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上恒法师)▪P11

  ..续本文上一页即此为依,名依染污。于此位中所依异熟不容染污是无记故。”110意思是说中有末的意识缘生有而起或爱,性乃染污,入母胎的和合识依止此染污意识而生,此结生相续的所依识,必定是依染污而起的,而一般意识却不一定是依染污的,它有时也不依染污,所以入胎和合识与意识不同,不说它是意识性;二是时无断故,也就是说结生相续的和合识在有情的一期生命中,是相续不断的,而意识却有间断,如无心定位;三是此和合识所缘行相不明了,一般意识缘事物是明了可知的,但和合识的所缘却是不可知的。由此三因故,此和合识决不可能是意识。由上可知,结生相续之识一定是异熟识。

  (2)执受根身不成

  有情一期生命的色根,在没有结束之前是不烂不坏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有一种心识执受根身,这执受根身的心识就是唯识学的第八阿赖耶识。如本论言:“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111为什么只有第八阿赖耶识才有执受色根的功能,六转识没有此功能呢?这是因为“其余诸识各别依故,不坚住故。”112即五识各有各的所依,如眼识依于眼根,耳识依于耳根,这些识最多只能是执受自已所依的根,而不能执受除自以外的色根;再者,纵使意识可以执其它色根,却是有间断的,在间断时,谁执受色根?

  由此二因推之,诸转识不能执受色根,但是色根却是相续不断的,故而一定另外有除六转识之外的识在执受色根,这执受色根的识是阿陀那识,也就是阿赖耶识。

  (3)识与名色互依不成

  此证乃用识与名色互依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因为佛在《阿含经》上说到识与名色是互为缘的关系,如经言:

  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生缘故有老死。如是生……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彼识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识缘名色生。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

  罗:先言名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识缘名色,此义云何?尊者摩诃拘

  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于空地,辗转相依而得坚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辗转相依而得生长。113陶静识与名色既互为缘,则应有阿赖耶识,如论言:“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114与名色互为缘之“识”不可能是指前六识,因为名是非色的受想行识四蕴,名中的识蕴如果认为是前五识不成,因在初受胎时还没有前五识,所以名色中的识蕴一定是指前六识,由此而言,那与名色互为缘的识是指什么识呢?它绝不可能是前六识,同一的东西不能相互为依,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所以与名色相依的识一定是异熟识,这样才能解释名色缘识,识缘名色,二者相应为依的经教。

  (4)识食不成

  所谓识食是指有一种识,它不变易、恒时相续、遍于三界、能维持有情生命、资养有情根身。从此识所具有的性质看,这识食只有唯识学上的第八阿赖耶识方能承担。一如本论所言:“若离异熟识,已生有情,识食不成。”115为什么前六识不能作为有情的识食呢?王恩洋在《摄大乘论疏》中云:

  如是识食,于六识中,随取一识,于三界中已生有情能作识食,皆不可得,所以者何?五识不遍三界故,意识虽遍有间断故,无心定等既无六识,谁为食事,故定别有阿赖耶识。116

  意思是说前五识不遍三界,第六识虽遍三界,但是在无心定等情况下也暂不起现行,所以不能作有情的识食,此识食只有阿赖耶识可以担当。因此,识食的存在可以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

  (5)结生心种子不成

  所谓结生心种子是指在欲界的众生死了之后到色或无色界,必须要有赖耶无始时来摄持上界系心的种子,从这种子生起上界的结生相续心。而欲界所修仅是增上缘而已。如本论言:“若从此没,于等引地正受生时,由非等引染污意识结生相续,此非等引染污之心,彼地所摄,离异熟故,余种子体定不可得。”117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欲界的众生死了后上升到色或无色界去受生,当他正结生相续时,一定由欲界的染污意识去结生相续。这结生心是中有的未心,它系著上界的定味而生起爱著,所以能到等引地受生。这个欲界的染污意识应是为上界烦恼所系而属于彼等引地所摄的,可这为上界所系的下界正受生时的染污意识,从何而生呢?如果说从欲界临死的一刹那中带有种子,可是欲界死时那一念是非等引地心,受生的是等引地心,二者不能俱生俱灭,怎么能受熏成为上界的染心种子?如说在等引地受生的初一刹那心带有种子,这是持有种子之义,是所熏之果,而种子是生现义,是功能生因,这一刹那心是能所,理论上不能成立;若说过去生中所得的色界心,为现在色界心作种子,这更不成,因为不承认阿赖耶识,则能摄持过去色界熏习的转识早已长时断灭,种子没有依止处;如果说熏习是住在色根中,这不但下界的色根不能成为上界的心种,色根也不是所熏法。由此可知,必须有阿赖耶识存在。

  (6)染善心种不成

  所谓“染善心”是指有情贪著爱味三摩地之心。本论的染善心种离赖耶不成,是单就无色界有情而言,因为无色界中的有情无有色身,亦无五识,于转识中,但有意识。无色界的染善心,如果离开了阿赖耶识摄持染善心的种子,那染善心就没有生起之因,也没有所依持法作为该染善心的依止,如论言:“生无色界,若离一切种子异熟识,染污善心应无种子,染污善心应无依持。”118

  也许有人会问,在无色界的有情,虽然没有五识,但有意识,为什么不以这意识为种子体和作所依持呢?这是因为染善心本来就是意识,不可以自识为自识种为自识依,如此能所不能成立。故定有阿赖耶识的存在。

  (7)出世心异熟不成

  出世心异熟离赖耶不成乃从两个方面说明阿赖耶识的必然存在。

  其一,无色界中出世心暂生,此时若无赖耶,有情应离彼趣才对。如论言:“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现在前,余世间心皆灭尽故,尔时便应灭离彼趣。”119这是因为无色界的有情,只有第六意识,在无漏出世心正现前时,如果不承认异熟识的存在,这时是没有世间心的,而异熟果报体是建立在识上,识生于哪一趣,就有哪一趣的异熟果报体,无色界无漏心现前,如果不立赖耶为异熟体,那就没有异熟趣的世间心,就能不由功用证得无余涅,这不是超出三界了吗?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必须有赖耶存在。

  其二,从无色界最高处的非想非非想处的有情来说,非非想处的有情,由于心识暗钝,观行微劣,不能引发无漏慧,所谓“无漏大王,不在边地”。要断非想非非想处的烦恼,必依下地无所有处定生起出世无漏心不可。当非想非非想趣的有情依无所有处趣生起出世无漏心时,如果没有异熟识,此时有情便无所依趣了。如论言:“若生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即应二趣皆灭。”120为什, , 么呢?因为这无漏的出世识,是依无所有处定而生,此时没有非想非非想处的有漏心,所以不以非想非非想为依趣;但他又不是无所有处的有情,所以也不以无所有处为依趣;亦非涅为所依趣,因为这无漏心现前的时候,还是有余依的,不是究竟无余依的涅,且涅也不是有情所依的异熟体。由此可见,必有阿赖耶识作依趣才行。

  (8)命终渐冷现象离赖耶不成

  有情在一期生命终结时,有一种现象,即有情身体是渐渐冷却的。这种现象必须有阿赖耶识存在方能解释,如论言:“又将末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赖耶识,皆不得成。”121据唯识学说,因自己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根身有或下或上渐冷的不同。

  如果这个有情生前所造的善业多,则身体从下往上渐冷;反之,则身体从上往下渐冷。根身的渐冷,这是因为阿赖, 耶识不再执持身体的缘故,不执持那里,那里就有冷触产生,当阿赖耶识已不再执持生命体时,这个有情的一期生命也就结束了。意识不具备此功能,为什么意识没有此等功能呢?王恩洋在其《摄大乘论疏》中有很好的解释,他说:“意识非能执受故,于睡闷位虽无意识无冷触起故。又将死时,意识无处无有,无有渐冷舍身义故 。”122由此可知,命终身体渐冷的现象可以证明阿赖耶识是存在的。

  4、世间清净非赖耶不成

  所谓世间清净,指由有漏道之修行能暂时压制现行之烦恼。如果离开阿赖耶识,世间清净就不能成立,如论言:

  云何世间清净不成?谓未离欲缠贪,未得色缠心者,即以欲缠善心为离欲缠贪故,勤修加行;此欲缠加行心与色缠心不俱生灭故,非彼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123

  意思是说:希望出离欲界而上生到色界的众生,必须以欲缠善心,修厌下欣上的加行,而后才能得色界的定心,这色界定心是以何为因缘而生的呢?如果说以欲界加行心为其因缘,这是不可以的,因为欲缠加行心与色缠的定心界地不同,定散有别,二者不能俱生俱灭,欲缠加行心不是色缠定心之所熏习,不能被色缠定心所熏习,故不能说它为色缠定心的种子。如果说色缠定心以过去的色缠定心为种子,而不以欲缠善心为缘,这也不成,因为过去了的色缠定心已经过去了,在长时的过去中又为余心所间隔,当然不能为今色缠定心的种子。

  所以应该承认有阿赖耶识,它执著色缠定心的种子,辗转传来,为今色缠定心生起的亲因缘,至于勤修欲缠所系的加行善心,只是引发色缠定心有力的增上缘。不仅是欲界上生色界是如此,色界上生到无色界亦如此,因此世间清净非赖耶不成。

  5、出世间清净非赖耶不成

  所谓出世间清净,是指由无漏道之修行能完全灭尽烦恼。此中以它论证阿赖耶识的存…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上恒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