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述记》中说:“除此十证所不摄证,谓八证中最初生起,明了生起,业用不可得等,皆此未说。”83至于其他五相,都是对于赖耶存在的直接证明,仔细研究《瑜伽师地论》的这五相论证,仅是对第八阿赖耶识存在的一个初步证明。应该说这八相论证,实质上只是从《解深密经》里面所成立了的本识,把它移入,而试着论说:假如没有这本识思想的话,会有什么不合理的现象,此八相论证也只是着眼这点的论证罢了。
基于以上原因,唯识学者在论证赖耶存在的这个问题上,应该作更进一步的努力,于是也就出现了《摄大乘论》对赖耶存在的证明,此论在继承和发扬《瑜伽师地论》的基础上,再次对阿赖耶识存在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
三、《摄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
《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所著的论典。无著(Asanga,约4或5世纪),音译名“阿僧伽”,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的主要完成者之一。据真谛译《婆薮豆法师传》载,无著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属婆罗门种姓,初于小乘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来从学于宾头卢罗汉修小乘空观,虽然较有所得,但仍意不甚安。其后,相传他上升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学习大乘空义,始得以安心悟入“唯识无境”的空观,并从弥勒学习大乘经论多种。从此以后乃在印度盛弘大乘法相唯识法门,成为龙树以后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论师之一。
瑜伽系的法相唯识学,可以说是以无著为中心,弥勒是他的老师,世亲是他的弟弟,又是他的弟子。无论弥勒是从兜率天应无著之请到人间宣扬唯识教理,或是人间实有弥勒这位大德,他的学说由无著宏扬出去,这是在教界或是学界都没有争论的,世亲是传承弘布无著学说的人物,所以,无著的思想,在法相唯识学中是最根本的84。其所著的《摄大乘论》,被认为是无著的代表作品,它代表着无著的唯识思想,是瑜伽唯识学组织时期的成熟作品。欧阳竟无在《瑜伽师地论叙》说:
复次十支之中,《摄论》最胜。《百法》、《五蕴》略不及详;《杂集》法相博不及要故;《分别瑜伽》但释止观,六度三学此独详故;《辨中边论》明中道义,对恶趣空。此明十地,正诠所修故;二种《唯识》立破推广,提纲契领此最宜故;《庄严》诠大意在庄严,此论诠大意独在入故,《显扬》诠教意重闻思,此诠入地意重修慧故。85
由上所说,可知《摄论》地位之胜。正因为如此,《摄论》在问世后,就成为唯识学的主要著作,受到了唯识学者们的重视,当时就有世亲、无性等为之作释,遂使唯识学渐趋完整,形成了理论体系,为大成时期的唯识思想打下基础。此论对唯识思想作了系统的阐释,建立了唯识理论的核心。在无著以前,唯识思想不过是片断的散见而已,尚未具有理论体系,同时在佛教界也没有取得相应的地位,小乘曾诬之为非佛说,不承认六识外还有阿赖耶识。这些问题虽然在弥勒和无著的其他著作里已经有所辩说,如《大乘庄严经论》中以八种理由证明大乘是佛所说,《瑜伽师地论
摄抉择分》以八相论证阿赖耶识存在,本论对于这些问题,有着更为圆满的说明,本论在论首之《总标纲要分》就证明了大乘是佛说的问题,在《所知依分》则详细论证了阿赖耶识的存在。
概观唯识论典对阿赖耶识存在的论证史,此论可以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瑜伽师地论》对赖耶存在的证明仅是一个雏形,《摄大乘论》在此基础上,删去意思不明及重复的部分,结合经教和现实的需要,加以补充和整理,显示阿赖耶识是佛所说,并且比小乘更为殊胜,必须有此阿赖耶识存在。后来《成唯识论》的五教十理的论证又在《摄大乘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所以《摄大乘论》对赖耶存在的论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下面我们将从经教论证和理论论证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经教论证赖耶存在
阿赖耶识是唯识学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印度瑜伽行派的形成正是建立在此阿赖耶识的基础上。但我们知道,阿赖耶识的出现,在当时的佛教界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赞同,所以唯识学者一定要以圣教为基础,在经典中找出阿赖耶识思想,如此才能以圣言量服人。无著菩萨经过潜心研究,在大乘经典中找出了论述阿赖耶识存在的地方,在这些经典中有的名字就叫阿赖耶识,有的名字虽不叫阿赖耶识,但其性质和功能完全符合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无著菩萨于是把这些经典中论述阿赖耶识这一存在的地方整理出来,作为阿赖耶识存在的有力教证。作为佛子,必信佛语,阿赖耶识既然出自佛经,乃圣言量,非唯识学者的臆造,佛子应该承认阿赖耶识的存在。
同时,无著论师亦从声闻乘的经教里找到了阿赖耶识的异门安立。声闻学者虽不承认阿赖耶识,但仔细考察他们之中的一些教义,发现用他们承认的六转识是难以解释的。实质上,细究这些教义的性质和功能,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所说的其实就是唯识学的第八阿赖耶识,只是声闻乘经典中以不同名字出现而已。
《摄论》中所引大乘经典出自《大乘阿毗达磨经》和《解深密经》,前者引二颂证明赖耶必然存在,后者引一颂作证,同时引世尊在大小乘中说到的“心意识三”的教法,以此说明心是别于六识之外的存在,这种存在就是指阿赖耶识。最后,引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功德经》中的四阿赖耶、大众部的根本识、化地部的穷生死蕴来论证阿赖耶识的存在。
1、《大乘阿毗达磨经》
《大乘阿毗达磨经》与《摄大乘论》的因缘甚深,且不说此《摄大乘论》是否是解释《大乘阿毗达磨经》中《摄大乘品》,也不说此经中存在有阿赖耶识思想,单就《摄论》在教证证明赖耶存在时,用此经中两颂作为证明,就足见此经与本论的关系。
本论首引《大乘阿毗达磨经》的“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证得”86 的一颂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在唯识学者看来,此颂说无始以来作为诸法流转和还灭所依的心识,只有唯识学的第八阿赖耶识才能承担,因为一切法生起的所依只有阿赖耶识,再无余法可作为万法生起的所依。
关于此颂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即世亲释和无性释。《摄大乘论世亲释》和《摄大乘论无性释》的解释不太相同,主要表现在对“界”和“依”的解释上。
《摄大乘论世亲释》言:
此中能证阿赖耶识其体定是阿赖耶识。阿笈摩者,谓薄伽梵即初所说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如是颂。界者谓因,是一切法等所依止。现见世间于金矿等说界名故,由此是因故,一切法等所依止。因体即是所依止义。由此有者,由一切法等所依有。87
这里的“界”指所依止的因体,就是种子。这是众生无始以来熏习所成就的,由于有熏习的种子,于是一切法才依之而生起,生起了有为有漏法,就有了五趣的差别。如果把这杂染法灭去之后,就可以证得清净的涅。从本颂的解释可以看出,世亲释对于“界”和“依”的解释是重在种即是识这一方面而言。《摄大乘论无性释》言:
此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名所知依。无始时者,初际无故。界者因也,即种子也。是谁因种?谓一切法,此唯杂染,非是清净故,后当言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所起等,彼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非因性故;能任持义,是所依义;非因性义,依、能依,性各异故。若不尔者,界声已了,无假依言。88
无性所谓“界”,乃是指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谓“依”者,乃是能任持种子之阿赖耶识。它把界和依作二解,这一点和世亲释所认为“界”和“依”是一个东西的见解不同。因为无性释是把摄藏种子的功能性叫阿赖耶识,是重在种识异这一方面而言。对于这二种不同的说法,我们应该取哪一种呢?罗时宪先生认为应该以世亲释为准,他说:
世亲既以因体(界)即是所依,是许此因体(界)即是阿赖耶识。依此,意谓此无始以来相续不断之因体,是一切法等之所依止也。……无性之所谓“界”,(因体)者,乃阿赖耶识中种子,非即赖耶;所谓“依”者,乃自能任持种子之阿赖耶识。依此,意谓阿赖耶识为无始时来,一切种子(因)之任持者(所依)也。二释虽有不同,世亲亲承无著,造此释论,最得无著真意;无性所言,自是别解。89
印顺导师也认为,世亲的释论比较接近《摄大乘论》论本的原意,如其在《摄大乘论讲记》中言:
本论(指《摄大乘论》)的释论,在印度有世亲、无性的两种——还有其他不知名的也说不定。在这两种释论的作者中,世亲是无著的兄弟,又是他的弟子,论理,世亲的解释要比较确当,比较能阐明无著的本意。故研究本论,应以世亲释为主,无性释作参考。90
而近代唯识大家王恩洋对于此颂“界”和“依”的解释,却是继承无性的观点,但比无性释更进了一步,在其《摄大乘论疏》中曰:“初无始来界者,界是因义,即种子识。……一切法等依者,心心所等染净诸法,平等所依。由彼持种,起现行故。”91他在这里也说“界”是种子识,而依主要是“由彼持种,起现行故”之现行识,这种思想和后来的《成唯识论》对此颂的解释是一致的。
在这些解释中,王恩洋对《摄大乘论》的疏解,大多是从《成唯识论》的思想出发,而《成唯识论》是无著、世亲后十大论师且以护法为主的糅译本,与无著所著的《摄大乘论》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已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这里不取他的解释。但对于世亲释和无性释这二释究竟谁更符合原论之意这个问题,我比较赞同印顺导师和罗时宪的说法,因为世亲是无著的弟弟,又亲承其学,所以应该以世亲释为主。
故而依于世亲论师的解释,此颂应如此理解:各各杂染种子的积集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应该是一切法生起的因缘,很显然,这种存在是六转识所不能担当的,但唯识学上的第…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上恒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