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
杨维中
玄奘译经传法十几年,门下弟子云集,俊杰贤才如林,而专事述作,弘扬其瑜伽唯识之学,光大其门庭的,举世公认的是窥基。如古人所说的“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1],此可谓确论。在糅译《成唯识论》过程中,窥基所展现出的特立独行,在奘门弟子中是最为突出的。这也正是窥基被称为“慈恩法师”而成为举世公认的唯识宗中土“二祖”的原因。
一、窥基生平事迹
窥基(631—682年)的生平事迹,除《宋高僧传》本传记载较为详细外,其余资料散见于各种文献中。如《出家箴》、《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唐大慈恩寺法师基公碑》、《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并序》、《法华传记·唐大慈恩寺窥基》、《广清凉传·释窥基法师》等。下文依据这些资料,参照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窥基的生平行历作一简述。
1.窥基出家因缘
现存史籍中,关于窥基出家过程的细节之记载,歧义很多。重要的有:“三车和尚”之诬、出家为沙弥的住寺、受具足戒的时间、入玄奘译场的时间,如此等等,都需要辨析。而其家世虽然明确,但其父的生平却不清楚。
窥基,戒名大乘基,俗字洪道,俗姓尉迟,宗出鲜卑族尉迟部,祖籍是山西省朔州善阳(今山西省朔州市),后居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祖尉迟罗迦为隋代州西镇将,父尉迟宗为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母亲河东裴氏,伯父即唐开国功臣鄂国公尉迟敬德。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特别是现存的塔铭等未曾出现“窥基”的法号,因而引起后人的怀疑。如汤用彤先生说《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2],呂澂先生说:““窥”字是宋人加上去的,原名“基”上是何字,不详。”[3]问题可能出在赞宁的一段话:“名讳上字多出没不同者,为以《慈恩传》中云:奘师龙朔三年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请御制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冯义宣。由此云灵基。开元录为窥基。或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盖慧立、彦悰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听泰耳。犹谨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内呼慈恩法师焉。”赞宁于此罗列了大乘基、灵基、乘基等等说法,现今通行本《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所用的两处“窥基”用例,今人怀疑是唐以后改的。而赞宁所引《慈恩传》卷十的文字确实也有版本做“乘基”。
史籍中记载,窥基的父亲为唐初的开国公,但其生平却没有多少记载。窥基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一中说:“基夙运单舛,九岁丁艰。自尔志托烟霞,加每庶几缁服,浮俗尘赏,幼绝情分。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别奉明诏得为门侍。”这段话跨度很大,但属于窥基自述,弥足珍贵。然而,此文中关键词句的真实含义,颇费捉摸。如“旧岁丁艰”确切含义不明,究竟是其母亡故,还是其父亡故,难于确定。窥基自叙至亲亡故之事,是在表达后来出家的原因,从他所说“自尔志托烟霞,加每庶几缁服,浮俗尘赏,幼绝情分”来看,亲人亡故对其打击很大,使其幼小时就未曾享受“情分”,因而对远离尘世、身披“缁服”抱有向往之念。十七岁时,得以剃度成为沙弥。
然而,蹊跷的是,后世以“三车和尚”的传闻来叙述窥基出家的因缘。《宋高僧传·窥基传》记载说:
奘师始因陌上见其眉秀目朗,举措疎略,曰:“将家之种,不谬也哉!”脱或因缘,相扣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复念在印度时计回程次,就尼犍子边,占得卦甚吉。师但东归,哲资生矣,遂造北门将军,微讽之出家。父曰:“伊类麁悍,那胜教诏?”奘曰:“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父虽然诺,基亦强拒,激勉再三,拜以从命。奋然抗声曰:“听我三事,方誓出家,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牵,后今入佛智,佯而肯焉。行驾累载,前之所欲。故关辅语曰:“三车和尚”。即贞观二十二年也。
上引文字是关于“三车和尚”的较为完整的记载。南宋祖琇撰《隆兴编年通论》卷十三所记与赞宁的叙述又有差别:“初,法师奘公于西域得一童子,敏悟绝伦,因携之诣宗。宗呼基出拜,奘使诵所著兵书且数千言,奘数目童子。及基诵毕,奘绐之曰:“此古书耳。”宗未之信,奘令西域童子覆诵之,不差一字。宗大怒,以基窃古书罔己,将杀之。奘就丐出家。基曰:“听我御荤、色、晚膳,即从出家。不然宁伏剑死,不为饿死。”奘爱其俊而许之,遂从入道。”祖琇此书编写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晚于赞宁《宋高僧传》。对于“三车法师”的说法,耐人寻味的是,赞宁在叙述完这一“故事”之后说:“基自序云“九岁丁艰,渐疎浮俗”。若然者,三车之说,乃厚诬也。”可见,赞宁确实看到一些文献记载了这件事,但他不大相信。
笔者没有查阅到唐代文献记载此事。如唐李又撰《大唐大慈恩寺法师基公碑》记载:“玄奘法师哀像教侵微,佛灭之久。先游天竺,大俘真记,训译属授,必待其人。以师天假至聪,幼入深慧,锺鼓[手-于+ㄎ]宫而闻外,桃李不言而自蹊,乃请于鄂国,求以为弟子,方托以金牒之言,传其玉箱之莪。遂特降恩旨,舍家从释。”而唐李宏庆撰《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并序》记载:
道身长六尺五寸,性敏悟,能属文,尤善于句读,凡经史皆一覧无遗。三藏法师奘者,多闻第一,见道,颇加竦敬曰:“若得斯人,传授释教,则流行不竭矣。”因请于鄂公。鄂公感其言,奏报天子,许之。时年一十七。既脱儒服,披缁衣,伏膺奘公。未几而冰寒于水矣。
这两种文献都是唐代朝臣所写。其中,李宏庆对撰文经过有一叙述:“大和二年二月五日异时,门人安国寺三教大德赐紫法师美林见先师旧塔摧圮,遂唱其首,率东西街僧之右者,奏发旧塔,起新塔,功未半而疾作。会其徒千人,尽出常所服玩,洎向来箕敛金帛,命高足僧令捡,俾卒其事。明年七月十三日,令捡奉行师言,启其故塔,得全躯。依西国法,焚而瘗之,其上起塔焉。又明年十月,賷行状,请宏庆撰其铭。予熟闻师之本末,不能牢让。”大和二年为828年。
也许有人会说,上述碑记、塔铭未曾记载“三车”之说,是因为其文性质不允许,但应该注意的是,玄奘见到的并非窥基的父亲尉迟宗,而是“伯父敬德鄂国公”。赞宁称此说为“诬”,着眼点也在于认定“九岁丁艰”为丧父。呂澂先生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说:“他在晚年讲《法华经》,和天台家有了正面的冲突,以致他对于经喻三车为实的解释,也被论敌们歪曲了来诬蔑他为三车法师。这是说他外出的时候有饮食、女眷的后乘相随,完全不守清规;其实不是这一回事。”[4]《释氏稽古略》提及时人称其学派为“三车法相显理宗慈恩教”,“三车”当指他在法华观上主张“三车说”,日本学者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说法更可能近真。
《宋高僧传·玄奘传》:“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及乎入法,奉勅为奘师弟子。始住广福寺,寻奉别勅选聪慧颕脱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五竺语,解纷开结,统综条然。闻见者,无不叹伏。凡百犍度跋渠,一览无差,宁劳再忆。”窥基十七岁时,为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此年,在玄奘的请求下,唐太宗下诏令天下诸州寺院各度五人,玄奘所在的弘福寺度五十人。窥基应该是在这一次剃度为沙弥的。奇怪的是赞宁说,窥基开始住广福寺。当代学者直接改为弘福寺。窥基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自叙说:“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别奉明诏得为门侍。”暗示说自己得以成为玄奘法师的“门侍”是经过皇帝批准的。这是符合唐代佛教管理制度的,僧人的寺籍要经过官方核准,而跟随玄奘的僧人都要由皇帝下诏确定。由此可见,窥基刚出家为沙弥,需要接受各方面的训练,而玄奘这时在弘福寺译经,作为沙弥的窥基不大可能立即跟随玄奘。至于窥基何时成为玄奘的“门侍”,有一些线索可寻。
仔细揣摩赞宁所说“寻奉别勅选聪慧颕脱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五竺语”,其后“年二十五应诏译经”。可见,二十五岁之后,窥基才正式参与翻译工作。一般而言,做沙弥几年并且年满二十岁之后即可受大戒成为比丘,但窥基受具足戒的时间也有不明确的地方。赞宁说窥基的“法腊无闻”,而依《佛祖历代通载》所记,永徽五年(654年)“特旨,度沙弥窥基为大僧,入大慈恩寺,参译经正义”,这年窥基二十三岁。将这些材料结合起来可推知,窥基大概是在二十三岁时,入住慈恩寺,成为玄奘“门侍”的,几年之后参与了翻译活动。
《缁门警训》卷二录有《大唐慈恩法师出家箴》,全文如下:“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离。三师七证定初机,剃发染衣发弘誓。去贪瞋除鄙悋,十二时中常谨慎。炼磨真性若虚空,自然战退魔军阵。勤学习寻师匠,说与同人堪倚仗。莫教心地乱如麻,百岁光阴等闲丧。踵前贤学先圣,尽假闻思修得证。行住坐卧要精专,念念无差始相应。佛真经十二部,纵横指示菩提路。不习不听不依行,问君何日心开悟。速须究似头然,莫待明年与后年。一息不来即后世,谁人保得此身坚?不蚕衣不田食,织女耕夫汗血力。为成道业施将来,道业未成争消得。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湿回干养育成,要袭门风继先祖。一旦辞亲求剃落,八十九十无依托。若不超凡越圣流,向此因循全大错。福田衣降龙钵,受用一生求解脱。若因小利系心怀,彼岸涅槃争得达。善男子汝须知,遭逢难得似今时。既遇出家披缕褐,犹如浮木值盲龟。大丈夫须猛利,紧束身心莫容易。倘能行愿力相扶,决定龙华亲授记。”
2.入玄奘译场
《宋高僧传·玄奘传》等都记载,窥基二十五岁正式进入玄奘译场,参与佛典翻译。时为高宗显庆元年(656年)。
窥基进入玄奘译场,担任笔受,译出的经典有:…
《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杨维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