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處的“一切位”即爲“五重唯識”之五位,由此可見,“五重唯識”都要修此觀。
此外,窺基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中說:“一切唯識、二谛、叁性、叁無性、叁解脫門、叁無生忍、四悉檀、四嗢拖南、四尋思、四如實智、五忍觀等,皆此觀攝。”[8]這也進一步表明,“遣虛存實”觀是總觀,包含了唯識的一切觀法。
(5)“五重唯識”中的其他四重觀都是分觀,具體地說,從第二觀至第四觀是觀依他起性中的諸種關系,第五觀則觀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的關系。
第二“舍濫留純識”,其中,“濫”指境,“純”指心,所以,此觀是在心與境的關系上,舍境觀心。因爲,雖然第一“遣虛存實”觀也舍棄了作爲遍計所執性的外境,但還存有依他起性的內境,故仍有境心之別。作爲唯識觀,雖可觀內境,但易與外境混淆,故應舍境而觀心。
第叁“攝末歸本識”,其中,“本”指識(與心所)之自證分(若是四分說,則還包括證自證分),“末”指由自證分變現的見分和相分。在第二觀中,雖已舍棄相分境,但就心來說,還有認識主體(自證分)及認識功能(見分)之別,故作爲唯識觀,應直觀識(與心所)主體,而舍棄其變現的相分和見分。
第四“隱劣顯勝識”,其中,“劣”指心所,“勝”指心王(識)。識與心所的關系是主從關系,識是主,心所是從,心所依識而起,不能獨立生起,故稱爲“劣”。故唯識觀應舍棄心所,而直觀心王。
第五“遣相證性識”,其中,“相”,若狹義地看,經前四重觀“除遣”後,只剩下識自體(自證分等),此“相”即指識自體;廣義地說,“相”可指依他起之一切法,故識及其所生一切法,都是“事”,亦即“相”;“性”指圓成實之真如,此爲一切法之本“性”。由凡入聖的關鍵是證真如,而初證真如,必遣依他起之一切事相,只見一切事相之本性;而不能如五地以上菩薩,能同時見“性”與“相”。
再回到總觀與分觀的關系來說,“遣虛存實”是總觀,含攝了全部五重觀。而從分觀角度說,在第一觀中,遍計所執的外境是“虛”,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是“實”;第二重觀中,內境是“虛”,心是“實”;第叁重觀中,相分和見分是“虛”,識自體(自證分等)是“實”;第四重觀中,心所是“虛”,心王(識)是“實”;第五重觀中,依他起性是“虛”,圓成實是“實”。如此層層“遣虛存實”,最後親證真唯識性。
二、“五重唯識”在唯識觀中地位
1、唯識觀
什麼是唯識觀?或者說,唯識觀如何修?《義林章》說:“雲何名爲修唯識觀?謂令有漏、無漏觀心種子、現行,展轉增勝,生長圓滿。初修習位,隨所聞法,托境思惟,令此觀心純熟自在。後伏所取、能取二執,觀心轉明勝,境相像漸微。忽心境乃冥,觀轉成無漏。如是展轉,下轉成中,中轉成上,究竟圓滿,名之爲修。”[9]
這一說法,與《成唯識論》相關說法,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成唯識論》的相關說法是:“雲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于識性相,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余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複令悟入唯識相性。”[10]
分析上述兩種說法,其相同處是,都從“五位修行”來論述從凡夫到成佛的全過程。此五位即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見道位)、修習位(修道位)、究竟位。其中,前二位是凡夫位,中間二位是菩薩位,最後是佛果位。
而兩種說法的不同處是:《義林章》是立足于“有漏無漏觀心種子、現行”,即是從能觀心出發,論述唯識觀,但論述過程中也涉及到了所觀境;而《成唯識論》則著眼于“識性相”,其中,“識”之“相”即依他起之事相,“識”之“性”即圓成實性,所以,該論是從所觀境出發,論述唯識觀。
由此可見,上述兩種觀法,主要是從所觀與能觀兩個不同側面,對唯識觀修習的全過程進行了論述。兩種論述有著一致性。即在第一資糧位中,“隨所聞法,托境思惟,令此觀心純熟自在”;或者:“謂諸菩薩于識性相,資糧位中能深信解”。綜合地說,即依能觀心,對所觀的“識性相”(即“托境思惟”之“境”)能有正確深入的認識,同時使能觀心“純熟自在”。第二加行位中,“伏所取、能取二執,觀心轉明勝,境相像漸微”;或者,“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所以,此位任務即是伏所取和能取二執。第叁通達位中,“忽心境乃冥,觀轉成無漏”;或者,“如實通達”(“識性相”)。所以,此位中,無漏智生起,證真如法性。第四修習位中,無漏“如是展轉,下轉成中,中轉成上”;或者,“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余障”。所以,此位中,無漏智不斷增強,剩余的俱生煩惱障和所知障逐步斷除。第五究竟位中,無漏智“究竟圓滿”;或者,“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複令悟入唯識相性”。所以,此位中,一切障都斷盡,能觀的無漏智則究竟圓滿。
進而再深入分析《義林章》從能觀心出發,對修唯識觀所作的論述。
《義林章》說:“若總言唯識,通能所觀。言唯識觀,唯能非所,通有無漏,通散及定。以聞、思、修,加行、根本、後得叁智,而爲自體。若言唯識叁摩地,通有無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聞、思。通叁智。若言正證唯識,唯無漏,非有漏;唯定非散;唯修慧,非聞思;唯正智、後得,非加行。”[11]
此段大意是:如果是總說“唯識”,那麼包括所觀境和能觀心(主要是慧心所)。如果是說“唯識觀”,那麼,只是指能觀心,不包括所觀境。此能觀心包括有漏和無漏,也包括散位和定位。此能觀心是以聞慧、思慧、修慧,以及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爲自體。如果是說“唯識叁摩地”(唯識定),那可以是有漏心或無漏心;但只是定位,不是散位;只是修慧,不是聞慧和思慧;可以是加行智、根本智和後得智。如果是“正證唯識”(即證真如),就只是無漏,不是有漏;只是定位,不是散位;只是修慧,不是聞慧和思慧;只是根本無分別智和後得智,不是加行智。
由此來理解《義林章》的“謂令有漏無漏觀心種子、現行,展轉增勝,生長圓滿”的含義。在資糧位,能觀心是“以聞思修所成之慧而爲觀體”[12],所以,此位中,聞慧、思慧、修慧是“能觀體”。而此位中,能觀叁慧的種子和現行,都是有漏的;主要處在散位(即心處于散亂狀態);但此有漏的觀(現行)也能使其種子與本有的無漏種,力量不斷增強。在加行位,從能觀看,主要是能觀心作四尋思、四如實智之觀法,而“尋思、如實智,皆慧爲體”[13]。另外,此位中,心已處定境,“作尋思等勝唯識觀,必居定故”[14]。再從有漏與無漏看,“尋思唯有漏,如實智通無漏。”由無漏的如實智,證真如,進入通達位,這就是無漏心“生長”。進而,在修習位中,通過菩薩十地修行,無漏心“圓滿”,最終證得佛果位。
以上就是從能觀心出發所論述的唯識觀的全貌。
2、“五重唯識”與“五位修行”
《義林章》的上述唯識觀,是涵蓋全部五位修行的,但“五重唯識”實際上涵蓋的只是五位修行中的前叁位。
仔細分析“五重唯識”,第一觀是總觀,既遣遍計所執性,也遣依他起性;從第二至第四觀,是分觀,層層遣除依他起性;第五觀則最終遣識自體,證圓成實性,這相當于通達位。所以,“五重唯識”只涵蓋五位修行的前叁位:資糧位、加行位和通達位(見道位)。其觀修的過程爲,破遍計所執性,遣依他起性,證圓成實性;它並沒有包括無漏心由“下轉成中,中轉成上,究竟圓滿”的修行過程;或“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余障;至究竟位”的修行過程,即沒有包括修習位和究竟位。
《義林章》討論的另一個問題,或許可作爲“五重唯識”只涵蓋前叁位的一個解釋。那問題是:爲什麼經中說“唯心”,論中說“唯識”?《義林章》對此提供了一個解釋:“或經義通因果,總言唯心;論說唯在因,但稱唯識。”[15]其中,“因”指凡夫位,“果”指佛位。此處的意思是說:經中說“唯心”,是包括因位與果位,即包括凡夫位與佛位;而論中說“唯識”,只指因位,即凡夫位。略舉一例以作說明,如凡夫位,識強智弱,故以識爲主,心所(智即慧心所)爲從,故稱“唯識”;而佛位,智強識弱,佛的心法爲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不再以識爲主,故“唯識”之名似乎也不太合適,但稱“唯心”則無問題,識與心所(智即爲慧心所)總稱心法。如果按此解釋,那麼,“五重唯識”只涵蓋前叁位,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關于唯識只屬因位的說法,也可看成是一種狹義的說法。《義林章》另一處說有五種唯識:“然總遍詳諸教所說一切唯識,不過五種。一、境唯識。《阿毘達磨經》雲: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如是等文,但說唯識所觀境者,皆境唯識。二、教唯識。由自心執著等頌,《華嚴》、《深密》等說唯識教者,皆教唯識。叁、理唯識。《叁十頌》言: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如是成立唯識道理,皆理唯識。四、行唯識。菩薩于定位等頌,四種尋思、如實智等,皆行唯識。五、果唯識。《佛地經》言:大圓鏡智,諸處、境、識皆于中現。又《如來功德莊嚴經》言: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唯識》亦言:“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如是諸說唯識得果,皆果唯識。此中所說五種唯識,總攝一切唯識皆盡。”[16]
以上五種唯識中,“教唯識”與“理唯識”,實際上是唯識經典中關于唯識的論述。另外叁種,即爲“境唯識”、“行唯識”和“果唯識”,其中,“境唯識”即爲唯識觀中的所觀境;“行唯識”即爲唯識觀中的觀法;“果唯識”即爲唯識觀的果位,佛果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即爲“果唯識”。由此來說,“唯識”也是可以通果位的。
但上述“唯識”與“唯心”的細微差別,實際上也幫助說明,“五重唯識”觀並不是五位修行唯識觀的全部。
3、“五重唯識”與四尋思、四如實智
一般說唯識宗的特有觀法是四尋思和四如實智。四尋思、四如實智是加行位之觀法,加行位也稱四善根位,四善根是暖、頂、忍、世第一法。四尋思是觀一切法之名、義、自性、差別四者,爲假有實無,這是在暖、頂二位所修之法。換句話說,此二位可初步認識所取空。進而,由四尋思可引發四如實智,即在忍、世第一法二位,由四如實智確認所取空,進而理解和確認能取也空。由如實確認所取與能取二取皆空,即可進入見道位,親證真如,從此超凡入聖。
因此,四尋思四如實智是加行位中證入見道位的特有觀法。
《義林章》上述五種唯識中,“行唯識”也說是四尋思四如實智,可見在四尋思四如實智是唯識觀的特有觀法這一問題上,《義林章》與一般看法沒有分歧。那麼,“五重唯識”與四尋思四如實智的關系又是如何呢?
“五重唯識”從分觀看,第一觀遣外境,第二觀遣內境,都是觀所取空;第叁觀遣見分,第四觀遣心所,第五觀遣識自證分,都是觀能取空;所以,“五重唯識”最終也是觀所取和能取二執空,這是與四尋思四如實智相通之處。不同之處在于,“五重唯識”之觀法,包括了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的全部修行;而四尋思四如實智之觀法,只是由加行位進入見道位的修行。
綜上所述,“五重唯識”是唯識觀之一種。此觀法以有爲、無爲一切法爲對象,觀“一切唯識”;以叁自性理論爲觀法之總綱,以五法理論和心識結構理論(叁分或四分說)爲觀法之具體展開,破遍計所執性,層層遣依他起性,最終證圓成實性。
而《義林章》對“五重唯識”及相關內容,包括所觀境、能觀心和觀法的論述,既有對以往唯識經典相關論述的全面總結,也以新的說法豐富和發展了唯識觀。
[1] 《大正藏》第45冊,第258頁中。
[2] 同上。
[3] 《大正藏》第45冊,第260頁上。
[4] 《大正藏》第45冊,第259頁上。
[5] 《大正藏》第45冊,第261頁上。
[6] 《成唯識論》卷2,《大正藏》第31冊,第11頁中。
[7] 《大正藏》第45冊,第258頁中。
[8] 《大正藏》第33冊,第526頁下。
[9] 《大正藏》第45冊,第262頁上。
[10] 《大正藏》第31冊,第48頁中。
[11] 《大正藏》第45冊,第259頁下。
[12] 《大正藏》第45冊,第259頁中。
[13] 同上。
[14] 同上。
[15] 《大正藏》第45冊,第260頁上。
[16] 《大正藏》第45冊,第259頁下。
《“五重唯識”觀辨析(林國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