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八識卻具有生起諸法的作用,故此存在應是第八阿賴耶識。由此可見,由有這種存在可以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同時,本論更引《大乘阿毗達磨經》中的一頌,此頌直接提到了阿賴耶識的名字以及得名的所以然,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92關于此頌的解釋,由于《攝大乘論世親釋》和《攝大乘論無性釋》種識同異的觀點不一致,故二釋論對于此頌中阿賴耶識名義的解釋也不同。《攝大乘論世親釋》對此的解釋是:“已引阿笈摩證阿賴耶識是所知依體,複引阿笈摩證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于此頌中,由第二名釋第一名。勝者即是諸菩薩衆。”93同時,在解釋此識何故名阿賴耶識時說:“于中轉故,名爲攝藏。”94《攝大乘論無性釋》對此的解釋是:

  複引聖言所說,證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能攝藏諸法者,謂是所熏,是習氣義,非如大等顯了法性藏最勝中,阿賴耶識攝藏諸法亦複如是。爲簡彼義,是故複言一切種子識。與一切種子俱生俱滅故,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互爲緣故,輾轉攝藏,是故說名阿賴耶識。非如最勝即顯了性,顯自簡劣故。複說言勝才我開示,即大菩薩堪能,故名爲勝者。爲彼開示,非余劣者。95

  世親在這裏認爲可從第二句一切種子識講起:一切種子識就是阿賴耶識,它在相續的識流中,具有能生的功能,像種子一樣,所以稱爲種子識。這是重在種識一的方面而言,認爲阿賴耶識即種子,是虛妄分別種子,他解釋阿賴耶識的攝藏義時說:“于中轉故,名爲攝藏。”

  這裏的攝藏是共轉的意思,即是說本識與雜染諸法是共生共滅的,在此共轉中,一切雜染法由種子識而生起,也由之而存在,所以叫攝藏。簡單一點說,即阿賴耶識與諸雜染品法共生共滅,雜染品法相對于阿賴耶來說是賴耶的果性,而賴耶是雜染法的因性,正是具有這種共轉的功能,所以名爲阿賴耶識。

  無性釋卻不如此認爲,他說“能攝藏諸法者,謂是所熏”,認爲能攝藏種子的功能性叫阿賴耶識,這是側重在種識的不一來講,他說種子不是本識,能持這一切種子的才是本識。他解釋阿賴耶識的攝藏義,認爲“與一切種子俱生俱滅,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互爲緣故,輾轉攝藏,是故說名阿賴耶識”。他認爲阿賴耶識與雜染諸法是互爲因果的。此二釋論,依印順導師說世親更爲接近無著本義,他在《攝大乘論講記》中曰:

  事實上,無著世親的本義,是側重種即識的。這如水中泛起的波浪一樣:水是靜的,一味的,波是動的,差別的,所以不能說它是一;離水就沒有波,波的本質就是水,即水即波,即波即水,故不能說它是異。所以,水與波,是非一非異的。若將波與水嚴格的劃開,說它是不一的,那未免太機械化了。種子與本識的關系,亦複如是。這種子識,有很大的功用,能夠攝藏諸法。攝藏,異譯作“依住”,就是依止與住處。一切法依這藏識生起,依這藏識存在,所以名爲攝藏。一切種子識,能作諸法的攝藏,給一切法作所依處,所以叫它阿賴耶識。96

  如果依印順導師的說法,世親的解釋更符合無著本意的話,則應該以種即是識解說此頌,本識與雜染諸法之間只有一重能所,本識是因性,雜染法是果性。唯識學中阿賴耶識的主要功能,是作爲流轉與還滅的立足處,因爲有了阿賴耶識才可說明萬法的現行,以及現行後留下余勢力,一切種子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的所依。萬有諸法依阿賴耶識而生起,同時,萬法所余勢力因阿賴耶識得以保存,如此稱爲阿賴耶識。

  2、《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是唯識學上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關于此經中的阿賴耶識思想,我在第一部分已有介紹,此不複述。攝論引用此經“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一頌來作爲阿賴耶識存在的教證。此頌出現在《解深密經

  心意相品》的末尾,《心意識相品》在介紹完心意識思想後,用此頌作爲總結句,義在重頌前義。

  關于此頌的解釋,本論的兩部重要釋論大致一樣,因《攝大乘論無性釋》的解釋比較明白易懂,所以今引此釋論來解釋此頌。釋論曰:

  言甚深者,指世聰睿者所有覺慧難窮底故,言甚細者,諸聲聞等難了知故。是故不爲諸聲聞等開示此識。彼不爲求微細一切智智故。一切種子如瀑流者,刹那刹那輾轉相續不斷,如水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者,懷我見者不爲開示。恐彼分別計執爲我。何容彼類分別計執,窮生死際行相一類無改易故。97

  這意思是說阿陀那識非常深細,它的行相一類相續,如水流,前水不是後水,但水流不斷。由于凡夫二乘不求一切智智,其智慧比較淺薄,見此阿陀那識相續不斷之行相,很容易就執爲我,如此則墮于惡趣,障于聖道,故佛世尊不爲他們開演阿陀那識的甚深教法。

  我們不禁要問,此識既名阿賴耶識,又爲什麼名之爲阿陀那識呢?依于《攝大乘論》,緣由有二:一者,由此識能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二者,由此識爲一切自體所依取故。如論言:陶靜何緣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又于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98

  此識能執受一切有色諸根的意思是:阿陀那識能執持五色根不令壞爛而産生苦樂等感受。我們一個活蹦亂跳喜怒哀樂無常的人爲什麼跟死屍完全兩樣呢?這是阿陀那識執受的作用。活著的人,因爲阿陀那識的執受,眼等五色根才會不失不壞,直至壽終正寢。沒有阿陀那識的執受,一個活著的人立即死去,眼等五色根會逐步壞爛。執取自體所依的意思是:一個生命體最初形成,是離不開識和父精母血這叁大因素的,這識便是執持識,即指阿陀那識。當父母結合時,也是衆生投生的關鍵時刻,這阿陀那識在一刹那間便執取父精母血爲自體,在母胎裏慢慢生長,由名色至六入,乃至出生爲嬰兒。由此二種功能作用阿賴耶識又名阿陀那識,故《解深密經》中此頌能證明阿賴耶識存在。

  3、心意識叁證阿賴耶識有體

  關于心意識的教法,大小乘皆共有之,但對此的解釋,大小乘卻是不同的。小乘的看法:《俱舍論》卷四說:

  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複有釋言:淨不淨界種種差別故名爲心,即此爲他作所依止故名爲意,作能依止故名爲識。故心意識叁名所诠,義雖有異,而體是一。99

  意思是說心、意、識叁者爲六識之異名,其體實爲同一。心有種種差別之義,故稱爲心;心有起識所依止之義故名爲意;心有依托于意而起之義,故名爲識。

  大乘唯識家的說法:大乘唯識家對心意識的解釋有通有別,通則心、意、識可以互相解釋。別則其體各別,“心”爲第八阿賴耶識,“意”指第七末那識,“識”指前六識。蓋因阿賴耶識之集起義勝,故名爲心;末那識之思量義勝,故稱爲意;前六識之了別義勝,故稱爲識。爲什麼大乘唯識家要說心意識是不同的呢?佛在經上說“心意識叁”的教法,唯識學者認爲心意識各各有其自體。首先此中的意及識二體性是有別的,因爲此中意乃指無間滅意和染汙意。無間滅意,乃大小乘所共許的。而對于染汙意,小乘不許其有,故本論以若無染汙意便有六種過失來使染汙意成立。這六種過失即:如果沒有染汙意,則有不共無明不得有、五同法不得有、訓釋詞不得有、無想定和滅盡定差別無有、無想天一期生中應無染汙、無我執恒行的六大過失。若立染汙意,則無其過。所以必須立染汙意。此染汙意離六識外別有其體,而識即前六識。意和識既各有體,如是此心,亦應別有其體。

  此應別有體之心是指什麼呢?本論說是阿賴耶識,如論言:“心體第叁,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100此心是指阿賴耶識,因爲心的意義是積集,即由色、心、心所、善、染、無記種種現法熏習種子之所積集,如論言:“何因緣故亦說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101而阿賴耶識的功能也是能積集雜染諸法,故心即是阿賴耶識。因此,由此心的存在能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

  4、聲聞教中的阿賴耶識

  論主在引用大乘經典證明阿賴耶識的存在後,又在聲聞經教中找出了阿賴耶識的異名安立。這種以聲聞經教中存在著阿賴耶識的異門安立,來反駁聲聞不承認阿賴耶識是最爲有力的。因爲你們既不承認阿賴耶識存在,爲什麼在你們的經典中有出現阿賴耶識的異門安立呢?本論所找出聲聞乘異名安立阿賴耶識的有: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功德經》中的四阿賴耶、大衆部的根本識、化地部的窮生死蘊。如論曰:

  複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如彼《增一阿笈摩》說:世間衆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爲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于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功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于大衆部阿笈摩中,亦以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有處有時見色心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102

  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功德增一阿笈摩》中有曰:“世間衆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由于衆生愛、樂、欣、喜阿賴耶,故不得解脫。在大乘唯識學者看來,這愛、樂、欣、喜四阿賴耶就是指阿賴耶識,但是小乘學者並不以爲然,他們執五取蘊、貪俱樂受、或薩迦耶見名阿賴耶。無著論師認爲此等諸師,愚阿賴耶,故作此執,故而一一加以破斥。如本論曰:

  若五取蘊名阿賴耶,生惡趣中一向苦處,最可厭逆,衆生一向不起愛樂,于中執藏不應道理,以彼常求速舍離故。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第四靜慮以上無有,具彼有情常有厭逆,于中執藏亦不應理。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于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恒常…

《略述唯識學對賴耶存在的論證(上恒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