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陳一標譯,〈初期瑜珈行派的“知”--能知與所知的關系〉,《大乘佛教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頁105-142。
--------------------------------------------------------------------------------
P.108
學的忠實傳播者。他並不像印順等人認爲《十地經論》代表世親所謂的早期不成熟的思想[6],反倒是認爲所謂的不成熟是對初期唯識思想之特色誤解的結果,關于這點他主要由《攝大乘論.釋》的考察,進而推論《十地經論》與無著思想的一致性。簡而言之,上田義文認爲早期唯識學特色是以叁性思想爲中心說明空有不二的道理,不是以心識爲中心,如護法那樣淪爲“有宗”。上田義文的唯識學解析,雖然頗有爭議,但作爲理解華嚴宗思想郤有其價值,可是上田郤否認華嚴宗真正認識過真谛所傳的初期唯識學。
本文的重點,並不放在討論這些繁瑣複雜的文獻學研究裏,而是希望透過對華嚴法藏十重唯識觀的研究,追溯作爲其淵源的唯識思想與如來藏思想彼此的關連,厘清心識思想在中國佛教開展的線索與對華嚴法藏的影響,並藉由比較法藏十重唯識觀與窺基五重唯識之不同,由華嚴的十重唯識觀指出華嚴法藏心識思想的特色。
--------------------------------------------------------------------------------
[6] 印順後來改變他的想法,傾向認爲真谛所傳代表“扶南大乘”的特色,也同意印度佛教經論具有不同的系統,所以真谛未必是不忠實地翻譯唯識的論典,而是代表“扶南大乘”的傳承。參見印順,〈《起信論》與扶南大乘〉,《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1995年,頁1-15。
--------------------------------------------------------------------------------
P.109
二、華嚴唯心思想與攝地論師的關連
從佛教史的發展曆程來看,華嚴宗的心識思想,在經典雖是依于《華嚴經.十地品》(異譯即《十地經》)之“叁界唯心”之說而來,但實則印度的世親對此經的注釋,即所謂的《十地經論》,及受其影響而成立于北朝之中國早期唯識學的地論宗,才是其近因;除此之外,同時成立于南朝之以無著的《攝大乘論》、世親的《攝大乘論釋》爲核心的攝論宗,也是華嚴思想的另一個成立的因素。但是唐代華嚴宗的法藏,比起之前的祖師更多的是,他目睹而且親身接觸到玄奘所帶回來的流行于當時印度的唯識思想,以及無著《攝大乘論本》及世親的《攝大乘論釋》全新的翻譯。因此華嚴唯心思想在法藏的思想之中,有著更複雜的因素。因此在探討華嚴之唯心思想之時,有必要對上述華嚴所依之思想根源作一論述。
(一)、“叁界唯心”的經文
唯識《攝論》之思想根據,以無著自己的引文來看,是依據未被譯出之《大乘阿毗達磨經》而來。而影響中國佛教心識哲學,啓發地論師思想的則是,以《華嚴經》<十地品>爲基礎之《十地經論》,這是無著之弟世親的作品。法藏之“十重唯識觀”便出自《華嚴經探玄記》解釋《六十華嚴經.十地品》中的第六現前地︰“叁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7]之文,這段文字的漢譯有如下諸種譯文[8]:
《漸備一切智德經》(西晉,竺法護譯):
又複思維,其叁界心所爲,計其斯十二緣起,五趣所歸,如來至真所解暢,又此一切,一種一心,同時俱成。
《十住經》(姚秦,鸠摩羅什譯):
又作是念,叁界虛妄,但是心作,如來所說,所有十二因緣分,是皆依心。
《六十華嚴.十地品》(東晉,佛馱跋陀羅譯)
又作是念,叁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
《十地經論》(北魏,菩提流支等譯):
是菩薩,作是念,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如來所說十二因緣分,皆依一心。
《八十華嚴.十地品》(唐,實叉難陀譯):
此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叁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于是,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十地經》(唐,屍羅達摩譯)
即此菩薩,作此思維,所言叁界,此唯是心,如來于是,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叁界唯心”的梵文是cittamAtram idaM yad idaM traidhAtukam,關于這段文字的漢譯大體可分作二類,一是譯爲“心作”,一則是指“唯是心”。譯
--------------------------------------------------------------------------------
[7] 《六十華嚴經》,《大正藏》冊9,頁558下。
[8] 轉引玉城康四郎,〈第六章 唯心的追究—思想與體驗之交涉〉,李世傑譯,川田熊太郎等著《華嚴思想》,臺北:法爾出版社,1989,頁366-367。
--------------------------------------------------------------------------------
P.110
爲“心作”者,容易發展出心識緣起叁界萬法的思維,這又分爲兩種,一主真心即如來藏緣起萬法的學說;另一則是主張由妄心生起叁界,上兩種思想中不論是存有論義或者認識論義,這時的“心”都具有緣起論中根源義的意涵。若譯爲“唯是心”,則似乎不具有如上所述之明顯的能緣/所緣的本末因果的意味,這時近乎一種對于叁界本質之說明,說明它是等同于心。
(二)、南北二道地論師的形成及對華嚴宗的影響
華嚴十地品“叁界唯心”的說法對中國佛教形成一類重視心識哲學的師說,即是所謂的地論師,傳說《十地經論》的翻譯上,菩提流支與勒摩那提翻譯上出現了歧異,以致分裂爲兩派。但呂澄以爲這只是一種附會之說,如道宣(596-667)《續高僧傳.道寵傳》的說法,舉二譯有“有不二不盡”與“定不二不盡”的譯文之別,實際上是世親揉合《十地經》的兩個本子而會釋之。[9]因此菩提流支與勒摩那提的所承背景固有不同,前者是繼承無著世親的學者,後者則兼傳禅定之學,但更可能是因爲兩人所傳之弟子的思想差異與爭論,構成了中國地論師相州南道與相州北之爭,反而成就了所謂“翻譯上的歧見”導致地論師的分裂之說。但是由于北地論說的著作,今多已逸失,現存的南地論師的著作,如慧光(468-537)的《華嚴經義記》,法上(495-580)《十地經論疏釋》,亦僅余部分斷簡殘篇,目前現存南地論師最重要且稱完整的著作是慧遠的《大乘義章》,從它的著作中除了可以看見以南道派的思想外,也可自其所引用片斷或者對異說的批評中,得到一些關于北道派思想或者攝論師思想的蛛絲馬迹[10]。問題是他曾經聽過較他年輕的攝論師昙遷(542-607)講授《攝大乘論》,因此他的思想能否完全代表南地論師不無疑義。
現存記述地論師的思想發展曆史的重要文獻,是天臺智顗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以及湛然的《法華文句記》以及道宣之<道寵傳>。從這些文獻來看,隋唐以來便通稱地論之兩系爲南北二道,但何謂二道,湛然稱爲相州(邺)兩道,道宣稱爲洛下二道。[11]
菩提流支門下最有名的爲道寵(生卒不詳),道寵著有《十地經論疏》,影響北地的佛教甚大,有匠成千人之說,形成了北道派,但後來地論師由于北
--------------------------------------------------------------------------------
[9] 呂澄,《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1982年,頁155。
[10] 尤其是《大乘義章.八識章義》中收集了諸種異說。
[11] 參見呂澄,《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1982年,頁156-157。
--------------------------------------------------------------------------------
P.111
方兩次滅佛的緣故,逃到了南方,受到真谛所譯之《攝大乘論》及攝論師的影響,便與攝論師合流。
南道派的勒摩那提傳慧光,慧光傳法上、道憑(488-559)、僧範(476-555)、昙遵(480-564?)等人,法上傳慧遠(523-592),道憑傳靈裕(518-605),昙遵傳昙遷(542-607),形成南道派。[12]
從華嚴經傳記或者續高僧傳來看,華嚴二祖智俨雖從至相寺的智正學華嚴經,但思想真正的重要啓發者郤是南道派的慧光,據說他讀了慧光的華嚴疏(現存《華嚴經義記》一卷)後,領會到別教一乘無盡緣起的思想。[13]
(叁)、攝論師與地論師的交流及對華嚴思想的影響
攝論師的形成,是在真谛譯出無著之《攝大乘論》及世親的《攝大乘論釋》之後而形成,如同宇井伯壽所稱的,後人常常只注意到真谛自己其實並不那麼在意的《大乘起信論》,郤忽略了真谛真正弘揚的乃是《攝論》與《俱舍論》的思想[14],那麼反過來說,如果《起信論》是真谛的作品,則對《起信論》的诠釋,是否得解釋爲真心緣起的存有論系統,便成可以值疑的了[15]。真谛門下得意弟子有僧宗、慧恺等人,慧恺先于真谛而逝,真谛便要其余弟子道尼、智儌等十二人立誓傳續二論之香火,勿使斷絕。後來…
《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郭朝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