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的特質(常進法師)

  唯識學的特質

  常進法師

  前 言

  唯識學是內明的無上勝妙法門,是釋尊一生教法的極談。韓清淨在《唯識指掌要論》中言:“這唯識一種法教,在如來一切法教中,是最究竟的,是最明顯的,而且是最切要的。”太虛大師認爲,佛法與世法是非一非異的互聯關系。《六祖壇經》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中道了義的唯識學,由自性緣起與業感緣起相結合而生的阿賴耶緣起,更立足現代化中化現代,淨化人生,開發心智,提挈生命價值;叁類境以性境爲根本;叁量以現量爲前導;實證見道以能所相應的現觀爲准繩。《成唯識論》雲:“觀現在法有酬前對說現因。”過去未來皆依現在假立,業感緣起也以現在的作受爲中心,修行證果始終以出世間而不舍世間的無住涅槃爲歸宿。所以唯識學更內契理外契機地體現菩薩乘的偉大之處,也爲人本佛教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大時代的浪潮已把人們推到風口浪尖上,現代人産生了八大心理病症:都市白領工作緊張、貧困家庭生活壓力、青少年染上網瘾、莘莘學子考試重負、商界精英事業受挫、獨生子女適應障礙、中老年人缺少關愛、投資人士心理失衡,海灣地區再生戰火,以“以人爲本”、“明心見性”、“道法自然”爲主體的人本佛教,實屬當務之急,而作爲人本佛教理論基礎的唯識學,則成爲重中之重。然而,唯識學以機教、教理、理行、行果、果機五循環相應而顯示出教、理、行、果的特質,現略而述之,以求解于大方。

  一、唯識教之特質

  唯識教是諸菩薩爲了開示衆生,宣說真如實性,依名句文身而方便之教法,亦即經論。唯識總以六經十一論爲所依而立宗。六經者:《成唯識論述記》卷一雲:“所謂《華嚴》、《深密》、《如來出現功德莊嚴》、《阿毗達磨》、《楞伽》、《厚嚴》。”六經中,以《解深密經》爲根本經典,故稱“本經”。十一論者:《述記》同卷中雲:“《瑜伽》、《顯揚》、《莊嚴》、《集量》、《攝論》、《十地》、《分別瑜伽》、《觀所緣緣》、《二十唯識》、《辯中邊》、《阿毗達磨雜集論》等”;也稱爲“一本十支”,以《瑜伽師地論》爲本論,以《百法》等十爲支論。

  大乘佛教的各大宗派,都以自家的教義爲極致,而判攝如來的一代教法,即所謂的教相判釋。唯識宗則以叁時教相來判攝,其義甚廣,不僅通于六經十一論,而且通于如來一代時教。公元七世紀間,印度的戒賢論師依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判釋迦一代時教爲“叁時教相”,即有、空、中道叁時。叁時教相的區別就是隱密與顯了、了義與不了義的不同。第一時有教,爲破異生實我之執,于鹿野苑說阿含經等,昭示四谛、十二因緣、五蘊等法,隱去了徧計所執的空無,是爲初時我空之說。第二時空教,爲破除諸法實有之執,在靈鹫山等說《般若經》等,開示諸法皆空之理,隱去依他、圓成之有,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爲第二時法空之說。第叁時中道教,爲破除執著有空,于解深密等會,說一切法唯有識等,即心外法無,破初有執;內識非無,遣執皆空;離有無邊,正處中道;是爲第叁時識外境空之說。

  叁時教相中,前二爲不了,屬于契機之權教;第叁時爲了義,屬于契理之實教。因爲第一*輪隱空說有,第二*輪隱空說有,是爲不了;第叁*輪具足顯示了空有中道,是爲了義。這種了不了義的分別,是根據教法顯現的全面不全面,並非說叁時教理有淺深的緣故,並且權以實爲本,實以權爲用,兩教相依,不可分割。太虛大師言:“佛法之原則在于契理契機。理是諸佛諸聖滿證、分證諸法性相之理實,機是衆乘衆趣已、未修衆生行果之機宜。不契理,則失實而本喪;不契機,則失宜而化滯,無佛法亦無僧及信徒矣。”

  唯識學雖通于如來所說的一代時教,而實質是揭示我法二空性,闡明五法叁自性。王恩洋在《唯識通論》中言:“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說諸法性非有非空,是爲此宗要義也。” 無著、世親等認爲,諸法實相應有兩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說,也不是一切都無所有,而是遠離有無二執以爲中道。這樣即有虛妄分別與空性兩面:依分別的自性說爲“依他起性”(相對真實);依分別的境說爲“遍計所執性”(妄想);又依空性說爲“圓成實性”(絕對真實)。《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說:“若諸菩薩能于諸法依他相上,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即能如實了知無相之法;若諸菩薩如實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雜染相法;若諸菩薩如實了知圓成實相,即能如實了知一切清淨相法。” 依他起性是叁自性的軸心。依他起性是緣起能相識,因它有淨依他性和染依他性,所以依他起相是雜染相法。徧計所執是于依他起性法上,有情現起俱生妄執和分別妄執,所以它是染依他起性,其相是無實體的相法。圓成實性是于依他起性而呈現不變理體,所以稱爲淨依他起性,其相是清淨無染的相法。《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說:“若于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一切品類雜染清淨,徧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及于此中都無所得,如是名爲于大乘中總空性相。”

  叁自性在修證次第上也有重要意義。叁自性的修證次第是:先認識到遍計所執相的空無,于依他相上下起遍計所執相;進而斷除雜染的依他起相,由此證入清淨的圓成實相。《解深密經·一切法相品》說:“若諸菩薩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實了知無相之法,即能斷滅雜染相法;若能斷滅雜染相法,即能證得清淨相法。”

  更進一步,佛又依叁自性建立叁無性,即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叁自性是一種現實的客觀有,而叁無性是超越性的一種絕對無,本來有無是空的兩重性,所以諸法的實相是由于這個有無的相反相成、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的聯系而成立的。《唯識叁十論要釋》言:“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

  最後,依叁無性,主張叁乘真實、一乘方便。補特伽羅感受輪回之苦,希求出離而發菩提之心,但因菩提廣大難成,爲使其不退失,佛設叁乘方便,令其悟入佛的真實相。所以《大日疏抄》說:“此經橫統一切佛教,如說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蘊中,即攝諸部小乘二藏;……如說極自性心十緣生句,即攝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實相中。如說如實自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秘密皆入其中。”太虛大師倡導大乘之革命,提出四革四入(革衆生不定聚之命入正定聚,革衆生異生之命入大乘聖位,革衆生五乘之命入一大乘,革衆生命入如來位)的思想,以及“以實踐人乘行果,而圓解佛法真理,引發大菩提心,學修菩薩勝行,而隱攝天乘、二乘在菩薩中,直達尖圓明之極果”,都反映了叁乘真實、一乘方便的道理。

  二、唯識理之特質

  《唯識叁十論要釋》中言:“佛薄伽梵悲導有情,法門雖多,其要有四:因緣、唯識、無相、真如。”太虛、印順二大師將佛法之理,統攝由叁大系:性空系、唯識系、真常系。由此可見,唯識理在佛法中的殊勝性。其主要表現在叁個方面:

  (一)、唯識學是究竟解脫之學。最勝子言:“此論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诠,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又曰:複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爲成就菩薩種姓補特迦羅唯依大教,徧于諸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一切障,修一切善,主證佛菩提,窮未來際,自他利樂,無休廢故;二爲成就二乘種姓及無種姓補特迦羅,亦依大教,各于自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煩惱障伏諸蓋緾,修自分乘果,出離叁界諸惡趣故。”《成唯識論》造論緣起雲:“今造此論,爲于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生解爲斷二重障。……斷障爲得二勝果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太虛大師在《法相唯識學概論》中說出唯識學有六大利益,即“破除我法之謬執、斷盡生法之惑障、解脫變壞之業報、滿足心性之意願、成就永久之安樂、證得無礙之清淨”。

  有情依于第七末那識,執著于第八識攝持的根身爲我,是爲我執。有了我執的存在,引生起諸多煩惱障,由此在意識的指引下,通過身口造業。正因造業,必感其果。補特羅伽隨業流轉于苦海,旅進旅退,飄泊無歸,成爲證涅槃境界的伴腳石。同時,補特羅伽依于世間一切幻相而取名相,執爲實法,是爲法執。有了法執,便引起對諸事物不能如實了知的所知障。由此障礙本有的清淨法性,不得證入菩提。諸有情衆生,如果真能了知世出世間的業報酬引,了知“一切有爲法皆如夢幻泡影”,便會貫徹二空觀之精神,斷除二重障,解脫分段、變異二生死,即可隨緣自在,隨轉自在。

  唯識學很適應科學。科學重分析、歸納、推理、實驗四種方法。唯識學建立在因明的基礎上,最富有邏輯性、理論性,很適應現代人的根機。錢學森在分析世界八大知識時,提出思惟科學與人體科學,認爲“思維同其它事物一樣,是一種物質運動,或者是運動著的物質”。思維科學分析有形象、邏輯、靈感、創造四種。在擴大人類的精神財富,必須有精密的思維。而唯識學中,第六意識以思維爲主體,若于此深研思辨,悟得唯識理性,思維學可以得到深化。現代社會流傳所謂的特異功能,科學並不能作出回答,而唯識學對此並不感到希奇,它只是心識的潛在功能,是人體內固有的力量。

  唯識學能結合實際行動,使我們的內心得以淨化和解脫,成爲心靈環保的主人;面對敵意時,使我們承認問題所在,理性地控製自己,學會寬容,善于理解,有自知之明;面對就業失業時,它能使我們放棄攀比之心、盲目的求高心,調整不平衡之心,驅散自卑、自負、依賴心理。不僅如此,它能降伏我們這顆變幻莫測的心,提高我們的人格,滅息內心中的煩惱,求得心靈的最終歸宿,讓我們走上真正的快樂之道。

  以上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唯識學是究竟…

《唯識學的特質(常進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唯識宗的修行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