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通達位上證得所取之境空,能觀之智空,就是能緣所緣皆空,證二空就是“無分別智”,此智爲諸智根本,所以又稱“根本智”,此智所觀的真如界無分別的,所觀境能觀智都無所得,又親證法性後,再起分別的“後得智”了知一切如幻的差別俗事,以“根本智”及“後得智”緣真俗二境。“第四修行位”又名“修道位”,在見道中,已入“十地”的初地,在修道位中從“初地”住心以至“十地”修的金剛心,無間道以來多生曆劫的修習,由“初地”到“十地”每地分“入、住、出”叁心,每一心又分“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道,又“十地”菩薩名稱爲“(一)歡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當到“十地法雲地”時證得真如,正斷佛果障,此斷力如金剛,故名“金剛心”無道間一刹那,諸有漏種子一切頓斷,便證極果入究竟位“第五究竟位”,就是佛位,是諸漏永盡,清淨圓滿的無漏境界,在“十地”滿心即是佛果。佛果是二“轉依”果,菩提與涅槃,即是轉煩惱證涅槃,轉所知障證菩提。
轉識成正智,究竟佛位成。
轉智成正智就是將“有漏八識”轉爲“無漏智”成就爲“四智相應心品”(一)“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所得的智慧,如有漏的第八識藏的是萬法種子,變現根身,器世間。而此智則是藏了無漏種子,變現佛果清淨妙境。其變現猶如圓鏡映現萬物。(二)“平等性智”有漏第七識因有執故有自他的差別,今以智起轉爲自他平等,斷我執,名平等,生出平等大慈大悲相應。(叁)“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第六識所得無漏智觀察一切法的“自共”相無礙自在,並能在大衆中自在轉大*輪,斷一切疑,利益有情衆生。(四)“成所作智”是轉前五識爲無漏智,此屬“後得智”,成佛後才得現起,但有間斷,爲利樂“地前菩薩”,二乘,凡夫,所以遍十方,示現叁業事業。以上四智中“平等性智”及“妙觀察智”在“通達位”及“修習位”中已可證得部份,“大圓鏡智”及“成所作智”,別在佛位方能證得。
今略說種子,叁世業流轉。
我人學佛時,都會出現一個重要課題,外人,內人都出叁世,所作的業如何隨身而轉,如何生死流轉,因果業報之所依。唯識學在這方面就有一個完整系統道理解釋,這問題就由“賴耶緣起,種子功能”而開示,何謂“賴耶”,就是第八有漏識名“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爲梵文,漢譯爲藏識,爲有“能藏,所藏,持藏”之義。上文已略講。而種子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中,含有直接爲因而能生果的功能,它能生起各種不同現行果法,這種親自生果功能就是種子。
有、無漏二種,色心法爲二。
在種子中有分二種:(一)是“有漏種子”,(二)“無漏種子”。而在有漏種子又有二類:(一)名言種子,(二)業種子。在有漏種子及無漏種子又分二種:(一)色法的種子(二)心法的種子。
種子爲功能,非色亦非心。
其實種子本來就是一種功能,即功用和能力。又種子無形無相無質又無量,但它能發生“力用”,種子爲非物質而能産生物質的力用,這種力用叫“能”。這種“能”是心識的活動潛在的力量而發生力用。如米的種子,體雖細小,小小種子當其發芽生長,以至日後能生龐大的莖葉以至開花結果。所以種子功能有力用之義。
力用偏法界,現行相見分。
種子力用偏宇宙,一念起用偏宇宙萬象森羅,故種子無盡,宇宙亦無盡,種子起現行時“相分”由“見分”而顯示。因此識心分別一生,即盡攝全宇宙世間一切法。無一法不在識心中。宇宙萬法都從阿賴耶識開發生起,也都是種子變現而來之阿賴耶識的自體。它有能生色、心諸法的力用,如草木種子能生芽莖故名種子。所生的色、心諸法是從沈隱種子顯現行起故名現行,也就是力用的表示,故種子力用顯起稱現行。
有漏種六義,缺一種不成。
唯識學上建立種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爲建立“業力不滅,叁世輪回”,就是須有一個連續過去、現在、末來的法體,爲業力之寄托,而種子就起了這種任務。能生自果的親因緣要具備六個條件,才能名爲種子,缺一都不能成種子之義。
“第一刹那生滅”,種子只是一種功能,在它發生作用時,即起現行時發生力用,而在它起現行時才生無間即滅,中間沒有“住”的階段,所以生時即是滅時。
“第二果俱有”,種子才生即滅,在其刹那生滅之際,同時成果,並不是滅後始有果,而是在刹那生之際“正轉變位,能取與果”即正轉位,有別于過去或末來轉位。“與果”是以種子現行爲因即果生時,因付與果故名“與果”,也就是因生現果,因果同時,相依俱有,所謂果,事實上就是新熏種子。“第叁恒隨轉”恒是恒常,謂其作用恒常不斷,轉即轉變,即說其本體不是常法。種子才生即滅,與果俱有,而這個果,就是受熏後的新種子,這就是種子自類相生。種子在阿賴耶識自類相生恒時相續之義。
“第四決定性”種子有種類性的差別,隨其因力的善惡,而決定性別,善業種子決定起善的現行,感樂的果報;惡業種子決定起惡的現行,感苦的果報,決不有錯謬,爲決定性。
“第五待衆緣”種子要待衆緣和合,種子變現,方能生現果,所謂“所作業不亡”就是業種子在第八識中不失不壞,到因緣和合,則現行而生果,因孤種不能生。
“第六引自果”此種子不是一因生衆果,而是色法種子還生色法的果,心法種子還生心法的果,這一法則也不能錯亂,在第八阿賴耶識中,有能起作用,熾然能引生自果,叫做種子。
能、所熏各四,新種藏于識。
種子又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刹那滅,果俱有,這“果”就是新熏的新種子。新種子又生現行,現行而受熏習,如此展轉不已,就是恒隨轉,在現行刹那生滅中,俱有“叁法”與“二重因果”,所言叁法者,是能生的種子,所生的現行和熏習的作用,合而爲二。“二重因果”是種子生現行,種子是因,現行是果,爲一重因果。現行熏種子,現行是因,受熏的新種子是果,又是一重因果,叁法展轉成二重因果。種子有很多別名如:“習氣”也叫“氣分”,我們日常生活的行爲,又我們“身、口、意”叁者的善惡諸行,這種行爲的“習氣”留存在第八阿賴耶識中,就是“熏習”,即前七識聚心所起現行時,其有強盛于生起之刹那,能留存附在第八識中,成爲一種潛在的功能。在熏習中能熏者是前亡識聚,所熏者是第八阿賴耶識。所熏有四義:
“第一堅住性”受熏者始終一類相續不斷,雖有生滅,但它的性質始終是一樣,前七識相見有易轉移,不能攝持種子,故不能所熏,第八識從無始來到破對治之前是無覆無記性,恒轉如流,前後相續,故可爲所熏。
“第二無記性”第八識唯無記性,法體平等,無所違拒,能容習氣,故能受善、惡諸法的熏習,到第八識轉依以後,以純善時故不再能受所熏。
“第叁可熏性”可熏者,其體性虛疏不實,有隙可乘,始可受熏,唯第八阿賴耶識心王,體性虛疏不實,能含容種子,始可受熏。
“第四與能熏共和合”所熏與能熏要具和合,即能熏所熏之法要同一時,同處,同一生滅,自造自果,第八識具此和合性,故可受熏。
能熏有四義:“第一有生滅性”有生滅變化,方能發生作用,有作用方能熏習。“第二有勝用性”勝用就是作用力強,第一要能緣用,七轉識能緣第八識及其所變的境界,所以能熏,第二作用強盛,七轉識的染淨諸法,皆有強盛作用,所以能熏。“第叁有增減性”有了強盛作用,並要有高下不定,有增有減,方可能熏。“第四與所熏共和合性”即所熏能熏之法要同時同處和合相應,方能受熏。
種來本、新說,俱說爲圓滿。
種子是從何而來呢,在印度瑜伽行有宗學派中有不同說法。在十大論師中“護月”主張“本有說”他認爲種子是“法爾本有”,它是先天的,本能就有,又名“本性住種”的;“難陀”主張“新熏說”他認爲種子不是原來有的,都是互相熏習而生,這名“習所成種”,而護法將兩種說法合拼爲一種,他認爲本有與新熏都並俱,而“窺基”大師,譯“成唯識論”時,采取“護法”的主張“本有”“新熏”二俱,認爲較圓滿。
八地煩惱除,有漏不現行。
當菩薩修行到八地以上時,根本無分別智任運相續,不用加行,亦能現前,不爲一切煩惱,一切境界所動,此時煩惱障已除,有漏種子不現行,已無我執,所以八地爲不動地。
十地斷二障,轉依佛位成。
菩薩在十地滿時,金剛無間智生起,永斷二障種子,煩惱障與所知障,至解脫道,若有漏及劣無漏種子,證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菩提及四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無住處涅槃)斷煩惱障得涅槃。斷所知障得菩提,證佛極果,入究竟位。
希求殊勝法,爲明唯識義。
我今得能聽聞此殊勝唯識,廣大深奧義理,學人我今將發心去親近叁寶善知識,更加努力修習唯識經論,希望更能明白唯識之義。
學人作此頌,爲求增上因。
我爲初學唯識之人,在唯識學上所知所識甚少,真慚愧不堪,我今嘗作此頌,是希望作爲增加上學習及溫習。如不常溫習。學習恐會有忘失及退轉。
生生勤修學,世世菩薩行。
學佛之我希望能盡今生不退轉的修行學習,而又能生生的增上修行學習。更能世世修行菩薩所行的六度萬行。
修行之所得,回向覺菩提。
就以最恭敬之心,將我所學所造的回向無上菩提。
《淺明自悟唯識種子頌(陳國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