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的特质(常进法师)

  唯识学的特质

  常进法师

  前 言

  唯识学是内明的无上胜妙法门,是释尊一生教法的极谈。韩清净在《唯识指掌要论》中言:“这唯识一种法教,在如来一切法教中,是最究竟的,是最明显的,而且是最切要的。”太虚大师认为,佛法与世法是非一非异的互联关系。《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中道了义的唯识学,由自性缘起与业感缘起相结合而生的阿赖耶缘起,更立足现代化中化现代,净化人生,开发心智,提挈生命价值;三类境以性境为根本;三量以现量为前导;实证见道以能所相应的现观为准绳。《成唯识论》云:“观现在法有酬前对说现因。”过去未来皆依现在假立,业感缘起也以现在的作受为中心,修行证果始终以出世间而不舍世间的无住涅槃为归宿。所以唯识学更内契理外契机地体现菩萨乘的伟大之处,也为人本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时代的浪潮已把人们推到风口浪尖上,现代人产生了八大心理病症:都市白领工作紧张、贫困家庭生活压力、青少年染上网瘾、莘莘学子考试重负、商界精英事业受挫、独生子女适应障碍、中老年人缺少关爱、投资人士心理失衡,海湾地区再生战火,以“以人为本”、“明心见性”、“道法自然”为主体的人本佛教,实属当务之急,而作为人本佛教理论基础的唯识学,则成为重中之重。然而,唯识学以机教、教理、理行、行果、果机五循环相应而显示出教、理、行、果的特质,现略而述之,以求解于大方。

  一、唯识教之特质

  唯识教是诸菩萨为了开示众生,宣说真如实性,依名句文身而方便之教法,亦即经论。唯识总以六经十一论为所依而立宗。六经者:《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云:“所谓《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磨》、《楞伽》、《厚严》。”六经中,以《解深密经》为根本经典,故称“本经”。十一论者:《述记》同卷中云:“《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别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辩中边》、《阿毗达磨杂集论》等”;也称为“一本十支”,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以《百法》等十为支论。

  大乘佛教的各大宗派,都以自家的教义为极致,而判摄如来的一代教法,即所谓的教相判释。唯识宗则以三时教相来判摄,其义甚广,不仅通于六经十一论,而且通于如来一代时教。公元七世纪间,印度的戒贤论师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判释迦一代时教为“三时教相”,即有、空、中道三时。三时教相的区别就是隐密与显了、了义与不了义的不同。第一时有教,为破异生实我之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经等,昭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隐去了徧计所执的空无,是为初时我空之说。第二时空教,为破除诸法实有之执,在灵鹫山等说《般若经》等,开示诸法皆空之理,隐去依他、圆成之有,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为第二时法空之说。第三时中道教,为破除执着有空,于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即心外法无,破初有执;内识非无,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是为第三时识外境空之说。

  三时教相中,前二为不了,属于契机之权教;第三时为了义,属于契理之实教。因为第一*轮隐空说有,第二*轮隐空说有,是为不了;第三*轮具足显示了空有中道,是为了义。这种了不了义的分别,是根据教法显现的全面不全面,并非说三时教理有浅深的缘故,并且权以实为本,实以权为用,两教相依,不可分割。太虚大师言:“佛法之原则在于契理契机。理是诸佛诸圣满证、分证诸法性相之理实,机是众乘众趣已、未修众生行果之机宜。不契理,则失实而本丧;不契机,则失宜而化滞,无佛法亦无僧及信徒矣。”

  唯识学虽通于如来所说的一代时教,而实质是揭示我法二空性,阐明五法三自性。王恩洋在《唯识通论》中言:“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说诸法性非有非空,是为此宗要义也。” 无著、世亲等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的自性说为“依他起性”(相对真实);依分别的境说为“遍计所执性”(妄想);又依空性说为“圆成实性”(绝对真实)。《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说:“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无相之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 依他起性是三自性的轴心。依他起性是缘起能相识,因它有净依他性和染依他性,所以依他起相是杂染相法。徧计所执是于依他起性法上,有情现起俱生妄执和分别妄执,所以它是染依他起性,其相是无实体的相法。圆成实性是于依他起性而呈现不变理体,所以称为净依他起性,其相是清净无染的相法。《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说:“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徧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

  三自性在修证次第上也有重要意义。三自性的修证次第是:先认识到遍计所执相的空无,于依他相上下起遍计所执相;进而断除杂染的依他起相,由此证入清净的圆成实相。《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说:“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更进一步,佛又依三自性建立三无性,即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三自性是一种现实的客观有,而三无性是超越性的一种绝对无,本来有无是空的两重性,所以诸法的实相是由于这个有无的相反相成、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的联系而成立的。《唯识三十论要释》言:“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最后,依三无性,主张三乘真实、一乘方便。补特伽罗感受轮回之苦,希求出离而发菩提之心,但因菩提广大难成,为使其不退失,佛设三乘方便,令其悟入佛的真实相。所以《大日疏抄》说:“此经横统一切佛教,如说唯蕴无我出世间心住蕴中,即摄诸部小乘二藏;……如说极自性心十缘生句,即摄华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实相中。如说如实自心,名一切种智,则佛性一乘秘密皆入其中。”太虚大师倡导大乘之革命,提出四革四入(革众生不定聚之命入正定聚,革众生异生之命入大乘圣位,革众生五乘之命入一大乘,革众生命入如来位)的思想,以及“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尖圆明之极果”,都反映了三乘真实、一乘方便的道理。

  二、唯识理之特质

  《唯识三十论要释》中言:“佛薄伽梵悲导有情,法门虽多,其要有四:因缘、唯识、无相、真如。”太虚、印顺二大师将佛法之理,统摄由三大系:性空系、唯识系、真常系。由此可见,唯识理在佛法中的殊胜性。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唯识学是究竟解脱之学。最胜子言:“此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又曰:复有二缘故说此论,一为成就菩萨种姓补特迦罗唯依大教,徧于诸乘文义行果生巧便智,断一切障,修一切善,主证佛菩提,穷未来际,自他利乐,无休废故;二为成就二乘种姓及无种姓补特迦罗,亦依大教,各于自乘文义行果生巧便智,断烦恼障伏诸盖緾,修自分乘果,出离三界诸恶趣故。”《成唯识论》造论缘起云:“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太虚大师在《法相唯识学概论》中说出唯识学有六大利益,即“破除我法之谬执、断尽生法之惑障、解脱变坏之业报、满足心性之意愿、成就永久之安乐、证得无碍之清净”。

  有情依于第七末那识,执著于第八识摄持的根身为我,是为我执。有了我执的存在,引生起诸多烦恼障,由此在意识的指引下,通过身口造业。正因造业,必感其果。补特罗伽随业流转于苦海,旅进旅退,飘泊无归,成为证涅槃境界的伴脚石。同时,补特罗伽依于世间一切幻相而取名相,执为实法,是为法执。有了法执,便引起对诸事物不能如实了知的所知障。由此障碍本有的清净法性,不得证入菩提。诸有情众生,如果真能了知世出世间的业报酬引,了知“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便会贯彻二空观之精神,断除二重障,解脱分段、变异二生死,即可随缘自在,随转自在。

  唯识学很适应科学。科学重分析、归纳、推理、实验四种方法。唯识学建立在因明的基础上,最富有逻辑性、理论性,很适应现代人的根机。钱学森在分析世界八大知识时,提出思惟科学与人体科学,认为“思维同其它事物一样,是一种物质运动,或者是运动着的物质”。思维科学分析有形象、逻辑、灵感、创造四种。在扩大人类的精神财富,必须有精密的思维。而唯识学中,第六意识以思维为主体,若于此深研思辨,悟得唯识理性,思维学可以得到深化。现代社会流传所谓的特异功能,科学并不能作出回答,而唯识学对此并不感到希奇,它只是心识的潜在功能,是人体内固有的力量。

  唯识学能结合实际行动,使我们的内心得以净化和解脱,成为心灵环保的主人;面对敌意时,使我们承认问题所在,理性地控制自己,学会宽容,善于理解,有自知之明;面对就业失业时,它能使我们放弃攀比之心、盲目的求高心,调整不平衡之心,驱散自卑、自负、依赖心理。不仅如此,它能降伏我们这颗变幻莫测的心,提高我们的人格,灭息内心中的烦恼,求得心灵的最终归宿,让我们走上真正的快乐之道。

  以上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唯识学是究竟…

《唯识学的特质(常进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唯识宗的修行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