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性、差别等四法为假有实无之观法。据《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所举,即:
一)名寻思。名,能诠之义;指色、受等诸法之名。谓菩萨于名唯见名,故称名寻思。
二)义寻思。义,指依名而诠,为所诠之体事。谓菩萨于事唯见事,故称事寻思。
三)自性假立寻思。自性,指色、受等各自之体性。谓菩萨于自性假立唯见自性假立,故有此称。
四)差别假立寻思。差别,指色、受等诸法之相用。谓菩萨于差别假立唯见差别假立,故有此称。
盖此四法所取之境与能取之识,皆由一己之内心所变,假有不实,故菩萨于加行位先起四寻思观,而予以伏除;此即四善根位中之暖、顶二位所修,由此而悟入依他起性。
2、四如实智
四如实智,指于加行位中,由名、事、自性、差别等四寻思观所引发之四种正智。又作四知、四如实知、四如实遍智。
1)名寻思所引如实智。谓菩萨如实了知诸法之名言,乃随世间施设,此系为令世间起想、起见、起言说之故;若不立此假名,则无有想,亦无有能起之执,若无有执,则无言说。能如是如实了知之智,称为名寻思所引如实智。
2)事寻思所引如实智。谓诸菩萨观见一切色等想事,乃离言说,寂灭不可得者。能如是了知之智,称为事寻思所引如实智。
3)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谓诸菩萨如实通达诸法之自性为假非实,其性不可得,如影像水月,乃相似显现而非彼体。能如实了知最甚深义所行境界之智,称为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4)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指能引发差别假立寻思作用之如实智;即如实了知诸法差别之可言说性、离言说性。由胜义谛而言,无色等之诸法差别;由世俗谛而言,则有色等之诸法差别。故知真、俗乃相依不二者。能如是如实了知此真俗相依不二之义,称为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智。
《成唯识论》说:“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
3、四加行位
1)在暖位,可以修明得定,寻求思察认识之对象,即名、义、自性、差别等四种为空无。
2)在顶位,修明增定,以更进一层之观智作观。
3)在忍位,修印顺定。
4)在世第一法位,修无间定,确认决定所认识之对象及能观之识皆为空无,即为如实智观。
(二)通达位
通达位又作见道位。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称通达位。即证得初无漏智,并体得真如理之位。此系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阶段,相当于初地之入心,故又称见道位。
《成唯识论》说:“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三)修习位
修习位指二地至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称修习位。即于通达位证得真如理,再反覆修习之位。其特征是:“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菩萨初登此位之际,即生无漏智,见佛性,乃至成为圣者,长养佛智。并以其护育一切众生,故此位亦称地位、十圣。地位之菩萨称为地上菩萨;登初地(初欢喜地)之菩萨称为登地菩萨,初地以前之菩萨称为地前菩萨,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地前三十心。据十住毗婆沙论称,“地”意为住处,故十地又译作十住。
(一)欢喜地,又作极喜地、喜地、悦豫地。(二)离垢地,又作无垢地、净地。(三)发光地,又作明地、有光地、兴光地。(四)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晖曜地。(五)难胜地,又作极难胜地。(六)现前地,又作现在地、目见地、目前地。(七)远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远地、玄妙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十)法云地,又作法雨地。
十地之各地有入、住、出三心;入而未安住时为入心,久止其位之盛时为住心,近终入次位时为出心。
如何证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证得。
《成唯识论》卷九谓,此十地依次修习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十波罗蜜(十胜行),依之各除异生性障、邪行障、闇钝障、微细烦恼现行障、于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现行障、细相现行障、无相中作加行障、利他门中不欲行障、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等十重障;各获证遍行真如、最胜真如、胜流真如、无摄受真如、类无别真如、无染净真如、法无别真如、不增减真如、智自在所依真如、业自在等所依真如。依此转烦恼、所知二障,而得菩提、涅槃之果。
(四)究竟位
究竟位指妙觉佛证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称究竟位,即指佛果之位。“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成唯识论》说:
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二乘所得二转依果,唯永远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
五、结语
唯识学的修行理论对中国佛教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认为,唯识宗在中国是短命的一个宗派,但唯识修行的基本义理,实际上渗透到唐以后中国佛教的每个宗派当中。一些与唯识宗表面上十分不同的宗派,比如禅宗,都吸收了唯识修行的精华。
自六祖惠能开始,禅宗的付法经典发生了变化,改为《金刚经》,思想上由渐悟一跃而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与以前有了较大的差距。而惠能倡导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道风,表面上与唯识学的繁琐论证恰成水火。惠能的文化程度也不高,人称不识字。但是,翻开他的天才式的语录《坛经》,我们赫然发现这样的文句: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性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如上转八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这是唯识学著名的转识成智说,唯识学对禅宗的影响由此可见一般。
通过了解唯识学的修行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成佛需要长期的艰苦修行,没有捷径。禅宗的顿悟,也是建立在累世修行的基础上。当代学佛者常常有急功近利的倾向,最关心如何迅速成佛,以至不停地在不同的宗派间犹疑。印顺长老的语录或许是一副良药。他说:
世间,有限的一生,本就是不了了之的。本著精卫衔石的精神,做到那里,那里就是完成,又何必瞻前顾后呢!
参考书目
玄奘:《成唯识论》
窥基:《成唯识论述记》
印顺:《华雨集》5
佛光山:《佛光大辞典》
《论唯识学的修行次第与内容── 一个时代主题的回应(魏德东)》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