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些弟子們及再傳弟子果然努力弘揚《攝論》,其最重要的是,影響到上面已經提到過的昙遷。
昙遷本爲北方僧人,北周武帝滅佛時逃往南朝,雖曾師承南地論師中的昙遵,但他真正成名郤是因爲讀了真谛譯的《攝論釋》並講授《攝論》之後才開始的,(此外他也講授、注疏《起信論》《楞伽經》等)因此將他歸類爲攝論師也無不可,由于他在當時的名望甚高,隋朝興起之後他回返講學,文帝請他至長安講學,連當時已有大名的慧遠也列席聽他講授《攝論》,《攝論》思想由之興盛一時[16],但若論師承,昙遷與真谛一系的關連反倒不像他與南
--------------------------------------------------------------------------------
[12] 不過,南北道地論師的分裂除了師承上的不同之外,恐怕與《楞伽經》的思想有更直接的關系。關于這點還尚待進一步研究。
[13] 見法藏,《華嚴經傳記》,《大正藏》冊51,頁163中。
[14] 道宣,《續高僧傳.真谛叁藏傳》:“自谛來東夏,雖廣出衆經,偏宗攝論。”《大正藏》冊50,頁429下。
[15] 宇井伯壽,《印度哲學研究第六卷》,東京:岩波書店,1965年,頁69-71。
[16] 竹村牧男,〈地論宗、攝論宗、法相宗〉,《講座大乘佛教8─唯識思想》,東京︰春秋社,1982年,頁267-268。
--------------------------------------------------------------------------------
P.112
道派明顯。昙遷帶來了研究《攝論》的風氣,本身也兼通《地論》,加以他對南道派的慧遠也有影響,他的弟子後來也多兼通地論與攝論,這使得攝地論師的區別益加模糊。
所以在華嚴教學史中,一般都會提到華嚴思想是繼承地論南道派的思想而來的;但如同上述,昙遷所帶來的研究攝論的風潮模糊了攝、地論師的分野,加以昙遷僅存的《亡是非論》一卷,被華嚴二祖智俨以“順性起”的理由收錄于晚年所作《孔目章.性起品明性起章》中[17];還有法藏重視《起信論》的理由,如果是將《起信論》解釋爲《攝論》的另一類補注的話,(如果昙遷的起信論疏存在的話,也許又多了一項證明)那麼攝論師對華嚴宗的影響的確是存在的。
叁、窺基“五重唯識”所表現之唯識思想的特色
唯識思想有兩項重要的特色,一是叁性思想,一是心識思想。在“五重唯識”中我們可以見到心識思想是以叁性思想爲核心而展開的,在叁性思想的基礎下,心識說之作爲遣除執著的工具性應受重視。如果離開叁性說而單說唯識,將不合于此處依據無著《攝論》所闡述的唯識思想的特質。而此一理解對于華嚴宗的心識思想的解讀,有其重要的意味。
(一)、叁性思想
五重唯識觀窺基在《大乘法苑義林章》及《般若心經幽贊》都出現過的,其內容大同小異,基本上是以依無著之《攝大乘論》中叁性思想來論唯識觀的五重內容︰1.遣虛存實;2.舍濫留純;3.攝末歸本;4.隱劣顯勝;5.遣相證性。
一遣虛存實。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存爲有,理有情無故。無著頌雲︰
名事互爲客 其性應尋思 于二亦當推 唯量及唯假
--------------------------------------------------------------------------------
[17] 智俨,《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大正藏》冊45,頁580下-581中。
--------------------------------------------------------------------------------
P.113
實智觀無義 唯有分別叁 彼無故此無 是即入叁性[18]
“遣虛存實”是在說明“唯識”的本質。其中之“虛實”雖與境識有關,然郤非以境爲虛妄,以識爲真實那麼簡單,而是就叁性來言其虛實。叁性包含了對認識及存在事物之本質的說明。其中“遍計所執”簡單來說,就是對出現于吾人感官經驗中的一切事物執爲實有的狀態,此處所引之頌文,出自《攝論》,就唯識學來看,任一事物有其“名”,有其“事”,名事之對應構成事物的“實有”,但仔細尋思,實有其實乃是“假有”,它是認識者心量所思(此稱爲事),及其所立之名言綜合的結果,所以說此遍計所執性是虛。“依他起”則說明所有存在的事物依識而起的特質;“圓成實”則是一方面指說,離于妄執情見後所展現之了悟真如的狀態,一方面也不外就是依他緣起之諸法空性的說明;故說此二性爲有。因此遣虛存實,即指“遣”除體用皆是虛妄的遍計所執性,以此爲“無”;而“存”依他起與圓成實,以二性爲“有”。一遣一存一有一無之目的,旨在于對破空有兩類執著︰
遣者空觀對破有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今觀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無亦無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故欲證入離言法性,皆須依此方便而入。…此唯識言既遮所執,若“執”實有諸識可唯,既是所執亦應除遣。諸處所言︰一切唯識、二谛、叁無性、叁解脫門…皆此觀攝。[19]
是故唯識之說,只是遣執的方便法門,它是用以對應一類大衆的執著,但若遣除執著之後,仍實有諸識可“唯”,則又陷入另類空有的情執。所以對另類大衆則可以二谛、叁無性等等法門而說之,故在一切層次之空有二類執著之對破,可有各式法門,但在唯識說之中則以叁性說作爲遣虛存實的根本法門,一方面遣除了吾人對外境實有的執著之外,同時一方面也要求對實有心識進行遣除;但破除實有之妄執,仍須破除斷滅之空執,是以提出依他起與圓成實二性,即爲保緣起有與真如法性使不致淪爲斷滅虛無。故我們可以說五重唯識觀之遣虛存實,實是指出唯識思想本質,乃在破空有二執使悟入無言法
--------------------------------------------------------------------------------
[18] 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冊45,頁258中。
[19] 窺基,《般若心經幽贊》,《大正藏》冊33,頁526下至527上。
--------------------------------------------------------------------------------
P.114
性,而對破的過程中,唯識之有無,乃是一種方便,而非實有或實無。
唯識說固然是一種方便法門,但仍然有其遣存之必要性,所以第二舍濫留純說明“識唯有內,境通內外”[20]故說唯識,第叁攝末歸本則言依“此見相分俱依識有”[21]故說唯識,第四隱劣顯勝則從“心及心所俱能變現,但說唯心非唯心所”[22]故說唯識,這叁者由心識結構的分析,由外而內逐步揭露心識爲境相所依的核心觀念,然而此境相唯識而現之揭露,最終的目標還是是指向叁性的證入︰
攝論頌言︰
于繩起蛇覺 見繩了義無 證見彼分時 智如蛇智亂
此中所說起覺時遣于蛇覺,喻觀依他起遣所執覺;見繩衆分遣于繩,喻圓成實遣依他覺。此意即顯,所遣二覺皆依他起。[23]
是以最末“遣相證性”,便以證入叁性中之圓成實性,作爲五重唯識的終點。若依于窺基之視叁性爲五重唯識之起點與終點然而言,叁性之遣存或遣證,都是以對破空有爲目的而雙立有無,因此唯識思想即使因爲有所立而被視爲有宗,但空有之融通至少在遣執這一要求之上,有其必要性。然在遣除遍計所執之虛妄相以證入圓成實性之過程中,唯識不同于空宗之直破,而是從依他起性成染起淨之雙重性格上說,而“他”主要就指心識而言。
(二)、依他起性之心識性質的兩種解釋—真心與妄心
依照上田義文的說法︰
初期唯識說與玄奘譯唯識說,兩者間之所以有這種差異,是因爲兩者的叁性說結構完全不同所致。上述的叁性說並不是在說明入唯識行的過程,而是在闡明當一切境無時(一切法不可得時)進行認識的“唯識”亦即“無分別智、真如的世界”
--------------------------------------------------------------------------------
[20] 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冊45,頁258中。
[21] 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冊45,頁258中。
[22] 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冊45,頁258中。
[23] 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冊45,頁259上。
--------------------------------------------------------------------------------
P.115
的邏輯結構。…叁性並不是要呈顯“入唯識”的“入”,而是要呈顯“入唯識”的“唯識”[24]
由所知之“結構”轉向以能知之心識的“認識過程”爲中心而說唯識,即是唯識佛教由“唯識無境”的空有問題,轉向對修行實踐者自我在證悟“唯識無境”過程中,對自我心識的觀照與分析,這是從真如實相的解析轉向實踐理論之建立的必然結果。雖然在此論述的過程,由于問題的轉向,易于招致忽略叁性思想的所…
《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郭朝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