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教學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月曆鍾)▪P2

  ..續本文上一頁識,及第叁能變之前六識,都依止于初能變的第八阿賴耶識。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識能見色、聞香,以至能夠了知分別的,是意識。意識所依的,即是六識底下的意根,那就是第七末那識。而第七識與前六識共同所依的,內變根身、外變器界的,那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第八阿賴耶識和第七末那識,是心識中內在的、微細的特殊性質,心理學上還沒有辦法講到;所以,我們對于唯識學的價值,格外覺得可貴。實證“阿賴耶識”的存在,不僅涵蓋了有情個別生命方面,同時更擴展到宇宙全面性的存在。

  在大乘佛教對生命自身之深入探討之下,我們的精神領域被擴大了,“識”不再限于片斷瑣碎的見聞覺知,也不僅是知識性的統一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清晰而合理地解釋了生命的本質與萬有的根源,這就是唯識學提出一切有情皆具有八識的重要性。

  依此,筆者希望以八識心法理論架構的體系理念,分析出現代人對精神上的需求、生活上的態度、人生上的價值觀,由此叁點來發現現代人心理問題點的症結。另外,筆者試以佛教心理學的觀點,再從百法五十一心所法爲根據(注5),探索內心的分析,加諸心理學問題的探討,以求整合,尋求對現代人生活困境的盲點深入,作一一解析,提出架構理論基點,予以對治之道,且能提供現代人生活安定方針的導引,以達到生活的和諧,提升心理建設的目的與價值。

  一、從“心法”看現代人心理病態的症結

  (1)前五意識的—感官與直覺

  我們人生活這個世間上,首先接觸到的四周人、事、物,是吾人的感覺器官—前五意識。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種識,相當于心理學中的眼、耳、鼻、舌、身感覺作用,是人體接收外界資訊的前哨站。只是純粹能察覺事、物存在的知覺,本身並未具備辨別能力。

  在《百法論纂》中說︰“且前五識,依五根得名。但有照用,最初一念,照境原無分別。”(卍續藏七六

  八六五a)由此發現,前五識的作用只能了境而不能分別,然而時間只在一念之間就現代人由于生活緊張忙碌,身心承受壓力太大,常常尋找于感官上的刺激,舒解身心予以全然的感受,正如《八識規矩頌》前五識頌所言的︰“性境現量通叁性”。我們所有一切形相都須先經過感官(Sense organ)的接收、傳入才能産生識(Vijnana),而感官所能接收到的,其時是外物實際形像(相狀),非虛假設想的,所以說“性境”。《因明論疏》卷一小注雲︰“現量有二類,一定位、二散心,定心澄湛,境皆明證,隨緣何法,皆名現量,一切散心,若親于境,冥得自體,亦皆現量。”(大正四四

  九叁b)若以現代的名詞來說,就是直覺的認知對象,可在認識方面解釋,在梁晉源先生《從唯識學透視人生》一文中述及︰

  “前五識的眼見色、耳聲乃至身觸境,是以生理組織色根爲所依,以物理世界的色塵爲所緣,而歸屬于以物質(色法)爲基礎的知覺—現量之範疇。這些由直接經驗得來的感官知識,實則不能稱爲有組織的知識,因前五識緣境是刹那性的,前後刹那並不連貫,眼見色,耳聞聲,僅能見聞眼前的色聲,決不涉入過去與未來,盡管依常識經驗而言好像沒有間斷,其實從認識心來說,一刹那生起,訊即過去,所以見紅是紅,見白是白,單純的接觸不賦予任何名言(概念),所感知的對象猶一堆零亂的素材,未能夠成完整的認識形象。”(注6)

  可以了解到前五識所得的只是現量,是直接的覺知,最單純的感覺,在前一刹那間所取得的,緣外境並無分別、計度、及汙染的情形下,猶如野馬般的感覺及憑借著器官行動,不停地追求感官的快樂原則(hedonism),佛教對此提出兩種看法︰一、追求感官快樂會帶來不幸;二、追求感官快樂的手段(合法與不合法),若合法還要考慮到不能過分與不破壞快樂原則爲條件。佛教更認爲追求感官的快樂,只是在“需要、緊張和滿足”(want tension and satisfaction)的惡行循環下,過著痛苦追求而已。(注7)

  由此可以看出,現代人因情緒的緊張和工作壓力,爲了感官上的滿足發泄,筆者認爲幾點︰追求刺激、新奇、興奮、及慰藉。不外乎是感官追逐外境的趨策力量所在。在心理學上,對感覺的基本特征,就有所謂的“感覺之適應”,因爲感覺器官接受刺激的久暫,而使敏感度改變現。(注8)因而導致對外境認識不清,只是一味的追逐享受,失去了對感覺平衡的力量,精神心靈的空虛,導致了迷盲點。

  (2)第六意識的—虛妄與分別

  對于第六意識的解釋︰“識”的梵文原文爲Vijnana皆爲含“知道”、“辨別”、“理解”等意動詞Vijna衍生詞。依唯識宗的解釋,吾人能識別、了別外境,乃因識對外境之作用所顯現,故于此狀態之識稱爲表識、記識。(注9)應包含現代所說的感覺、知覺、思考、感情等一切心理作用。

  因爲是依靠前面得認識對象(相),和這個語言(名),才能成立具體的語言活動,乃至語言的思考。這些堪稱概念的心理活動,加上每有伴隨言的其他一切心理活動,歸納這些才叫做“分別”。(uikalpa)若用現代術語說,無異精神活動或心理的過程的綜稱。可以說是“感官直覺”(Sensuous lntuition),是知笕直接對于物象的認識直覺,有偏向心理學意義的情識之意,並不純綷是西方哲學中以知性的範疇爲本的認識,即非純認知意。所以第六意識稱爲“分別識”又叫“攀緣心”。

  《百法論纂》有進一步的說明︰“然第二念有分別者,即屬意識。是則前五乃依五色根之識。”(卍續藏七六

  八六五a)當前五意識與外境接觸時,第一念最先判別比較粗略,然而待第二個念頭生起時,牽動了第六意識的配合,就産生了根據前五識的原始資料,加以分別主觀的處理,具有分析的性質,表現爲推理、判斷、記憶等作用。誠如梁晉源先生所說︰

  “我們觀察這個世界,不論是人、樹木或任何他物品,都覺得有連續性和整體性,物物之間更有井然不紊的因果關系,其實這了解過程已超出五識範圍,應歸入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注)

  在心理學上亦有說明,知笕雖然是以感官所得資料爲基,感覺是生理現象,知笕是心理現象,因爲知笕中帶有主觀的對所得感覺經驗的解釋。

  換言之,知笕上的感應是概念産生的,而概念以上的作用,就是知覺。(五識範圍以內是沒有概念的)因此概念是依知覺而有,是有基型的,所謂基型就是取像。心理學家解釋說︰

  “知覺,都有“整型的組織”,這整型的經驗,所以在心上留下界域的影相。這影相是極模糊的,只是個輪廓。由知覺使這整型的輪廓基型化之後,就成爲概念了。”(注)

  因此,根據這些的概念,一種屬于感性世界,提供素材、資料,而概念,累積的經驗,然後經第六意識的種種分別,意識的推理過程中,再加以整合完成,使之成爲知識的。概念是知識所依,唯識家說的“想”,所以在知識上,則想多于幻不實,皆落于虛妄分別,人因更不斷的製造幻想,取相爲境,《阿毗達磨順正理論》雲︰“識爲了別者,是唯總取境界相義。”(大正二九

  叁四二a)

  (3)第七意識的—自私與執著

  第七意識,又名末那識。《大乘百法明門論疏》雲︰“七末那者,末那梵音,此翻爲意,意以思量爲意。”(大正四四

  五叁b)末那,爲梵語manas之音譯,又叫做次能變,也就是抓住不放的心,《唯識叁十論頌》所言的︰“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大正叁一

  六○b)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其特性有二︰

  恒審思量“我”即恒常以我爲出發點而活動影響第六意識。

  它的特別心理現象是煩惱︰我見、我慢、我愛、我癡。(注)

  《俱舍論》雲︰“思量故名意。”(大正二九

  二一c)之所以爲“思量”的意思,是思考、深深的思考,顧名思義就是爲自己設想,一心自私兩字爲我的心態,顧又稱爲“我識”。尤其如上述它的特性,分別是《唯識二十論頌》說︰“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並我慢我愛及余觸等俱。”(大正叁一

  六○b)這四煩惱,是被看作與第七意識相應的煩惱,《百法論纂》所言︰“此第七識,乃相應立號也。具足應雲,訖利瑟吒耶末那。此翻汙染意,謂貪癡見慢四惑常俱,故名汙染。”(卍續藏七六

  八六六a)

  本無我實體的存在(因緣所生法),由于自我的錯覺,吾人卻在此非我法之上,妄執爲我,名我見。由于執有自我,而對自我有驕傲自大,悔慢他人,名我慢。不但妄自尊大,而且愛戀此自我,名我愛。癡即愚癡,無明或無知,是無知識沒有理智,對于我相真理,不能了解,故名我癡。

  然就以上淺釋了解其煩惱的根源具體的表現是在“我執”二字,反應強烈的以“我”爲中心的意識型態,而作用思惟我的存在,作任何事情都以我來作決定,也就是發號司令。而衆生的煩惱極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我執”,小乘行者以我執爲急務,大乘行者雖列二執並破,而仍以“我執”爲解脫的直接障礙。每一位具有反省人格的人,從其生活經驗中或多或少可省察“我執”之無所不在,而世間一切的善事與惡行,無不源自“我執”。

  所以,如果當我們缺乏耐性暴躁、強調自我而無人,過份的視一切自我爲主體時,應要警覺到是私心(末那識)的作祟,首先我們必須放下自己主觀的觀點,與別人溝通做到互換觀點,反省自己的局限性,一方面也了解及尊重別人,作必須徹底破除我執,始得清淨而解脫。

  (4)第八意識的—善惡與自覺

  在西方心理學家探測意識當中,以佛依德(Sigmund Freud)心理分析導致潛意識(unconsciousness)的發現,超越出人類一向感官知覺的邊地,進入心靈的深處。在佛依德認爲︰

  “每個人都…

《唯識學教學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月曆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