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P11

  ..續本文上一頁即此爲依,名依染汙。于此位中所依異熟不容染汙是無記故。”110意思是說中有末的意識緣生有而起或愛,性乃染汙,入母胎的和合識依止此染汙意識而生,此結生相續的所依識,必定是依染汙而起的,而一般意識卻不一定是依染汙的,它有時也不依染汙,所以入胎和合識與意識不同,不說它是意識性;二是時無斷故,也就是說結生相續的和合識在有情的一期生命中,是相續不斷的,而意識卻有間斷,如無心定位;叁是此和合識所緣行相不明了,一般意識緣事物是明了可知的,但和合識的所緣卻是不可知的。由此叁因故,此和合識決不可能是意識。由上可知,結生相續之識一定是異熟識。

  (2)執受根身不成

  有情一期生命的色根,在沒有結束之前是不爛不壞的,究其原因是由于有一種心識執受根身,這執受根身的心識就是唯識學的第八阿賴耶識。如本論言:“若離異熟識,執受色根亦不可得。”111爲什麼只有第八阿賴耶識才有執受色根的功能,六轉識沒有此功能呢?這是因爲“其余諸識各別依故,不堅住故。”112即五識各有各的所依,如眼識依于眼根,耳識依于耳根,這些識最多只能是執受自已所依的根,而不能執受除自以外的色根;再者,縱使意識可以執其它色根,卻是有間斷的,在間斷時,誰執受色根?

  由此二因推之,諸轉識不能執受色根,但是色根卻是相續不斷的,故而一定另外有除六轉識之外的識在執受色根,這執受色根的識是阿陀那識,也就是阿賴耶識。

  (3)識與名色互依不成

  此證乃用識與名色互依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因爲佛在《阿含經》上說到識與名色是互爲緣的關系,如經言:

  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生緣故有老死。如是生……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緣名色生。尊者舍利弗複問尊者摩诃拘

  羅:先言名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複言識緣名色,此義雲何?尊者摩诃拘

  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叁蘆,立于空地,輾轉相依而得堅立。識緣名色,亦複如是,輾轉相依而得生長。113陶靜識與名色既互爲緣,則應有阿賴耶識,如論言:“若離異熟識,識與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而轉,此亦不成。”114與名色互爲緣之“識”不可能是指前六識,因爲名是非色的受想行識四蘊,名中的識蘊如果認爲是前五識不成,因在初受胎時還沒有前五識,所以名色中的識蘊一定是指前六識,由此而言,那與名色互爲緣的識是指什麼識呢?它絕不可能是前六識,同一的東西不能相互爲依,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實。所以與名色相依的識一定是異熟識,這樣才能解釋名色緣識,識緣名色,二者相應爲依的經教。

  (4)識食不成

  所謂識食是指有一種識,它不變易、恒時相續、遍于叁界、能維持有情生命、資養有情根身。從此識所具有的性質看,這識食只有唯識學上的第八阿賴耶識方能承擔。一如本論所言:“若離異熟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115爲什麼前六識不能作爲有情的識食呢?王恩洋在《攝大乘論疏》中雲:

  如是識食,于六識中,隨取一識,于叁界中已生有情能作識食,皆不可得,所以者何?五識不遍叁界故,意識雖遍有間斷故,無心定等既無六識,誰爲食事,故定別有阿賴耶識。116

  意思是說前五識不遍叁界,第六識雖遍叁界,但是在無心定等情況下也暫不起現行,所以不能作有情的識食,此識食只有阿賴耶識可以擔當。因此,識食的存在可以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

  (5)結生心種子不成

  所謂結生心種子是指在欲界的衆生死了之後到色或無色界,必須要有賴耶無始時來攝持上界系心的種子,從這種子生起上界的結生相續心。而欲界所修僅是增上緣而已。如本論言:“若從此沒,于等引地正受生時,由非等引染汙意識結生相續,此非等引染汙之心,彼地所攝,離異熟故,余種子體定不可得。”117

  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欲界的衆生死了後上升到色或無色界去受生,當他正結生相續時,一定由欲界的染汙意識去結生相續。這結生心是中有的未心,它系著上界的定味而生起愛著,所以能到等引地受生。這個欲界的染汙意識應是爲上界煩惱所系而屬于彼等引地所攝的,可這爲上界所系的下界正受生時的染汙意識,從何而生呢?如果說從欲界臨死的一刹那中帶有種子,可是欲界死時那一念是非等引地心,受生的是等引地心,二者不能俱生俱滅,怎麼能受熏成爲上界的染心種子?如說在等引地受生的初一刹那心帶有種子,這是持有種子之義,是所熏之果,而種子是生現義,是功能生因,這一刹那心是能所,理論上不能成立;若說過去生中所得的色界心,爲現在色界心作種子,這更不成,因爲不承認阿賴耶識,則能攝持過去色界熏習的轉識早已長時斷滅,種子沒有依止處;如果說熏習是住在色根中,這不但下界的色根不能成爲上界的心種,色根也不是所熏法。由此可知,必須有阿賴耶識存在。

  (6)染善心種不成

  所謂“染善心”是指有情貪著愛味叁摩地之心。本論的染善心種離賴耶不成,是單就無色界有情而言,因爲無色界中的有情無有色身,亦無五識,于轉識中,但有意識。無色界的染善心,如果離開了阿賴耶識攝持染善心的種子,那染善心就沒有生起之因,也沒有所依持法作爲該染善心的依止,如論言:“生無色界,若離一切種子異熟識,染汙善心應無種子,染汙善心應無依持。”118

  也許有人會問,在無色界的有情,雖然沒有五識,但有意識,爲什麼不以這意識爲種子體和作所依持呢?這是因爲染善心本來就是意識,不可以自識爲自識種爲自識依,如此能所不能成立。故定有阿賴耶識的存在。

  (7)出世心異熟不成

  出世心異熟離賴耶不成乃從兩個方面說明阿賴耶識的必然存在。

  其一,無色界中出世心暫生,此時若無賴耶,有情應離彼趣才對。如論言:“又即于彼若出世心正現在前,余世間心皆滅盡故,爾時便應滅離彼趣。”119這是因爲無色界的有情,只有第六意識,在無漏出世心正現前時,如果不承認異熟識的存在,這時是沒有世間心的,而異熟果報體是建立在識上,識生于哪一趣,就有哪一趣的異熟果報體,無色界無漏心現前,如果不立賴耶爲異熟體,那就沒有異熟趣的世間心,就能不由功用證得無余涅,這不是超出叁界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所以必須有賴耶存在。

  其二,從無色界最高處的非想非非想處的有情來說,非非想處的有情,由于心識暗鈍,觀行微劣,不能引發無漏慧,所謂“無漏大王,不在邊地”。要斷非想非非想處的煩惱,必依下地無所有處定生起出世無漏心不可。當非想非非想趣的有情依無所有處趣生起出世無漏心時,如果沒有異熟識,此時有情便無所依趣了。如論言:“若生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出世間心現在前時,即應二趣皆滅。”120爲什, , 麼呢?因爲這無漏的出世識,是依無所有處定而生,此時沒有非想非非想處的有漏心,所以不以非想非非想爲依趣;但他又不是無所有處的有情,所以也不以無所有處爲依趣;亦非涅爲所依趣,因爲這無漏心現前的時候,還是有余依的,不是究竟無余依的涅,且涅也不是有情所依的異熟體。由此可見,必有阿賴耶識作依趣才行。

  (8)命終漸冷現象離賴耶不成

  有情在一期生命終結時,有一種現象,即有情身體是漸漸冷卻的。這種現象必須有阿賴耶識存在方能解釋,如論言:“又將末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121據唯識學說,因自己所造善惡業的不同,根身有或下或上漸冷的不同。

  如果這個有情生前所造的善業多,則身體從下往上漸冷;反之,則身體從上往下漸冷。根身的漸冷,這是因爲阿賴, 耶識不再執持身體的緣故,不執持那裏,那裏就有冷觸産生,當阿賴耶識已不再執持生命體時,這個有情的一期生命也就結束了。意識不具備此功能,爲什麼意識沒有此等功能呢?王恩洋在其《攝大乘論疏》中有很好的解釋,他說:“意識非能執受故,于睡悶位雖無意識無冷觸起故。又將死時,意識無處無有,無有漸冷舍身義故 。”122由此可知,命終身體漸冷的現象可以證明阿賴耶識是存在的。

  4、世間清淨非賴耶不成

  所謂世間清淨,指由有漏道之修行能暫時壓製現行之煩惱。如果離開阿賴耶識,世間清淨就不能成立,如論言:

  雲何世間清淨不成?謂未離欲纏貪,未得色纏心者,即以欲纏善心爲離欲纏貪故,勤修加行;此欲纏加行心與色纏心不俱生滅故,非彼所熏,爲彼種子不應道理。123

  意思是說:希望出離欲界而上生到色界的衆生,必須以欲纏善心,修厭下欣上的加行,而後才能得色界的定心,這色界定心是以何爲因緣而生的呢?如果說以欲界加行心爲其因緣,這是不可以的,因爲欲纏加行心與色纏的定心界地不同,定散有別,二者不能俱生俱滅,欲纏加行心不是色纏定心之所熏習,不能被色纏定心所熏習,故不能說它爲色纏定心的種子。如果說色纏定心以過去的色纏定心爲種子,而不以欲纏善心爲緣,這也不成,因爲過去了的色纏定心已經過去了,在長時的過去中又爲余心所間隔,當然不能爲今色纏定心的種子。

  所以應該承認有阿賴耶識,它執著色纏定心的種子,輾轉傳來,爲今色纏定心生起的親因緣,至于勤修欲纏所系的加行善心,只是引發色纏定心有力的增上緣。不僅是欲界上生色界是如此,色界上生到無色界亦如此,因此世間清淨非賴耶不成。

  5、出世間清淨非賴耶不成

  所謂出世間清淨,是指由無漏道之修行能完全滅盡煩惱。此中以它論證阿賴耶識的存…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