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兩岸禅學研討會論文集
論唯識學的修行次第與內容
── 一個時代主題的回應
魏德東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提要
修行問題可能是當代漢傳佛教面臨的最重要課題之一,而次第與圓融的關系問題尤爲突出。就中國佛教的發展看,明代以後,禅宗和淨土成爲主流,但漢傳佛教的修行次第反而漸行模糊,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廿世紀佛教在中國社會的邊緣化。從世界佛教的發展看,廿世紀佛教在歐美有急速的擴張,但最爲博大精深的漢傳佛教影響反而最小,落後于藏傳和南傳,這也與當代漢傳佛教在修行上的次第不明有密切關系。本文專從唯識學的修行理論入手,彰顯唯識學的唯識五位學說所擁有的嚴格的修行次第,同時對于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和究竟位的內容予以詳細的解析,最後在唯識與禅的比較中,說明唯識學修行理論的獨特價值。本文認爲,就廿一世紀的中國佛教而言,唯識學的修行理論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唯識五位的修行學說既有嚴格的次第,又有豐富的內容,結合時代需要,對這一理論予以總結、提煉,對于漢傳佛教的現代開展十分必要。充分發揮唯識學說重視理論思維的長處,並使其與禅宗、淨土宗的修行學說緊密結合,應當是當代中國佛教發展的一條思路。這無論對于中國佛教在本土的發展還是其全球化進程,都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目次
一、引言
二、唯識五位
叁、預備階段
四、修證階段
五、結語
關鍵詞:唯識五位 修行次第 漸修頓悟
一、引言
在漢傳佛教面臨的時代挑戰中,實證實修可能是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從世界範圍內看,佛教是現代化進程中發展最快的傳統宗教之一,表現出很強的時代適應性。但在這樣過程中,漢傳佛教的表現很不盡如人意。在歐美,最有影響的是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在中國,漢傳佛教極度的社會邊緣化。原因何在?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漢傳佛教的修行,進一步說,就是修行次第的模糊與混沌。在這個科學精神彌漫的時代,明晰的修行次第對任何教派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漢傳佛教是否沒有系統的修行次第理論呢?回答是否定的。作爲一份豐厚的宗教文化遺産,漢傳佛教的修行理論需要我們作出適應時代的提煉。本文主要介紹的,是唯識學的修行理論,希望能以此展示中國佛教對修行次第的重視,以及次第與圓頓的關系。
二、唯識五位
唯識學解脫論點核心就是轉識成智,轉舍煩惱障證得涅槃,轉舍所知障證得菩提。菩提是正覺,涅槃是解脫。菩提是能證之智,涅槃是所證之果。證得菩提涅槃,即得法身成佛。
那麼,如何才能轉識成智呢?在唯識學中,這叫悟入唯識,共分五個階段,稱作唯識五位。五位依次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和究竟位。《成唯識論》說“謂諸菩薩于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
唯識五位又被分作五十二個階段,叫做菩薩五十二階,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和等覺菩薩、妙覺菩薩。
唯識修行是次第與圓頓的統一。五十二階是唯識修行的次第,究竟位是唯識修行的結果。覺悟的前提是嚴格有序的修行,修行的目標所終級的覺悟。
叁、預備階段
由低級到高級,唯識學將修行劃分爲五個階位。其中資糧位是唯識修道的初位,是以福德智慧爲助道資糧的准備階段。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和十回向。
《成唯識論》卷九描述資糧位的特征是:“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于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也就是說,它還沒有形成把握唯識實性的意識,對于能取與所取的現行,雖然已能斷除,但其種子依舊潛伏未除。
(一)十信
菩薩五十二階位中,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心;此十種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稱十信心,略稱十心。依諸經典所舉,其名稱與順序略異。《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名字品所列之十種,即:
1、信心:一心決定,樂欲成就。
2、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3、精進心:聞菩薩藏,精勤修習無間善業。
4、定心:于事于義系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僞、輕躁、憶想分別。
5、慧心: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性空寂。
6、戒心:受持菩薩清淨律儀,身口意淨,不犯諸過,有犯悔除。
7、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願諸有;回施衆生,不專爲己;回求實際,不著名相。
8、護法心:防護己心,不起煩惱,更修默護、念護、智護、息心護、他護等五種護行。
9、舍心:不惜身財,所得能舍。
10、願心:隨時修習種種淨願。
(二)十住
十住又作十地住、十法住、十解。
1、初發心住:又作波藍耆兜波菩薩法住、發意住,謂上進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叁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並以空理智心習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2、治地住:又作阿阇浮菩薩法住、持地住,謂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內現精金;蓋以初發之妙心,履治爲地,故稱之。
3、修行住:又作渝阿阇菩薩法住、應行住,謂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障礙。
4、生貴住:又作阇摩期菩薩法住,謂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將生于佛家爲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5、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叁般菩薩法住、修成住,謂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
6、正心住:又作阿耆叁般菩薩法住、行登住,謂成就第六般若,故非僅相貌,且心亦與佛同。
7、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薩法住、不退轉住,謂既入于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
8、童真住:又作鸠摩羅浮童男菩薩法住,謂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
9、法王子住:又作渝羅阇菩薩法住、了生住,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稱爲入聖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稱爲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
10、灌頂住:又作阿惟顔菩薩法住、補處住,謂菩薩既爲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爲之灌頂;猶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已至灌頂住之菩薩即具有叁別相:(1)度衆生,謂堪能修行,成就十種智,而能度衆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衆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薩亦不能測量其境界。(3)廣學十種智,了知一切法。
(叁)十行
菩薩修行之五十二階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叁十位所修之十種利他行。又作十行心。
1、歡喜行:菩薩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
2、饒益行:善能利益一切衆生。
3、無嗔恨行:修忍辱,離嗔怒,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
4、無盡行:又作無屈撓行。菩薩行大精進,發心度一切衆生,令至大涅槃而無松懈。
5、離癡亂行:常住正念不散亂,于一切法無癡亂。
6、善現行:知無有法,叁業寂滅,無縛無著,而亦不舍教化衆生。
7、無著行:曆諸塵刹供佛求法,心無厭足,而亦以寂滅觀諸法,故于一切無所著。
8、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9、善法行: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令佛種不絕。
10、真實行:成就第一義谛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
修十行之目的有四:(一)厭有爲。(二)求菩提、滿佛德。(叁)欲于現在、未來世中救度衆生。(四)求實際、證法如。以是故修諸行。
(四)十回向
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中,指從第叁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乃以大悲心救護一切衆生之意。又作十回向心,略稱十向。
1、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攝,救護一切衆生,怨親平等。
2、不壞回向:于叁寶所得不壞之信,回向此善根,令衆生獲得善利。
3、等一切佛回向:等同叁世佛所作之回向,不著生死,不離菩提而修之。
4、至一切處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叁寶乃至衆生之處,以作供養利益。
5、無盡功德藏回向:隨喜一切無盡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無盡功德善根。
6、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爲佛所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
7、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即增長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衆生。
8、如相回向:順真如相而將所成之善根回向。
9、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即于一切法無取執縛著,得解脫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賢之行,具一切種德。
10、法界無量回向:即修習一切無盡善根,以此回向,願求法界差別無量之功德。
四、修證階段
修證階段包括加行、通達、修習和究竟等四個階位。
(一)加行位
加行位,指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歡喜地),住真如位,稱爲加行位。即于資糧位所積集之善,更進一步爲得無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此位能達“無二我”而“有二無我”之境界,然心中仍變帶“如相”現前,故仍非實住之唯識境界,稱爲大乘順抉擇分。
《成唯識論》說加行位的特征是:“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修加行位的方法是,通過修四尋思觀與四如實智觀,得暖、頂、忍、世第一四善根。
1、四尋思觀
四尋思觀,“四如實智”之對稱。乃以萬法唯識之觀點,觀察名、義、…
《論唯識學的修行次第與內容── 一個時代主題的回應(魏德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