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摄论》的译出及弘传,真谛来华传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真谛生前,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摄论学被限制在岭南地区,但在真谛周围聚集了一批学问很高的僧徒,他们共传香火,誓弘《摄论》,永无断绝。实际上,以真谛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弘扬《摄论》为宗旨的佛教宗派。
真谛去世(569年)后,其弟子们带着所译新经,北上长江流域,进行广泛的弘法活动。法泰,是真谛译经的重要助手,笔受文义近20年,前后所出经论50余部,并述义记。法泰虽然博通教旨,但却偏重行业。真谛去世后,泰北还建业,带头新翻经论,创开义旨。由于《摄大乘论》、《俱舍论》文词该富,理义凝玄,思越恒情,甚少能其趣。加之当时三论学盛行,虽然法泰多次弘演唯识奥旨,但却道俗无人听受。只有北方地论学者靖嵩,因北周武帝灭法,逃到金陵,投身法泰门下,学习唯识学经论。又将摄论学传到江北彭城地区。(参见《续高僧传》卷一《法泰传》)
真谛门下的菩萨戒弟子曹毗,是智恺叔父之子,少年时期就随智恺来到真谛处,学习《摄论》,真谛去世后,曹毗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续讲《摄论》,成名学士有50余人。曹毗晚年住于江都,在白塔等寺宣讲《摄论》,禅定寺的僧荣,日严寺的法侃等人都在他门下受学。曹毗在江都很有影响。(同上)
慧旷、僧宗二人,在真谛去世后,来到庐山,弘扬《摄论》,“法化隆盛”。以后,慧旷又到湘、郢等州弘道多年。陈末隋初,慧旷回到家乡襄阳,在遍觉道场、兴国寺以及丹阳栖霞寺等地弘扬摄论学。(参见《续高僧传》卷10) .
智敫,于陈末隋初仍活动于广州地区。曾做过广、循二州僧正。以后,在循州道场寺讲《摄论》10余遍,门下有25人精通了唯识学,较知有瞰山玑等。
道尼,在真谛去世后,来到九江,兴讲《摄论》,开皇十年(590年)被召人京师,开悟弘多。自道尼到长安弘扬《摄论》后,江南地区就不再有《摄论》讲主了,即使有人讲授,义理上也没有可取之处了。(参见《续高僧传》卷1)
真谛去世后,其弟子们不负重托,北上长江流域,弘扬摄论学,主要分布在建业、江都、九江、庐山、湘、郢、襄阳等地。以后摄论学又北上黄河流域,主要集中在彭城、长安等地,并传到了四川。这样,摄论学就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在隋及唐初形成影响极大的佛学思潮。
2、摄论学向中原地区的传播
摄论学向中原地区的传播与扩展,主要是由北方南下的地论学师完成的,代表人物是昙迁和靖嵩等人。摄论学与地论学的融合,是隋唐时期南北佛学统一的一个重要方面。
道宣认为,“摄论北土开创”,自昙迁为始。(《续高僧传》卷18)昙迁,博陵饶阳人,13岁从舅氏权会学习《礼》、《传》、《诗》、《尚》、《庄》、《老》等书,以后留心《庄》、《易》,归意佛经。21岁,从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出家。此后,来到北齐邺都,历诸讲肆,专攻大乘佛理,就慧光弟子昙遵法师,禀求佛法纲要。他辞谢荣利,隐居于林虑山黄花谷净国寺,精研《华严》、《十地》、《维摩》、《楞加》、《地持》、《起信》等经论,咸究其深赜,并寻访《唯识论》。北周武帝平北齐,毁灭佛法。昙迁与僧侣结伴逃往金陵。后来,他在桂州刺史蒋君家中获得“《摄大乘论》,以为全如意珠。虽先讲唯识,薄究通宗,至于思构幽微,有所流滞,今大部斯洞,文旨宛然。”(《续高僧传》卷18)可知,地论学发展到后期,已开始注意理论上的缜密深微,摄论学正好补充了地论学理论上的不足之处,所以昙迁得到《摄大乘论》后如获全如意珠了。隋朝初兴,昙迁就从建业来到江北彭城,“始弘《摄论》,又讲《楞伽》、《起信》、《如实》等论,相继不绝。《摄论》j匕土创开,自此为始。”(同上)以后,昙迁就在彭城、广陵两地讲扬《摄论》。开皇七年(587年),下诏征昙迁入京师,于大兴善寺安置供养。长安僧众“以《摄论》初辟,投诚祈请,即为敷弘,受业千数。沙门慧远,领袖法门,躬处坐端,横经禀义。”(同上)昙迁撰有10卷(摄论疏》,每年都要讲两遍,“每举*轮,诸讲停务,皆倾渴奔注,有若不足。”(同上)摄论学在隋初造成的社会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靖嵩,涿郡固安人,15岁出家,受具足戒后,南游漳辇。有大(太)学寺智融法师,是北齐国统法上的神足,解贯众师,道光二藏,常讲《涅檠及《地论》。靖嵩设诚归之,攻研数载,又从云(道云)、晖(道晖)两位律师学习戒律,并从道猷、法诞二大论主面授《成实论》和《杂阿毗昙心论》,旁探《婆沙》、《迦延》、《舍利佛》等小乘论典。可见靖嵩所学非常广泛。北周武帝毁灭佛法,靖嵩等三百余僧逃到江左。靖嵩在建业,受命讲解小乘经论,讲论之余,从法泰谘决唯识义理,数年之中,便精通了《摄论》和《俱舍论》,并对《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40余部唯识论典,皆综其纲要,剖会区分。隋灭陈后,靖嵩等二百多僧侣,来到江北徐州,盛开讲肆,隋文帝封禅泰山,关中义学僧随驾路经徐州时,都在靖嵩处,优膺受业,由此靖嵩的门徒雄盛。他所撰《摄论疏》等,便大行于世。(以上参见《续高僧传》卷10)
在摄论学向中原地区传播过程中,除昙迁、靖嵩外,还有净愿(《续高僧传》卷10)、慧海(《续高僧传》卷11)、法侃(同上) 道尼等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除道尼外,他们都是北方地论学者,避难来到江南,学习真谛所传唯识学后,再回到江北进行弘传的。
中国初期唯识学,先由菩提流支等人传人北朝,形成了最大的佛教学派地论学派,影响了整个北朝佛学。北方地论学带有较强的实践性,佛教义理上不够缜密深微。其后,在中国南方,以真谛为中心形成了摄论学派。在隋初,随着国家政治上的统一,这两个学派实现了合流,得以相互补充,成为隋唐之际中国最重要的佛学思潮,并对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单位:河南省社科院哲学所)
《唯识学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卢海山)》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