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述記》中說:“除此十證所不攝證,謂八證中最初生起,明了生起,業用不可得等,皆此未說。”83至于其他五相,都是對于賴耶存在的直接證明,仔細研究《瑜伽師地論》的這五相論證,僅是對第八阿賴耶識存在的一個初步證明。應該說這八相論證,實質上只是從《解深密經》裏面所成立了的本識,把它移入,而試著論說:假如沒有這本識思想的話,會有什麼不合理的現象,此八相論證也只是著眼這點的論證罷了。
基于以上原因,唯識學者在論證賴耶存在的這個問題上,應該作更進一步的努力,于是也就出現了《攝大乘論》對賴耶存在的證明,此論在繼承和發揚《瑜伽師地論》的基礎上,再次對阿賴耶識存在作了更爲詳細的論述。
叁、《攝論》對賴耶存在的論證
《攝大乘論》是無著菩薩所著的論典。無著(Asanga,約4或5世紀),音譯名“阿僧伽”,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論體系的主要完成者之一。據真谛譯《婆薮豆法師傳》載,無著生于北印度犍陀羅國的布路沙城,屬婆羅門種姓,初于小乘說一切有部出家,後來從學于賓頭盧羅漢修小乘空觀,雖然較有所得,但仍意不甚安。其後,相傳他上升兜率天從彌勒菩薩學習大乘空義,始得以安心悟入“唯識無境”的空觀,並從彌勒學習大乘經論多種。從此以後乃在印度盛弘大乘法相唯識法門,成爲龍樹以後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最重要的論師之一。
瑜伽系的法相唯識學,可以說是以無著爲中心,彌勒是他的老師,世親是他的弟弟,又是他的弟子。無論彌勒是從兜率天應無著之請到人間宣揚唯識教理,或是人間實有彌勒這位大德,他的學說由無著宏揚出去,這是在教界或是學界都沒有爭論的,世親是傳承弘布無著學說的人物,所以,無著的思想,在法相唯識學中是最根本的84。其所著的《攝大乘論》,被認爲是無著的代表作品,它代表著無著的唯識思想,是瑜伽唯識學組織時期的成熟作品。歐陽竟無在《瑜伽師地論敘》說:
複次十支之中,《攝論》最勝。《百法》、《五蘊》略不及詳;《雜集》法相博不及要故;《分別瑜伽》但釋止觀,六度叁學此獨詳故;《辨中邊論》明中道義,對惡趣空。此明十地,正诠所修故;二種《唯識》立破推廣,提綱契領此最宜故;《莊嚴》诠大意在莊嚴,此論诠大意獨在入故,《顯揚》诠教意重聞思,此诠入地意重修慧故。85
由上所說,可知《攝論》地位之勝。正因爲如此,《攝論》在問世後,就成爲唯識學的主要著作,受到了唯識學者們的重視,當時就有世親、無性等爲之作釋,遂使唯識學漸趨完整,形成了理論體系,爲大成時期的唯識思想打下基礎。此論對唯識思想作了系統的闡釋,建立了唯識理論的核心。在無著以前,唯識思想不過是片斷的散見而已,尚未具有理論體系,同時在佛教界也沒有取得相應的地位,小乘曾誣之爲非佛說,不承認六識外還有阿賴耶識。這些問題雖然在彌勒和無著的其他著作裏已經有所辯說,如《大乘莊嚴經論》中以八種理由證明大乘是佛所說,《瑜伽師地論
攝抉擇分》以八相論證阿賴耶識存在,本論對于這些問題,有著更爲圓滿的說明,本論在論首之《總標綱要分》就證明了大乘是佛說的問題,在《所知依分》則詳細論證了阿賴耶識的存在。
概觀唯識論典對阿賴耶識存在的論證史,此論可以說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瑜伽師地論》對賴耶存在的證明僅是一個雛形,《攝大乘論》在此基礎上,刪去意思不明及重複的部分,結合經教和現實的需要,加以補充和整理,顯示阿賴耶識是佛所說,並且比小乘更爲殊勝,必須有此阿賴耶識存在。後來《成唯識論》的五教十理的論證又在《攝大乘論》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所以《攝大乘論》對賴耶存在的論證起著承前啓後的作用。下面我們將從經教論證和理論論證兩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一)經教論證賴耶存在
阿賴耶識是唯識學上一個極爲重要的概念,印度瑜伽行派的形成正是建立在此阿賴耶識的基礎上。但我們知道,阿賴耶識的出現,在當時的佛教界並沒有得到一致的贊同,所以唯識學者一定要以聖教爲基礎,在經典中找出阿賴耶識思想,如此才能以聖言量服人。無著菩薩經過潛心研究,在大乘經典中找出了論述阿賴耶識存在的地方,在這些經典中有的名字就叫阿賴耶識,有的名字雖不叫阿賴耶識,但其性質和功能完全符合唯識學上的阿賴耶識,無著菩薩于是把這些經典中論述阿賴耶識這一存在的地方整理出來,作爲阿賴耶識存在的有力教證。作爲佛子,必信佛語,阿賴耶識既然出自佛經,乃聖言量,非唯識學者的臆造,佛子應該承認阿賴耶識的存在。
同時,無著論師亦從聲聞乘的經教裏找到了阿賴耶識的異門安立。聲聞學者雖不承認阿賴耶識,但仔細考察他們之中的一些教義,發現用他們承認的六轉識是難以解釋的。實質上,細究這些教義的性質和功能,可以肯定地說,他們所說的其實就是唯識學的第八阿賴耶識,只是聲聞乘經典中以不同名字出現而已。
《攝論》中所引大乘經典出自《大乘阿毗達磨經》和《解深密經》,前者引二頌證明賴耶必然存在,後者引一頌作證,同時引世尊在大小乘中說到的“心意識叁”的教法,以此說明心是別于六識之外的存在,這種存在就是指阿賴耶識。最後,引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功德經》中的四阿賴耶、大衆部的根本識、化地部的窮生死蘊來論證阿賴耶識的存在。
1、《大乘阿毗達磨經》
《大乘阿毗達磨經》與《攝大乘論》的因緣甚深,且不說此《攝大乘論》是否是解釋《大乘阿毗達磨經》中《攝大乘品》,也不說此經中存在有阿賴耶識思想,單就《攝論》在教證證明賴耶存在時,用此經中兩頌作爲證明,就足見此經與本論的關系。
本論首引《大乘阿毗達磨經》的“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證得”86 的一頌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在唯識學者看來,此頌說無始以來作爲諸法流轉和還滅所依的心識,只有唯識學的第八阿賴耶識才能承擔,因爲一切法生起的所依只有阿賴耶識,再無余法可作爲萬法生起的所依。
關于此頌的解釋,主要有兩種,即世親釋和無性釋。《攝大乘論世親釋》和《攝大乘論無性釋》的解釋不太相同,主要表現在對“界”和“依”的解釋上。
《攝大乘論世親釋》言:
此中能證阿賴耶識其體定是阿賴耶識。阿笈摩者,謂薄伽梵即初所說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說如是頌。界者謂因,是一切法等所依止。現見世間于金礦等說界名故,由此是因故,一切法等所依止。因體即是所依止義。由此有者,由一切法等所依有。87
這裏的“界”指所依止的因體,就是種子。這是衆生無始以來熏習所成就的,由于有熏習的種子,于是一切法才依之而生起,生起了有爲有漏法,就有了五趣的差別。如果把這雜染法滅去之後,就可以證得清淨的涅。從本頌的解釋可以看出,世親釋對于“界”和“依”的解釋是重在種即是識這一方面而言。《攝大乘論無性釋》言:
此引阿笈摩,證阿賴耶識名所知依。無始時者,初際無故。界者因也,即種子也。是誰因種?謂一切法,此唯雜染,非是清淨故,後當言多聞熏習所依,非阿賴耶識所攝,如阿賴耶識成種子,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所起等,彼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非因性故;能任持義,是所依義;非因性義,依、能依,性各異故。若不爾者,界聲已了,無假依言。88
無性所謂“界”,乃是指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謂“依”者,乃是能任持種子之阿賴耶識。它把界和依作二解,這一點和世親釋所認爲“界”和“依”是一個東西的見解不同。因爲無性釋是把攝藏種子的功能性叫阿賴耶識,是重在種識異這一方面而言。對于這二種不同的說法,我們應該取哪一種呢?羅時憲先生認爲應該以世親釋爲准,他說:
世親既以因體(界)即是所依,是許此因體(界)即是阿賴耶識。依此,意謂此無始以來相續不斷之因體,是一切法等之所依止也。……無性之所謂“界”,(因體)者,乃阿賴耶識中種子,非即賴耶;所謂“依”者,乃自能任持種子之阿賴耶識。依此,意謂阿賴耶識爲無始時來,一切種子(因)之任持者(所依)也。二釋雖有不同,世親親承無著,造此釋論,最得無著真意;無性所言,自是別解。89
印順導師也認爲,世親的釋論比較接近《攝大乘論》論本的原意,如其在《攝大乘論講記》中言:
本論(指《攝大乘論》)的釋論,在印度有世親、無性的兩種——還有其他不知名的也說不定。在這兩種釋論的作者中,世親是無著的兄弟,又是他的弟子,論理,世親的解釋要比較確當,比較能闡明無著的本意。故研究本論,應以世親釋爲主,無性釋作參考。90
而近代唯識大家王恩洋對于此頌“界”和“依”的解釋,卻是繼承無性的觀點,但比無性釋更進了一步,在其《攝大乘論疏》中曰:“初無始來界者,界是因義,即種子識。……一切法等依者,心心所等染淨諸法,平等所依。由彼持種,起現行故。”91他在這裏也說“界”是種子識,而依主要是“由彼持種,起現行故”之現行識,這種思想和後來的《成唯識論》對此頌的解釋是一致的。
在這些解釋中,王恩洋對《攝大乘論》的疏解,大多是從《成唯識論》的思想出發,而《成唯識論》是無著、世親後十大論師且以護法爲主的糅譯本,與無著所著的《攝大乘論》在某些問題的看法上已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這裏不取他的解釋。但對于世親釋和無性釋這二釋究竟誰更符合原論之意這個問題,我比較贊同印順導師和羅時憲的說法,因爲世親是無著的弟弟,又親承其學,所以應該以世親釋爲主。
故而依于世親論師的解釋,此頌應如此理解:各各雜染種子的積集是一種存在,這種存在應該是一切法生起的因緣,很顯然,這種存在是六轉識所不能擔當的,但唯識學上的第…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