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唯识学的修行次第与内容── 一个时代主题的回应(魏德东)

  2001年两岸禅学研讨会论文集

  论唯识学的修行次第与内容

  ── 一个时代主题的回应

  魏德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提要

  修行问题可能是当代汉传佛教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之一,而次第与圆融的关系问题尤为突出。就中国佛教的发展看,明代以后,禅宗和净土成为主流,但汉传佛教的修行次第反而渐行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廿世纪佛教在中国社会的边缘化。从世界佛教的发展看,廿世纪佛教在欧美有急速的扩张,但最为博大精深的汉传佛教影响反而最小,落后于藏传和南传,这也与当代汉传佛教在修行上的次第不明有密切关系。本文专从唯识学的修行理论入手,彰显唯识学的唯识五位学说所拥有的严格的修行次第,同时对于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和究竟位的内容予以详细的解析,最后在唯识与禅的比较中,说明唯识学修行理论的独特价值。本文认为,就廿一世纪的中国佛教而言,唯识学的修行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唯识五位的修行学说既有严格的次第,又有丰富的内容,结合时代需要,对这一理论予以总结、提炼,对于汉传佛教的现代开展十分必要。充分发挥唯识学说重视理论思维的长处,并使其与禅宗、净土宗的修行学说紧密结合,应当是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一条思路。这无论对于中国佛教在本土的发展还是其全球化进程,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目次

  一、引言

  二、唯识五位

  三、预备阶段

  四、修证阶段

  五、结语

  关键词:唯识五位 修行次第 渐修顿悟

  一、引言

  在汉传佛教面临的时代挑战中,实证实修可能是最迫切的问题之一。从世界范围内看,佛教是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最快的传统宗教之一,表现出很强的时代适应性。但在这样过程中,汉传佛教的表现很不尽如人意。在欧美,最有影响的是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在中国,汉传佛教极度的社会边缘化。原因何在?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汉传佛教的修行,进一步说,就是修行次第的模糊与混沌。在这个科学精神弥漫的时代,明晰的修行次第对任何教派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汉传佛教是否没有系统的修行次第理论呢?回答是否定的。作为一份丰厚的宗教文化遗产,汉传佛教的修行理论需要我们作出适应时代的提炼。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唯识学的修行理论,希望能以此展示中国佛教对修行次第的重视,以及次第与圆顿的关系。

  二、唯识五位

  唯识学解脱论点核心就是转识成智,转舍烦恼障证得涅槃,转舍所知障证得菩提。菩提是正觉,涅槃是解脱。菩提是能证之智,涅槃是所证之果。证得菩提涅槃,即得法身成佛。

  那么,如何才能转识成智呢?在唯识学中,这叫悟入唯识,共分五个阶段,称作唯识五位。五位依次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和究竟位。《成唯识论》说“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

  唯识五位又被分作五十二个阶段,叫做菩萨五十二阶,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和等觉菩萨、妙觉菩萨。

  唯识修行是次第与圆顿的统一。五十二阶是唯识修行的次第,究竟位是唯识修行的结果。觉悟的前提是严格有序的修行,修行的目标所终级的觉悟。

  三、预备阶段

  由低级到高级,唯识学将修行划分为五个阶位。其中资粮位是唯识修道的初位,是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的准备阶段。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和十回向。

  《成唯识论》卷九描述资粮位的特征是:“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也就是说,它还没有形成把握唯识实性的意识,对于能取与所取的现行,虽然已能断除,但其种子依旧潜伏未除。

  (一)十信

  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称十信心,略称十心。依诸经典所举,其名称与顺序略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所列之十种,即:

  1、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

  2、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3、精进心: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4、定心:于事于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

  5、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

  6、戒心: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

  7、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

  8、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

  9、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

  10、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二)十住

  十住又作十地住、十法住、十解。

  1、初发心住:又作波蓝耆兜波菩萨法住、发意住,谓上进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习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2、治地住:又作阿阇浮菩萨法住、持地住,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

  3、修行住:又作渝阿阇菩萨法住、应行住,谓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4、生贵住:又作阇摩期菩萨法住,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5、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萨法住、修成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

  6、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萨法住、行登住,谓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

  7、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萨法住、不退转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8、童真住:又作鸠摩罗浮童男菩萨法住,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

  9、法王子住:又作渝罗阇菩萨法住、了生住,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

  10、灌顶住:又作阿惟颜菩萨法住、补处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1)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3)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

  (三)十行

  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种利他行。又作十行心。

  1、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

  2、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3、无嗔恨行:修忍辱,离嗔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

  4、无尽行:又作无屈挠行。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槃而无松懈。

  5、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

  6、善现行:知无有法,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众生。

  7、无著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

  8、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9、善法行:得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

  10、真实行: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修十行之目的有四:(一)厌有为。(二)求菩提、满佛德。(三)欲于现在、未来世中救度众生。(四)求实际、证法如。以是故修诸行。

  (四)十回向

  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指从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乃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又作十回向心,略称十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摄,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2、不坏回向: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3、等一切佛回向: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著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

  4、至一切处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

  5、无尽功德藏回向: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8、如相回向: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

  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著,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

  10、法界无量回向: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四、修证阶段

  修证阶段包括加行、通达、修习和究竟等四个阶位。

  (一)加行位

  加行位,指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欢喜地),住真如位,称为加行位。即于资粮位所积集之善,更进一步为得无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此位能达“无二我”而“有二无我”之境界,然心中仍变带“如相”现前,故仍非实住之唯识境界,称为大乘顺抉择分。

  《成唯识论》说加行位的特征是:“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修加行位的方法是,通过修四寻思观与四如实智观,得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

  1、四寻思观

  四寻思观,“四如实智”之对称。乃以万法唯识之观点,观察名、义、…

《论唯识学的修行次第与内容── 一个时代主题的回应(魏德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