华严经卷二五(大正九
五五八下)
注5唯识学系的百法,乃根据俱舍论七十五法,加以整理、革新发展出来的。正名“大乘百法明门论”。本论一卷,共有一百种名词,为唯识学名相题纲,属于佛教心理学上的简要说明。此论是世亲菩萨所著、玄奘法师翻译,收录在大正藏第31册。笔者只取其中心法和心所法为依据。
注6请参阅《菩提杂志》第459期,页12。
注7请参阅郑金德,《现代佛学原理》,页208。
注8请参阅张春兴,《心理学概要》,页144。
注9请参阅《佛光大辞典》卷七,页6697。
注10同注二,页13。
注11请参阅释法舫,《唯识史观及其哲学》,页134。
注12同上,页168。
注13请参阅王元明,《佛洛姆人道主义精神分析学》,页43。
注14西方心理学家的“潜意识”(unconsciousness)观念系由佛伊德所创。认为的每一种行为型式都有原因,而原因都在下意识里所在。潜意识是被记忆和情绪所禀压抑,可由作梦、失言、幻觉和心理正常症状中来说明潜意识动机的存在。
注15请参阅《慈云杂志》民国81年,12月号,页48。
注16请参阅郑以芳《妄心之研究—赖耶现象论与心理论的源起与发展》硕士论文,页190。
注17请参阅《普门》杂志,第六卷,第六期,页。
注18请参阅杨极东《人生理念的探索》,页217—218。
注19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
一九下)
注20摘录(中国时报),民国八十四年七月十九日,星期三,第三十五版。
【参考文献】
甲、经藏类︰
1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大正藏第九册。
2明,广益纂释,《百法论纂》,卍续藏第七十六册。
3唐,窥基撰,《因明论疏》,大正藏第四十四册。
4尊者众贤造,唐玄奘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5唐,大乘光撰,《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大正藏第四十四册。
6世亲造,唐,玄奘译,《俱舍论》,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7世亲造,唐,玄奘译,《唯识二十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8世亲造,唐,玄奘译,《唯识三十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9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
10唐,义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大正藏第五十四册。
乙、一般参考书目︰
1郑金德著,《现代佛学原理》,东大图书公司,民国七十五,初版,台北。
2张春兴著,《心理学概要》,东华书局,民国七十八,初版,台北。
3杨极东著,《人生理念的探索》,桂冠图书公司,民国七十五,初版,台北。
4释法舫著,《唯识史观及其哲学》,天华出版社,民国七十六,再版,台北。
5马起华著,《现代心理学》,黎明出版公司,民国六十七,初版,台北。
6王元明著,《佛洛姆人道主义精神分析学》,远流出版公司,初版,民国七十九,台北。
7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佛光山出版社,民国七十七,初版,高雄。
8郑以芳撰,《妄心之研究—赖耶现象论与心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七十五,六月。
9《普门杂志》,第六卷、第六期,普门杂志社出版,台北。
10《当代杂志》,第八十期,志合文化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一出版,台北。
11《菩提杂志》,第459期出版,台北。
12《哲学与文化月刊》,第二二六期,哲学与文化月刊社,民国八十二出版,台北。
13《慈云杂志》,12月号,民国八十一出版,台北。
本文曾于一九九七年逢甲大学“佛学与人生学术研讨会”发表。
《唯识学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月历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