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交流的橋梁,跟隨潮流資訊發達社會的腳步,在出版方面,專門發行佛教心理學雜志或周報,其中包含有關咨詢心理方面的問題解答疑難、學術論文、教學動態,及各種資訊等等。在文宣傳播部份,運用現盛行多媒體資訊功能,在Internet 學術網路及電視教學必能廣泛傳達得更無遠弗屆。
(7)成立佛教心理學圖書館部門,管理書籍、錄音帶、錄影帶、集學術研究著作、論文期刊等。
二、唯識學現代化整合教學及師資培訓的建立
除了在整個唯識教學現代化重建組織各機構的成立中,有必要對于教學體系與師資培養再予詳細說明之。明確決定唯識教學導向方針和落實價值功能的所在,不致造成流于空泛理論上而已。
首先,我們必需擁有屬于專業性質的佛教心理治療師,經過學校嚴格正規教育的培養及完整的教學,又應當給予合格上的認證和考試鑒定,方可正式成爲佛教心理醫師的地位,投入于心理成長團體指導教師的工作。
我們知道,在西方社會裏頭所扮演心理治療師的行業發展已經行之有年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西方工業國家找家庭醫師治療的人,每四人有一人的毛病肇因心理困擾。但這幾年,卻出現心理治療師本身嚴重心理缺陷的危機,或人格遭受質疑的問題,依據“心理治療違反人權委員會”的控訴,德國有兩萬名心理治療師,但是卻有叁分之一的心理治療師對顧客施以性侵犯。他們因承受不了某種性虐待前來尋求治療,沒想到又陷入另一場羞辱。身爲一位治療師本身必須有穩定的人格,才對病人有益。不過並非所有的心理輔導師都有穩定人格。在美國亦曾針對兩百八十五名心理治療師作過調查,發現病人與治療師之間會出現害怕與憤恕的氣氛。百分之四十六的心理醫生承認,他們曾懊悔侮辱病人。叁分之一甚至表示,在談話中對病人感到心生恨意。(注)
從以上的了解,雖然說在當前臺灣心理學界也漸漸引進這些西方時興的治療方法,替現代社會人開出心理治方,諸如:協談治療法、改變行爲態度治療法、心理劇治療法、團體治療、卡內基、潛能激發等等。筆者亦曾經親身體驗參予其中活動過程,深感畢竟屬于有爲法的作法,終究不能徹底解決內心煩惱無明的根治,深覺佛法才是最根本的醫治之道。尤以唯識心理分析才能夠透徹人心,爲了實踐理想,筆者曾經于民國年在臺南鄉城生活學苑,試開辦過心理成長團體,定名爲“生命的活水”,有別于社會上所流行的一般心理訓練課程,筆者嘗試著以佛法之本、唯識之理整合心理學的治療運用和輔導技巧。開辦這樣的課程,四個月爲一期,人數約定—位,依照年齡層的不同,給予分類教學,其內容如下:
宗旨:1以佛法導引有正知正見,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念及生涯規劃。
2協助個體探索自己的生命精神,以解開心鎖的密碼。
3培養生活中的身心體察,更積極、樂觀、自在的覺醒。
4以期提升個人修持的工夫,轉迷爲悟,轉癡爲慧,找回自己本來面目。
課程進階:1初階班
(1)主旨:認識自己,面對缺點,突破內心的禁锢。
(2)方法:透過對話以及心理輔導咨商的技巧。
(3)開發:完全自信積極的面對人生。
2中階班
(1)主旨:認識情緒,擁有控製身心的能力。
(2)方法:如何挖掘自我煩惱,體察于行住坐臥動靜內省的工夫。
(3)開發:完全自主的掌握人生。
3高階班
(1)主旨:認識生命真正的實相。
(2)方法:培養唯識止、觀的修行法門。
(3)開發:完全自性的開展智慧。
初步擬構這樣的教學方法,完全是出至于現代人對症下藥的需要而定。除了擁有專業佛教心理醫師的指導之下。另外,我們更需要大量心理輔導義工的投入,在各階層次不同的對象,例如在監獄受刑人、戒毒村煙毒犯者、少年輔育院的觸法青少年、醫院末期病人、國高中小學的問題學生、或問題家庭……等等,確定主要輔導訴求對象來源,給予全程輔導。然其輔導義工的招收部份,必須爲正信正見的佛教徒,筆者以爲包括一般社會青、壯人士,或曾是佛學社團的大專院校畢業生較爲合適,具備有可塑性、配合性、機動力強的優點特質。經過審核篩選,達到一定素質的要求,加入義工行列的訓練,再給予全程學習和盡力的培養,並重解門與行門,其建議安排課程規劃如下:
1解門:
(1)佛陀傳
(2)高僧行誼
(3)佛法概論
(4)唯識基本教義(百法明門論)
2行門:
(5)專業心理輔導技巧的訓煉
(6)實際臨床教學和實習經驗
(7)參訪寺院道場
(8)參加五戒或短期出家修行活動
配合著以上的學習課程,以及聘請佛學院教(法)師授課和心理專業知識領域教授的指導,有完整的師資和正規次第學習,一期屆滿後,給予鑒定其資格輔導能力,就可頒發合格證書。相信將來,就可培養出有相當宗教情操、教理貫通,發菩提心,肯犧牲奉獻,一群佛教心理輔導義工的尖兵,深入社會民間行菩薩道的服務。
伍、唯識學教學現代化的時代意義和任務目標
經由唯識學教學現代化的理論基准以及實踐架構的呈現,最後回應前文,藉此心法與心所法的相應俱起,俾使所有心理作用建立統一關系。心性的表現是清淨或汙染?全在自我的念念分別中。而心所論乃是一種經驗的心理分析,強調了後天意志的自由。所以,經過唯識教學的整理分析之後,有叁大特色︰
1透徹解析︰揭示和親證心思的實相,表現出理智與直覺的有機統一性。
2系統分明︰在心所法的分類方面,層環相扣、連密相接、條理清楚,有其獨到的見解,可作爲人之情緒管理法的准則。
3內容廣泛︰除了修道心理﹝定、輕安、信、尋、伺﹞,及倫理心理﹝大善地法、根本煩惱、隨煩惱﹞外,且涵蓋了現代普通心理學的主要範疇﹝五遍行﹞。
綜合其特色,唯識教學理論與實踐進程相輔相佐的配合,可以發現在心的層次上更符合現代人心理的需求,預期展現以下成果︰
1提升自淨其心和自我觀照的能力。
2充實精神的內涵和道德觀念的加強。
3生活規律正常,身心步調節奏一如。
4面對煩惱困擾時,有著因應對治之道。
5調整做事效率,消除工作壓力的身心疲勞。
6有助益情緒穩定成熟度和人格圓滿的發展。
7能夠適應外界多元化變遷,不同社會環境的挑戰。
8去惑存慧,去慮歸靜,達到覺悟的人生。
9體悟善惡或苦或樂由心而定,一切存在由心所作,成爲生命中的主人。
陸、結語
佛教原是以同體心而成立的,早已包含了心理學所講的同理心,如何使佛法更契機現代人的心靈,更有效的解決各種煩惱痛苦,應是刻不容緩之事。順應現代化的實踐改革是必然的演進,然而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太過方便造成有所變質而失真,那麼就斫喪了佛陀悲智願行教化的本懷了。因此,在于佛教教學現代化的共通法則下,從勝義谛到世俗谛的落實架構中,筆者認爲,應當符合幾點要素︰
1包容性︰融入企業化管理和資訊的充實。
2變通性︰多元化教學和多采活潑性教育。
3實踐性︰政策化的徹底和上與下的執行。
4時代性︰配合時代趨勢但隨潮流不流俗。
5宏觀性︰具有遠瞻未來教育思想的寬廣。
6國際性︰跨越世界種族沒有籓籬的限製。
在這些不變的原則之下,揚棄舊有固陋的思想觀念和作法,保存傳統,力求突破、進步、創新爲指導方針,唯識學教學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必將成爲一種普遍適當性與必然性,適合于即將到來新二十一世紀的學說。有啓迪衆生智慧的能力和滅除煩惱的作用,更秉持著「衆生有病,我故有病”的悲願,爲現代人帶來一帖心靈藥方,藥到病除的良醫,才是最爲根本之道!
【注釋】
注1請參閱馬起華著《現代心理論》,頁1。
注2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大正五四
二○五下)
注3華嚴經卷一○(大正九
四六五下)
注4華嚴經卷二五(大正九
五五八下)
注5唯識學系的百法,乃根據俱舍論七十五法,加以整理、革新發展出來的。正名“大乘百法明門論”。本論一卷,共有一百種名詞,爲唯識學名相題綱,屬于佛教心理學上的簡要說明。此論是世親菩薩所著、玄奘法師翻譯,收錄在大正藏第31冊。筆者只取其中心法和心所法爲依據。
注6請參閱《菩提雜志》第459期,頁12。
注7請參閱鄭金德,《現代佛學原理》,頁208。
注8請參閱張春興,《心理學概要》,頁144。
注9請參閱《佛光大辭典》卷七,頁6697。
注10同注二,頁13。
注11請參閱釋法舫,《唯識史觀及其哲學》,頁134。
注12同上,頁168。
注13請參閱王元明,《佛洛姆人道主義精神分析學》,頁43。
注14西方心理學家的“潛意識”(unconsciousness)觀念系由佛伊德所創。認爲的每一種行爲型式都有原因,而原因都在下意識裏所在。潛意識是被記憶和情緒所禀壓抑,可由作夢、失言、幻覺和心理正常症狀中來說明潛意識動機的存在。
注15請參閱《慈雲雜志》民國81年,12月號,頁48。
注16請參閱鄭以芳《妄心之研究—賴耶現象論與心理論的源起與發展》碩士論文,頁190。
注17請參閱《普門》雜志,第六卷,第六期,頁。
注18請參閱楊極東《人生理念的探索》,頁217—218。
注19雜阿含經卷叁(大正二
一九下)
注20摘錄(中國時報),民國八十四年七月十九日,星期叁,第叁十五版。
【參考文獻】
甲、經藏類︰
1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大正藏第九冊。
2明,廣益纂釋,《百法論纂》,卍續藏第七十六冊。
3唐,窺基撰,《因明論疏》,大正藏第四十四冊。
4尊者衆賢造,唐玄奘譯,《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5唐,大乘光撰,《大乘百法明門論疏》,大正藏第四十四冊。
6世親造,唐,玄奘譯,《俱舍論》,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7世親造,唐,玄奘譯,《唯識二十論》,大正藏第叁十一冊。
8世親造,唐,玄奘譯,《唯識叁十論》,大正藏第叁十一冊。
9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
10唐,義淨撰,《南海寄歸內法傳》,大正藏第五十四冊。
乙、一般參考書目︰
1鄭金德著,《現代佛學原理》,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初版,臺北。
2張春興著,《心理學概要》,東華書局,民國七十八,初版,臺北。
3楊極東著,《人生理念的探索》,桂冠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初版,臺北。
4釋法舫著,《唯識史觀及其哲學》,天華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再版,臺北。
5馬起華著,《現代心理學》,黎明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七,初版,臺北。
6王元明著,《佛洛姆人道主義精神分析學》,遠流出版公司,初版,民國七十九,臺北。
7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佛光山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初版,高雄。
8鄭以芳撰,《妄心之研究—賴耶現象論與心理論的起源與發展》,中國文學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六月。
9《普門雜志》,第六卷、第六期,普門雜志社出版,臺北。
10《當代雜志》,第八十期,志合文化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一出版,臺北。
11《菩提雜志》,第459期出版,臺北。
12《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二二六期,哲學與文化月刊社,民國八十二出版,臺北。
13《慈雲雜志》,12月號,民國八十一出版,臺北。
本文曾于一九九七年逢甲大學“佛學與人生學術研討會”發表。
《唯識學教學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月曆鍾)》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