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明自悟唯识种子颂(陈国钊)▪P3

  ..续本文上一页通达位上证得所取之境空,能观之智空,就是能缘所缘皆空,证二空就是“无分别智”,此智为诸智根本,所以又称“根本智”,此智所观的真如界无分别的,所观境能观智都无所得,又亲证法性后,再起分别的“后得智”了知一切如幻的差别俗事,以“根本智”及“后得智”缘真俗二境。“第四修行位”又名“修道位”,在见道中,已入“十地”的初地,在修道位中从“初地”住心以至“十地”修的金刚心,无间道以来多生历劫的修习,由“初地”到“十地”每地分“入、住、出”三心,每一心又分“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又“十地”菩萨名称为“(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当到“十地法云地”时证得真如,正断佛果障,此断力如金刚,故名“金刚心”无道间一刹那,诸有漏种子一切顿断,便证极果入究竟位“第五究竟位”,就是佛位,是诸漏永尽,清净圆满的无漏境界,在“十地”满心即是佛果。佛果是二“转依”果,菩提与涅槃,即是转烦恼证涅槃,转所知障证菩提。

  转识成正智,究竟佛位成。

  转智成正智就是将“有漏八识”转为“无漏智”成就为“四智相应心品”(一)“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得的智慧,如有漏的第八识藏的是万法种子,变现根身,器世间。而此智则是藏了无漏种子,变现佛果清净妙境。其变现犹如圆镜映现万物。(二)“平等性智”有漏第七识因有执故有自他的差别,今以智起转为自他平等,断我执,名平等,生出平等大慈大悲相应。(三)“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第六识所得无漏智观察一切法的“自共”相无碍自在,并能在大众中自在转大*轮,断一切疑,利益有情众生。(四)“成所作智”是转前五识为无漏智,此属“后得智”,成佛后才得现起,但有间断,为利乐“地前菩萨”,二乘,凡夫,所以遍十方,示现三业事业。以上四智中“平等性智”及“妙观察智”在“通达位”及“修习位”中已可证得部份,“大圆镜智”及“成所作智”,别在佛位方能证得。

  今略说种子,三世业流转。

  我人学佛时,都会出现一个重要课题,外人,内人都出三世,所作的业如何随身而转,如何生死流转,因果业报之所依。唯识学在这方面就有一个完整系统道理解释,这问题就由“赖耶缘起,种子功能”而开示,何谓“赖耶”,就是第八有漏识名“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为梵文,汉译为藏识,为有“能藏,所藏,持藏”之义。上文已略讲。而种子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中,含有直接为因而能生果的功能,它能生起各种不同现行果法,这种亲自生果功能就是种子。

  有、无漏二种,色心法为二。

  在种子中有分二种:(一)是“有漏种子”,(二)“无漏种子”。而在有漏种子又有二类:(一)名言种子,(二)业种子。在有漏种子及无漏种子又分二种:(一)色法的种子(二)心法的种子。

  种子为功能,非色亦非心。

  其实种子本来就是一种功能,即功用和能力。又种子无形无相无质又无量,但它能发生“力用”,种子为非物质而能产生物质的力用,这种力用叫“能”。这种“能”是心识的活动潜在的力量而发生力用。如米的种子,体虽细小,小小种子当其发芽生长,以至日后能生庞大的茎叶以至开花结果。所以种子功能有力用之义。

  力用偏法界,现行相见分。

  种子力用偏宇宙,一念起用偏宇宙万象森罗,故种子无尽,宇宙亦无尽,种子起现行时“相分”由“见分”而显示。因此识心分别一生,即尽摄全宇宙世间一切法。无一法不在识心中。宇宙万法都从阿赖耶识开发生起,也都是种子变现而来之阿赖耶识的自体。它有能生色、心诸法的力用,如草木种子能生芽茎故名种子。所生的色、心诸法是从沉隐种子显现行起故名现行,也就是力用的表示,故种子力用显起称现行。

  有漏种六义,缺一种不成。

  唯识学上建立种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建立“业力不灭,三世轮回”,就是须有一个连续过去、现在、末来的法体,为业力之寄托,而种子就起了这种任务。能生自果的亲因缘要具备六个条件,才能名为种子,缺一都不能成种子之义。

  “第一刹那生灭”,种子只是一种功能,在它发生作用时,即起现行时发生力用,而在它起现行时才生无间即灭,中间没有“住”的阶段,所以生时即是灭时。

  “第二果俱有”,种子才生即灭,在其刹那生灭之际,同时成果,并不是灭后始有果,而是在刹那生之际“正转变位,能取与果”即正转位,有别于过去或末来转位。“与果”是以种子现行为因即果生时,因付与果故名“与果”,也就是因生现果,因果同时,相依俱有,所谓果,事实上就是新熏种子。“第三恒随转”恒是恒常,谓其作用恒常不断,转即转变,即说其本体不是常法。种子才生即灭,与果俱有,而这个果,就是受熏后的新种子,这就是种子自类相生。种子在阿赖耶识自类相生恒时相续之义。

  “第四决定性”种子有种类性的差别,随其因力的善恶,而决定性别,善业种子决定起善的现行,感乐的果报;恶业种子决定起恶的现行,感苦的果报,决不有错谬,为决定性。

  “第五待众缘”种子要待众缘和合,种子变现,方能生现果,所谓“所作业不亡”就是业种子在第八识中不失不坏,到因缘和合,则现行而生果,因孤种不能生。

  “第六引自果”此种子不是一因生众果,而是色法种子还生色法的果,心法种子还生心法的果,这一法则也不能错乱,在第八阿赖耶识中,有能起作用,炽然能引生自果,叫做种子。

  能、所熏各四,新种藏于识。

  种子又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刹那灭,果俱有,这“果”就是新熏的新种子。新种子又生现行,现行而受熏习,如此展转不已,就是恒随转,在现行刹那生灭中,俱有“三法”与“二重因果”,所言三法者,是能生的种子,所生的现行和熏习的作用,合而为二。“二重因果”是种子生现行,种子是因,现行是果,为一重因果。现行熏种子,现行是因,受熏的新种子是果,又是一重因果,三法展转成二重因果。种子有很多别名如:“习气”也叫“气分”,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又我们“身、口、意”三者的善恶诸行,这种行为的“习气”留存在第八阿赖耶识中,就是“熏习”,即前七识聚心所起现行时,其有强盛于生起之刹那,能留存附在第八识中,成为一种潜在的功能。在熏习中能熏者是前亡识聚,所熏者是第八阿赖耶识。所熏有四义:

  “第一坚住性”受熏者始终一类相续不断,虽有生灭,但它的性质始终是一样,前七识相见有易转移,不能摄持种子,故不能所熏,第八识从无始来到破对治之前是无覆无记性,恒转如流,前后相续,故可为所熏。

  “第二无记性”第八识唯无记性,法体平等,无所违拒,能容习气,故能受善、恶诸法的熏习,到第八识转依以后,以纯善时故不再能受所熏。

  “第三可熏性”可熏者,其体性虚疏不实,有隙可乘,始可受熏,唯第八阿赖耶识心王,体性虚疏不实,能含容种子,始可受熏。

  “第四与能熏共和合”所熏与能熏要具和合,即能熏所熏之法要同一时,同处,同一生灭,自造自果,第八识具此和合性,故可受熏。

  能熏有四义:“第一有生灭性”有生灭变化,方能发生作用,有作用方能熏习。“第二有胜用性”胜用就是作用力强,第一要能缘用,七转识能缘第八识及其所变的境界,所以能熏,第二作用强盛,七转识的染净诸法,皆有强盛作用,所以能熏。“第三有增减性”有了强盛作用,并要有高下不定,有增有减,方可能熏。“第四与所熏共和合性”即所熏能熏之法要同时同处和合相应,方能受熏。

  种来本、新说,俱说为圆满。

  种子是从何而来呢,在印度瑜伽行有宗学派中有不同说法。在十大论师中“护月”主张“本有说”他认为种子是“法尔本有”,它是先天的,本能就有,又名“本性住种”的;“难陀”主张“新熏说”他认为种子不是原来有的,都是互相熏习而生,这名“习所成种”,而护法将两种说法合拼为一种,他认为本有与新熏都并俱,而“窥基”大师,译“成唯识论”时,采取“护法”的主张“本有”“新熏”二俱,认为较圆满。

  八地烦恼除,有漏不现行。

  当菩萨修行到八地以上时,根本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用加行,亦能现前,不为一切烦恼,一切境界所动,此时烦恼障已除,有漏种子不现行,已无我执,所以八地为不动地。

  十地断二障,转依佛位成。

  菩萨在十地满时,金刚无间智生起,永断二障种子,烦恼障与所知障,至解脱道,若有漏及劣无漏种子,证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菩提及四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断烦恼障得涅槃。断所知障得菩提,证佛极果,入究竟位。

  希求殊胜法,为明唯识义。

  我今得能听闻此殊胜唯识,广大深奥义理,学人我今将发心去亲近三宝善知识,更加努力修习唯识经论,希望更能明白唯识之义。

  学人作此颂,为求增上因。

  我为初学唯识之人,在唯识学上所知所识甚少,真惭愧不堪,我今尝作此颂,是希望作为增加上学习及温习。如不常温习。学习恐会有忘失及退转。

  生生勤修学,世世菩萨行。

  学佛之我希望能尽今生不退转的修行学习,而又能生生的增上修行学习。更能世世修行菩萨所行的六度万行。

  修行之所得,回向觉菩提。

  就以最恭敬之心,将我所学所造的回向无上菩提。

  

《浅明自悟唯识种子颂(陈国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