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基與唯識宗的創立
楊維中
玄奘譯經傳法十幾年,門下弟子雲集,俊傑賢才如林,而專事述作,弘揚其瑜伽唯識之學,光大其門庭的,舉世公認的是窺基。如古人所說的“奘師爲瑜伽唯識開創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1],此可謂確論。在糅譯《成唯識論》過程中,窺基所展現出的特立獨行,在奘門弟子中是最爲突出的。這也正是窺基被稱爲“慈恩法師”而成爲舉世公認的唯識宗中土“二祖”的原因。
一、窺基生平事迹
窺基(631—682年)的生平事迹,除《宋高僧傳》本傳記載較爲詳細外,其余資料散見于各種文獻中。如《出家箴》、《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大唐大慈恩寺法師基公碑》、《大慈恩寺大法師基公塔銘並序》、《法華傳記·唐大慈恩寺窺基》、《廣清涼傳·釋窺基法師》等。下文依據這些資料,參照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對窺基的生平行曆作一簡述。
1.窺基出家因緣
現存史籍中,關于窺基出家過程的細節之記載,歧義很多。重要的有:“叁車和尚”之誣、出家爲沙彌的住寺、受具足戒的時間、入玄奘譯場的時間,如此等等,都需要辨析。而其家世雖然明確,但其父的生平卻不清楚。
窺基,戒名大乘基,俗字洪道,俗姓尉遲,宗出鮮卑族尉遲部,祖籍是山西省朔州善陽(今山西省朔州市),後居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祖尉遲羅迦爲隋代州西鎮將,父尉遲宗爲唐左金吾將軍、松州都督、江由縣開國公,母親河東裴氏,伯父即唐開國功臣鄂國公尉遲敬德。因其著述常題名“基”或“大乘基”,特別是現存的塔銘等未曾出現“窺基”的法號,因而引起後人的懷疑。如湯用彤先生說《開元釋教錄》始作窺基[2],呂澂先生說:““窺”字是宋人加上去的,原名“基”上是何字,不詳。”[3]問題可能出在贊甯的一段話:“名諱上字多出沒不同者,爲以《慈恩傳》中雲:奘師龍朔叁年于玉華宮譯《大般若經》終筆,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聞,請禦製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馮義宣。由此雲靈基。開元錄爲窺基。或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蓋慧立、彥悰不全斥,故雲大乘基,如言不聽泰耳。猶謹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內呼慈恩法師焉。”贊甯于此羅列了大乘基、靈基、乘基等等說法,現今通行本《大唐故叁藏玄奘法師行狀》所用的兩處“窺基”用例,今人懷疑是唐以後改的。而贊甯所引《慈恩傳》卷十的文字確實也有版本做“乘基”。
史籍中記載,窺基的父親爲唐初的開國公,但其生平卻沒有多少記載。窺基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一中說:“基夙運單舛,九歲丁艱。自爾志托煙霞,加每庶幾缁服,浮俗塵賞,幼絕情分。至年十七,遂預缁林,別奉明诏得爲門侍。”這段話跨度很大,但屬于窺基自述,彌足珍貴。然而,此文中關鍵詞句的真實含義,頗費捉摸。如“舊歲丁艱”確切含義不明,究竟是其母亡故,還是其父亡故,難于確定。窺基自敘至親亡故之事,是在表達後來出家的原因,從他所說“自爾志托煙霞,加每庶幾缁服,浮俗塵賞,幼絕情分”來看,親人亡故對其打擊很大,使其幼小時就未曾享受“情分”,因而對遠離塵世、身披“缁服”抱有向往之念。十七歲時,得以剃度成爲沙彌。
然而,蹊跷的是,後世以“叁車和尚”的傳聞來敘述窺基出家的因緣。《宋高僧傳·窺基傳》記載說:
奘師始因陌上見其眉秀目朗,舉措疎略,曰:“將家之種,不謬也哉!”脫或因緣,相扣度爲弟子,則吾法有寄矣。複念在印度時計回程次,就尼犍子邊,占得卦甚吉。師但東歸,哲資生矣,遂造北門將軍,微諷之出家。父曰:“伊類麁悍,那勝教诏?”奘曰:“此之器度,非將軍不生,非某不識。”父雖然諾,基亦強拒,激勉再叁,拜以從命。奮然抗聲曰:“聽我叁事,方誓出家,不斷情欲、葷血、過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牽,後今入佛智,佯而肯焉。行駕累載,前之所欲。故關輔語曰:“叁車和尚”。即貞觀二十二年也。
上引文字是關于“叁車和尚”的較爲完整的記載。南宋祖琇撰《隆興編年通論》卷十叁所記與贊甯的敘述又有差別:“初,法師奘公于西域得一童子,敏悟絕倫,因攜之詣宗。宗呼基出拜,奘使誦所著兵書且數千言,奘數目童子。及基誦畢,奘绐之曰:“此古書耳。”宗未之信,奘令西域童子覆誦之,不差一字。宗大怒,以基竊古書罔己,將殺之。奘就丐出家。基曰:“聽我禦葷、色、晚膳,即從出家。不然甯伏劍死,不爲餓死。”奘愛其俊而許之,遂從入道。”祖琇此書編寫于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晚于贊甯《宋高僧傳》。對于“叁車法師”的說法,耐人尋味的是,贊甯在敘述完這一“故事”之後說:“基自序雲“九歲丁艱,漸疎浮俗”。若然者,叁車之說,乃厚誣也。”可見,贊甯確實看到一些文獻記載了這件事,但他不大相信。
筆者沒有查閱到唐代文獻記載此事。如唐李又撰《大唐大慈恩寺法師基公碑》記載:“玄奘法師哀像教侵微,佛滅之久。先遊天竺,大俘真記,訓譯屬授,必待其人。以師天假至聰,幼入深慧,锺鼓[手-于+ㄎ]宮而聞外,桃李不言而自蹊,乃請于鄂國,求以爲弟子,方托以金牒之言,傳其玉箱之莪。遂特降恩旨,舍家從釋。”而唐李宏慶撰《大慈恩寺大法師基公塔銘並序》記載:
道身長六尺五寸,性敏悟,能屬文,尤善于句讀,凡經史皆一覧無遺。叁藏法師奘者,多聞第一,見道,頗加竦敬曰:“若得斯人,傳授釋教,則流行不竭矣。”因請于鄂公。鄂公感其言,奏報天子,許之。時年一十七。既脫儒服,披缁衣,伏膺奘公。未幾而冰寒于水矣。
這兩種文獻都是唐代朝臣所寫。其中,李宏慶對撰文經過有一敘述:“大和二年二月五日異時,門人安國寺叁教大德賜紫法師美林見先師舊塔摧圮,遂唱其首,率東西街僧之右者,奏發舊塔,起新塔,功未半而疾作。會其徒千人,盡出常所服玩,洎向來箕斂金帛,命高足僧令撿,俾卒其事。明年七月十叁日,令撿奉行師言,啓其故塔,得全軀。依西國法,焚而瘗之,其上起塔焉。又明年十月,賷行狀,請宏慶撰其銘。予熟聞師之本末,不能牢讓。”大和二年爲828年。
也許有人會說,上述碑記、塔銘未曾記載“叁車”之說,是因爲其文性質不允許,但應該注意的是,玄奘見到的並非窺基的父親尉遲宗,而是“伯父敬德鄂國公”。贊甯稱此說爲“誣”,著眼點也在于認定“九歲丁艱”爲喪父。呂澂先生在《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說:“他在晚年講《法華經》,和天臺家有了正面的沖突,以致他對于經喻叁車爲實的解釋,也被論敵們歪曲了來誣蔑他爲叁車法師。這是說他外出的時候有飲食、女眷的後乘相隨,完全不守清規;其實不是這一回事。”[4]《釋氏稽古略》提及時人稱其學派爲“叁車法相顯理宗慈恩教”,“叁車”當指他在法華觀上主張“叁車說”,日本學者的研究也印證了這一說法更可能近真。
《宋高僧傳·玄奘傳》:“至年十七,遂預缁林。及乎入法,奉勅爲奘師弟子。始住廣福寺,尋奉別勅選聰慧颕脫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五竺語,解紛開結,統綜條然。聞見者,無不歎伏。凡百犍度跋渠,一覽無差,甯勞再憶。”窺基十七歲時,爲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此年,在玄奘的請求下,唐太宗下诏令天下諸州寺院各度五人,玄奘所在的弘福寺度五十人。窺基應該是在這一次剃度爲沙彌的。奇怪的是贊甯說,窺基開始住廣福寺。當代學者直接改爲弘福寺。窺基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自敘說:“至年十七,遂預缁林,別奉明诏得爲門侍。”暗示說自己得以成爲玄奘法師的“門侍”是經過皇帝批准的。這是符合唐代佛教管理製度的,僧人的寺籍要經過官方核准,而跟隨玄奘的僧人都要由皇帝下诏確定。由此可見,窺基剛出家爲沙彌,需要接受各方面的訓練,而玄奘這時在弘福寺譯經,作爲沙彌的窺基不大可能立即跟隨玄奘。至于窺基何時成爲玄奘的“門侍”,有一些線索可尋。
仔細揣摩贊甯所說“尋奉別勅選聰慧颕脫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師,學五竺語”,其後“年二十五應诏譯經”。可見,二十五歲之後,窺基才正式參與翻譯工作。一般而言,做沙彌幾年並且年滿二十歲之後即可受大戒成爲比丘,但窺基受具足戒的時間也有不明確的地方。贊甯說窺基的“法臘無聞”,而依《佛祖曆代通載》所記,永徽五年(654年)“特旨,度沙彌窺基爲大僧,入大慈恩寺,參譯經正義”,這年窺基二十叁歲。將這些材料結合起來可推知,窺基大概是在二十叁歲時,入住慈恩寺,成爲玄奘“門侍”的,幾年之後參與了翻譯活動。
《缁門警訓》卷二錄有《大唐慈恩法師出家箴》,全文如下:“舍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離。叁師七證定初機,剃發染衣發弘誓。去貪瞋除鄙悋,十二時中常謹慎。煉磨真性若虛空,自然戰退魔軍陣。勤學習尋師匠,說與同人堪倚仗。莫教心地亂如麻,百歲光陰等閑喪。踵前賢學先聖,盡假聞思修得證。行住坐臥要精專,念念無差始相應。佛真經十二部,縱橫指示菩提路。不習不聽不依行,問君何日心開悟。速須究似頭然,莫待明年與後年。一息不來即後世,誰人保得此身堅?不蠶衣不田食,織女耕夫汗血力。爲成道業施將來,道業未成爭消得。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濕回幹養育成,要襲門風繼先祖。一旦辭親求剃落,八十九十無依托。若不超凡越聖流,向此因循全大錯。福田衣降龍缽,受用一生求解脫。若因小利系心懷,彼岸涅槃爭得達。善男子汝須知,遭逢難得似今時。既遇出家披縷褐,猶如浮木值盲龜。大丈夫須猛利,緊束身心莫容易。倘能行願力相扶,決定龍華親授記。”
2.入玄奘譯場
《宋高僧傳·玄奘傳》等都記載,窺基二十五歲正式進入玄奘譯場,參與佛典翻譯。時爲高宗顯慶元年(656年)。
窺基進入玄奘譯場,擔任筆受,譯出的經典有:…
《窺基與唯識宗的創立(楊維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