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陈一标译,〈初期瑜珈行派的“知”--能知与所知的关系〉,《大乘佛教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2年,页105-142。
--------------------------------------------------------------------------------
P.108
学的忠实传播者。他并不像印顺等人认为《十地经论》代表世亲所谓的早期不成熟的思想[6],反倒是认为所谓的不成熟是对初期唯识思想之特色误解的结果,关于这点他主要由《摄大乘论.释》的考察,进而推论《十地经论》与无著思想的一致性。简而言之,上田义文认为早期唯识学特色是以三性思想为中心说明空有不二的道理,不是以心识为中心,如护法那样沦为“有宗”。上田义文的唯识学解析,虽然颇有争议,但作为理解华严宗思想郤有其价值,可是上田郤否认华严宗真正认识过真谛所传的初期唯识学。
本文的重点,并不放在讨论这些繁琐复杂的文献学研究里,而是希望透过对华严法藏十重唯识观的研究,追溯作为其渊源的唯识思想与如来藏思想彼此的关连,厘清心识思想在中国佛教开展的线索与对华严法藏的影响,并藉由比较法藏十重唯识观与窥基五重唯识之不同,由华严的十重唯识观指出华严法藏心识思想的特色。
--------------------------------------------------------------------------------
[6] 印顺后来改变他的想法,倾向认为真谛所传代表“扶南大乘”的特色,也同意印度佛教经论具有不同的系统,所以真谛未必是不忠实地翻译唯识的论典,而是代表“扶南大乘”的传承。参见印顺,〈《起信论》与扶南大乘〉,《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1995年,页1-15。
--------------------------------------------------------------------------------
P.109
二、华严唯心思想与摄地论师的关连
从佛教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华严宗的心识思想,在经典虽是依于《华严经.十地品》(异译即《十地经》)之“三界唯心”之说而来,但实则印度的世亲对此经的注释,即所谓的《十地经论》,及受其影响而成立于北朝之中国早期唯识学的地论宗,才是其近因;除此之外,同时成立于南朝之以无著的《摄大乘论》、世亲的《摄大乘论释》为核心的摄论宗,也是华严思想的另一个成立的因素。但是唐代华严宗的法藏,比起之前的祖师更多的是,他目睹而且亲身接触到玄奘所带回来的流行于当时印度的唯识思想,以及无著《摄大乘论本》及世亲的《摄大乘论释》全新的翻译。因此华严唯心思想在法藏的思想之中,有著更复杂的因素。因此在探讨华严之唯心思想之时,有必要对上述华严所依之思想根源作一论述。
(一)、“三界唯心”的经文
唯识《摄论》之思想根据,以无著自己的引文来看,是依据未被译出之《大乘阿毗达磨经》而来。而影响中国佛教心识哲学,启发地论师思想的则是,以《华严经》<十地品>为基础之《十地经论》,这是无著之弟世亲的作品。法藏之“十重唯识观”便出自《华严经探玄记》解释《六十华严经.十地品》中的第六现前地︰“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7]之文,这段文字的汉译有如下诸种译文[8]:
《渐备一切智德经》(西晋,竺法护译):
又复思维,其三界心所为,计其斯十二缘起,五趣所归,如来至真所解畅,又此一切,一种一心,同时俱成。
《十住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又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如来所说,所有十二因缘分,是皆依心。
《六十华严.十地品》(东晋,佛驮跋陀罗译)
又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
《十地经论》(北魏,菩提流支等译):
是菩萨,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如来所说十二因缘分,皆依一心。
《八十华严.十地品》(唐,实叉难陀译):
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是,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十地经》(唐,尸罗达摩译)
即此菩萨,作此思维,所言三界,此唯是心,如来于是,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三界唯心”的梵文是cittamAtram idaM yad idaM traidhAtukam,关于这段文字的汉译大体可分作二类,一是译为“心作”,一则是指“唯是心”。译
--------------------------------------------------------------------------------
[7] 《六十华严经》,《大正藏》册9,页558下。
[8] 转引玉城康四郎,〈第六章 唯心的追究—思想与体验之交涉〉,李世杰译,川田熊太郎等著《华严思想》,台北:法尔出版社,1989,页366-367。
--------------------------------------------------------------------------------
P.110
为“心作”者,容易发展出心识缘起三界万法的思维,这又分为两种,一主真心即如来藏缘起万法的学说;另一则是主张由妄心生起三界,上两种思想中不论是存有论义或者认识论义,这时的“心”都具有缘起论中根源义的意涵。若译为“唯是心”,则似乎不具有如上所述之明显的能缘/所缘的本末因果的意味,这时近乎一种对于三界本质之说明,说明它是等同于心。
(二)、南北二道地论师的形成及对华严宗的影响
华严十地品“三界唯心”的说法对中国佛教形成一类重视心识哲学的师说,即是所谓的地论师,传说《十地经论》的翻译上,菩提流支与勒摩那提翻译上出现了歧异,以致分裂为两派。但吕澄以为这只是一种附会之说,如道宣(596-667)《续高僧传.道宠传》的说法,举二译有“有不二不尽”与“定不二不尽”的译文之别,实际上是世亲揉合《十地经》的两个本子而会释之。[9]因此菩提流支与勒摩那提的所承背景固有不同,前者是继承无著世亲的学者,后者则兼传禅定之学,但更可能是因为两人所传之弟子的思想差异与争论,构成了中国地论师相州南道与相州北之争,反而成就了所谓“翻译上的歧见”导致地论师的分裂之说。但是由于北地论说的著作,今多已逸失,现存的南地论师的著作,如慧光(468-537)的《华严经义记》,法上(495-580)《十地经论疏释》,亦仅余部分断简残篇,目前现存南地论师最重要且称完整的著作是慧远的《大乘义章》,从它的著作中除了可以看见以南道派的思想外,也可自其所引用片断或者对异说的批评中,得到一些关于北道派思想或者摄论师思想的蛛丝马迹[10]。问题是他曾经听过较他年轻的摄论师昙迁(542-607)讲授《摄大乘论》,因此他的思想能否完全代表南地论师不无疑义。
现存记述地论师的思想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是天台智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以及湛然的《法华文句记》以及道宣之<道宠传>。从这些文献来看,隋唐以来便通称地论之两系为南北二道,但何谓二道,湛然称为相州(邺)两道,道宣称为洛下二道。[11]
菩提流支门下最有名的为道宠(生卒不详),道宠著有《十地经论疏》,影响北地的佛教甚大,有匠成千人之说,形成了北道派,但后来地论师由于北
--------------------------------------------------------------------------------
[9] 吕澄,《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82年,页155。
[10] 尤其是《大乘义章.八识章义》中收集了诸种异说。
[11] 参见吕澄,《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台北:天华出版社,1982年,页156-157。
--------------------------------------------------------------------------------
P.111
方两次灭佛的缘故,逃到了南方,受到真谛所译之《摄大乘论》及摄论师的影响,便与摄论师合流。
南道派的勒摩那提传慧光,慧光传法上、道凭(488-559)、僧范(476-555)、昙遵(480-564?)等人,法上传慧远(523-592),道凭传灵裕(518-605),昙遵传昙迁(542-607),形成南道派。[12]
从华严经传记或者续高僧传来看,华严二祖智俨虽从至相寺的智正学华严经,但思想真正的重要启发者郤是南道派的慧光,据说他读了慧光的华严疏(现存《华严经义记》一卷)后,领会到别教一乘无尽缘起的思想。[13]
(三)、摄论师与地论师的交流及对华严思想的影响
摄论师的形成,是在真谛译出无著之《摄大乘论》及世亲的《摄大乘论释》之后而形成,如同宇井伯寿所称的,后人常常只注意到真谛自己其实并不那么在意的《大乘起信论》,郤忽略了真谛真正弘扬的乃是《摄论》与《俱舍论》的思想[14],那么反过来说,如果《起信论》是真谛的作品,则对《起信论》的诠释,是否得解释为真心缘起的存有论系统,便成可以值疑的了[15]。真谛门下得意弟子有僧宗、慧恺等人,慧恺先于真谛而逝,真谛便要其余弟子道尼、智儌等十二人立誓传续二论之香火,勿使断绝。后来…
《从“十重唯识观”论华严宗与唯识思想的交涉(郭朝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