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重唯识”观辨析(林国良)▪P2

  ..续本文上一页。此处的“一切位”即为“五重唯识”之五位,由此可见,“五重唯识”都要修此观。

  此外,窥基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说:“一切唯识、二谛、三性、三无性、三解脱门、三无生忍、四悉檀、四嗢拖南、四寻思、四如实智、五忍观等,皆此观摄。”[8]这也进一步表明,“遣虚存实”观是总观,包含了唯识的一切观法。

  (5)“五重唯识”中的其他四重观都是分观,具体地说,从第二观至第四观是观依他起性中的诸种关系,第五观则观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的关系。

  第二“舍滥留纯识”,其中,“滥”指境,“纯”指心,所以,此观是在心与境的关系上,舍境观心。因为,虽然第一“遣虚存实”观也舍弃了作为遍计所执性的外境,但还存有依他起性的内境,故仍有境心之别。作为唯识观,虽可观内境,但易与外境混淆,故应舍境而观心。

  第三“摄末归本识”,其中,“本”指识(与心所)之自证分(若是四分说,则还包括证自证分),“末”指由自证分变现的见分和相分。在第二观中,虽已舍弃相分境,但就心来说,还有认识主体(自证分)及认识功能(见分)之别,故作为唯识观,应直观识(与心所)主体,而舍弃其变现的相分和见分。

  第四“隐劣显胜识”,其中,“劣”指心所,“胜”指心王(识)。识与心所的关系是主从关系,识是主,心所是从,心所依识而起,不能独立生起,故称为“劣”。故唯识观应舍弃心所,而直观心王。

  第五“遣相证性识”,其中,“相”,若狭义地看,经前四重观“除遣”后,只剩下识自体(自证分等),此“相”即指识自体;广义地说,“相”可指依他起之一切法,故识及其所生一切法,都是“事”,亦即“相”;“性”指圆成实之真如,此为一切法之本“性”。由凡入圣的关键是证真如,而初证真如,必遣依他起之一切事相,只见一切事相之本性;而不能如五地以上菩萨,能同时见“性”与“相”。

  再回到总观与分观的关系来说,“遣虚存实”是总观,含摄了全部五重观。而从分观角度说,在第一观中,遍计所执的外境是“虚”,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实”;第二重观中,内境是“虚”,心是“实”;第三重观中,相分和见分是“虚”,识自体(自证分等)是“实”;第四重观中,心所是“虚”,心王(识)是“实”;第五重观中,依他起性是“虚”,圆成实是“实”。如此层层“遣虚存实”,最后亲证真唯识性。

  二、“五重唯识”在唯识观中地位

  1、唯识观

  什么是唯识观?或者说,唯识观如何修?《义林章》说:“云何名为修唯识观?谓令有漏、无漏观心种子、现行,展转增胜,生长圆满。初修习位,随所闻法,托境思惟,令此观心纯熟自在。后伏所取、能取二执,观心转明胜,境相像渐微。忽心境乃冥,观转成无漏。如是展转,下转成中,中转成上,究竟圆满,名之为修。”[9]

  这一说法,与《成唯识论》相关说法,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成唯识论》的相关说法是:“云何渐次悟入唯识?谓诸菩萨于识性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10]

  分析上述两种说法,其相同处是,都从“五位修行”来论述从凡夫到成佛的全过程。此五位即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见道位)、修习位(修道位)、究竟位。其中,前二位是凡夫位,中间二位是菩萨位,最后是佛果位。

  而两种说法的不同处是:《义林章》是立足于“有漏无漏观心种子、现行”,即是从能观心出发,论述唯识观,但论述过程中也涉及到了所观境;而《成唯识论》则着眼于“识性相”,其中,“识”之“相”即依他起之事相,“识”之“性”即圆成实性,所以,该论是从所观境出发,论述唯识观。

  由此可见,上述两种观法,主要是从所观与能观两个不同侧面,对唯识观修习的全过程进行了论述。两种论述有着一致性。即在第一资粮位中,“随所闻法,托境思惟,令此观心纯熟自在”;或者:“谓诸菩萨于识性相,资粮位中能深信解”。综合地说,即依能观心,对所观的“识性相”(即“托境思惟”之“境”)能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同时使能观心“纯熟自在”。第二加行位中,“伏所取、能取二执,观心转明胜,境相像渐微”;或者,“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所以,此位任务即是伏所取和能取二执。第三通达位中,“忽心境乃冥,观转成无漏”;或者,“如实通达”(“识性相”)。所以,此位中,无漏智生起,证真如法性。第四修习位中,无漏“如是展转,下转成中,中转成上”;或者,“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所以,此位中,无漏智不断增强,剩余的俱生烦恼障和所知障逐步断除。第五究竟位中,无漏智“究竟圆满”;或者,“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复令悟入唯识相性”。所以,此位中,一切障都断尽,能观的无漏智则究竟圆满。

  进而再深入分析《义林章》从能观心出发,对修唯识观所作的论述。

  《义林章》说:“若总言唯识,通能所观。言唯识观,唯能非所,通有无漏,通散及定。以闻、思、修,加行、根本、后得三智,而为自体。若言唯识三摩地,通有无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闻、思。通三智。若言正证唯识,唯无漏,非有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闻思;唯正智、后得,非加行。”[11]

  此段大意是:如果是总说“唯识”,那么包括所观境和能观心(主要是慧心所)。如果是说“唯识观”,那么,只是指能观心,不包括所观境。此能观心包括有漏和无漏,也包括散位和定位。此能观心是以闻慧、思慧、修慧,以及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为自体。如果是说“唯识三摩地”(唯识定),那可以是有漏心或无漏心;但只是定位,不是散位;只是修慧,不是闻慧和思慧;可以是加行智、根本智和后得智。如果是“正证唯识”(即证真如),就只是无漏,不是有漏;只是定位,不是散位;只是修慧,不是闻慧和思慧;只是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智,不是加行智。

  由此来理解《义林章》的“谓令有漏无漏观心种子、现行,展转增胜,生长圆满”的含义。在资粮位,能观心是“以闻思修所成之慧而为观体”[12],所以,此位中,闻慧、思慧、修慧是“能观体”。而此位中,能观三慧的种子和现行,都是有漏的;主要处在散位(即心处于散乱状态);但此有漏的观(现行)也能使其种子与本有的无漏种,力量不断增强。在加行位,从能观看,主要是能观心作四寻思、四如实智之观法,而“寻思、如实智,皆慧为体”[13]。另外,此位中,心已处定境,“作寻思等胜唯识观,必居定故”[14]。再从有漏与无漏看,“寻思唯有漏,如实智通无漏。”由无漏的如实智,证真如,进入通达位,这就是无漏心“生长”。进而,在修习位中,通过菩萨十地修行,无漏心“圆满”,最终证得佛果位。

  以上就是从能观心出发所论述的唯识观的全貌。

  2、“五重唯识”与“五位修行”

  《义林章》的上述唯识观,是涵盖全部五位修行的,但“五重唯识”实际上涵盖的只是五位修行中的前三位。

  仔细分析“五重唯识”,第一观是总观,既遣遍计所执性,也遣依他起性;从第二至第四观,是分观,层层遣除依他起性;第五观则最终遣识自体,证圆成实性,这相当于通达位。所以,“五重唯识”只涵盖五位修行的前三位:资粮位、加行位和通达位(见道位)。其观修的过程为,破遍计所执性,遣依他起性,证圆成实性;它并没有包括无漏心由“下转成中,中转成上,究竟圆满”的修行过程;或“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余障;至究竟位”的修行过程,即没有包括修习位和究竟位。

  《义林章》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或许可作为“五重唯识”只涵盖前三位的一个解释。那问题是:为什么经中说“唯心”,论中说“唯识”?《义林章》对此提供了一个解释:“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15]其中,“因”指凡夫位,“果”指佛位。此处的意思是说:经中说“唯心”,是包括因位与果位,即包括凡夫位与佛位;而论中说“唯识”,只指因位,即凡夫位。略举一例以作说明,如凡夫位,识强智弱,故以识为主,心所(智即慧心所)为从,故称“唯识”;而佛位,智强识弱,佛的心法为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不再以识为主,故“唯识”之名似乎也不太合适,但称“唯心”则无问题,识与心所(智即为慧心所)总称心法。如果按此解释,那么,“五重唯识”只涵盖前三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关于唯识只属因位的说法,也可看成是一种狭义的说法。《义林章》另一处说有五种唯识:“然总遍详诸教所说一切唯识,不过五种。一、境唯识。《阿毘达磨经》云: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如是等文,但说唯识所观境者,皆境唯识。二、教唯识。由自心执着等颂,《华严》、《深密》等说唯识教者,皆教唯识。三、理唯识。《三十颂》言: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如是成立唯识道理,皆理唯识。四、行唯识。菩萨于定位等颂,四种寻思、如实智等,皆行唯识。五、果唯识。《佛地经》言:大圆镜智,诸处、境、识皆于中现。又《如来功德庄严经》言: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唯识》亦言:“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如是诸说唯识得果,皆果唯识。此中所说五种唯识,总摄一切唯识皆尽。”[16]

  以上五种唯识中,“教唯识”与“理唯识”,实际上是唯识经典中关于唯识的论述。另外三种,即为“境唯识”、“行唯识”和“果唯识”,其中,“境唯识”即为唯识观中的所观境;“行唯识”即为唯识观中的观法;“果唯识”即为唯识观的果位,佛果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即为“果唯识”。由此来说,“唯识”也是可以通果位的。

  但上述“唯识”与“唯心”的细微差别,实际上也帮助说明,“五重唯识”观并不是五位修行唯识观的全部。

  3、“五重唯识”与四寻思、四如实智

  一般说唯识宗的特有观法是四寻思和四如实智。四寻思、四如实智是加行位之观法,加行位也称四善根位,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寻思是观一切法之名、义、自性、差别四者,为假有实无,这是在暖、顶二位所修之法。换句话说,此二位可初步认识所取空。进而,由四寻思可引发四如实智,即在忍、世第一法二位,由四如实智确认所取空,进而理解和确认能取也空。由如实确认所取与能取二取皆空,即可进入见道位,亲证真如,从此超凡入圣。

  因此,四寻思四如实智是加行位中证入见道位的特有观法。

  《义林章》上述五种唯识中,“行唯识”也说是四寻思四如实智,可见在四寻思四如实智是唯识观的特有观法这一问题上,《义林章》与一般看法没有分歧。那么,“五重唯识”与四寻思四如实智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五重唯识”从分观看,第一观遣外境,第二观遣内境,都是观所取空;第三观遣见分,第四观遣心所,第五观遣识自证分,都是观能取空;所以,“五重唯识”最终也是观所取和能取二执空,这是与四寻思四如实智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五重唯识”之观法,包括了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的全部修行;而四寻思四如实智之观法,只是由加行位进入见道位的修行。

  综上所述,“五重唯识”是唯识观之一种。此观法以有为、无为一切法为对象,观“一切唯识”;以三自性理论为观法之总纲,以五法理论和心识结构理论(三分或四分说)为观法之具体展开,破遍计所执性,层层遣依他起性,最终证圆成实性。

  而《义林章》对“五重唯识”及相关内容,包括所观境、能观心和观法的论述,既有对以往唯识经典相关论述的全面总结,也以新的说法丰富和发展了唯识观。

  [1] 《大正藏》第45册,第258页中。

  [2] 同上。

  [3] 《大正藏》第45册,第260页上。

  [4] 《大正藏》第45册,第259页上。

  [5] 《大正藏》第45册,第261页上。

  [6]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第31册,第11页中。

  [7] 《大正藏》第45册,第258页中。

  [8] 《大正藏》第33册,第526页下。

  [9] 《大正藏》第45册,第262页上。

  [10] 《大正藏》第31册,第48页中。

  [11] 《大正藏》第45册,第259页下。

  [12] 《大正藏》第45册,第259页中。

  [13] 同上。

  [14] 同上。

  [15] 《大正藏》第45册,第260页上。

  [16] 《大正藏》第45册,第259页下。

  

《“五重唯识”观辨析(林国良)》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