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八识却具有生起诸法的作用,故此存在应是第八阿赖耶识。由此可见,由有这种存在可以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同时,本论更引《大乘阿毗达磨经》中的一颂,此颂直接提到了阿赖耶识的名字以及得名的所以然,颂曰:“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92关于此颂的解释,由于《摄大乘论世亲释》和《摄大乘论无性释》种识同异的观点不一致,故二释论对于此颂中阿赖耶识名义的解释也不同。《摄大乘论世亲释》对此的解释是:“已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是所知依体,复引阿笈摩证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于此颂中,由第二名释第一名。胜者即是诸菩萨众。”93同时,在解释此识何故名阿赖耶识时说:“于中转故,名为摄藏。”94《摄大乘论无性释》对此的解释是:
复引圣言所说,证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能摄藏诸法者,谓是所熏,是习气义,非如大等显了法性藏最胜中,阿赖耶识摄藏诸法亦复如是。为简彼义,是故复言一切种子识。与一切种子俱生俱灭故,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互为缘故,辗转摄藏,是故说名阿赖耶识。非如最胜即显了性,显自简劣故。复说言胜才我开示,即大菩萨堪能,故名为胜者。为彼开示,非余劣者。95
世亲在这里认为可从第二句一切种子识讲起:一切种子识就是阿赖耶识,它在相续的识流中,具有能生的功能,像种子一样,所以称为种子识。这是重在种识一的方面而言,认为阿赖耶识即种子,是虚妄分别种子,他解释阿赖耶识的摄藏义时说:“于中转故,名为摄藏。”
这里的摄藏是共转的意思,即是说本识与杂染诸法是共生共灭的,在此共转中,一切杂染法由种子识而生起,也由之而存在,所以叫摄藏。简单一点说,即阿赖耶识与诸杂染品法共生共灭,杂染品法相对于阿赖耶来说是赖耶的果性,而赖耶是杂染法的因性,正是具有这种共转的功能,所以名为阿赖耶识。
无性释却不如此认为,他说“能摄藏诸法者,谓是所熏”,认为能摄藏种子的功能性叫阿赖耶识,这是侧重在种识的不一来讲,他说种子不是本识,能持这一切种子的才是本识。他解释阿赖耶识的摄藏义,认为“与一切种子俱生俱灭,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互为缘故,辗转摄藏,是故说名阿赖耶识”。他认为阿赖耶识与杂染诸法是互为因果的。此二释论,依印顺导师说世亲更为接近无著本义,他在《摄大乘论讲记》中曰:
事实上,无著世亲的本义,是侧重种即识的。这如水中泛起的波浪一样:水是静的,一味的,波是动的,差别的,所以不能说它是一;离水就没有波,波的本质就是水,即水即波,即波即水,故不能说它是异。所以,水与波,是非一非异的。若将波与水严格的划开,说它是不一的,那未免太机械化了。种子与本识的关系,亦复如是。这种子识,有很大的功用,能够摄藏诸法。摄藏,异译作“依住”,就是依止与住处。一切法依这藏识生起,依这藏识存在,所以名为摄藏。一切种子识,能作诸法的摄藏,给一切法作所依处,所以叫它阿赖耶识。96
如果依印顺导师的说法,世亲的解释更符合无著本意的话,则应该以种即是识解说此颂,本识与杂染诸法之间只有一重能所,本识是因性,杂染法是果性。唯识学中阿赖耶识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流转与还灭的立足处,因为有了阿赖耶识才可说明万法的现行,以及现行后留下余势力,一切种子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的所依。万有诸法依阿赖耶识而生起,同时,万法所余势力因阿赖耶识得以保存,如此称为阿赖耶识。
2、《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是唯识学上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关于此经中的阿赖耶识思想,我在第一部分已有介绍,此不复述。摄论引用此经“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一颂来作为阿赖耶识存在的教证。此颂出现在《解深密经
心意相品》的末尾,《心意识相品》在介绍完心意识思想后,用此颂作为总结句,义在重颂前义。
关于此颂的解释,本论的两部重要释论大致一样,因《摄大乘论无性释》的解释比较明白易懂,所以今引此释论来解释此颂。释论曰:
言甚深者,指世聪睿者所有觉慧难穷底故,言甚细者,诸声闻等难了知故。是故不为诸声闻等开示此识。彼不为求微细一切智智故。一切种子如瀑流者,刹那刹那辗转相续不断,如水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者,怀我见者不为开示。恐彼分别计执为我。何容彼类分别计执,穷生死际行相一类无改易故。97
这意思是说阿陀那识非常深细,它的行相一类相续,如水流,前水不是后水,但水流不断。由于凡夫二乘不求一切智智,其智慧比较浅薄,见此阿陀那识相续不断之行相,很容易就执为我,如此则堕于恶趣,障于圣道,故佛世尊不为他们开演阿陀那识的甚深教法。
我们不禁要问,此识既名阿赖耶识,又为什么名之为阿陀那识呢?依于《摄大乘论》,缘由有二:一者,由此识能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二者,由此识为一切自体所依取故。如论言:陶静何缘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98
此识能执受一切有色诸根的意思是:阿陀那识能执持五色根不令坏烂而产生苦乐等感受。我们一个活蹦乱跳喜怒哀乐无常的人为什么跟死尸完全两样呢?这是阿陀那识执受的作用。活着的人,因为阿陀那识的执受,眼等五色根才会不失不坏,直至寿终正寝。没有阿陀那识的执受,一个活着的人立即死去,眼等五色根会逐步坏烂。执取自体所依的意思是:一个生命体最初形成,是离不开识和父精母血这三大因素的,这识便是执持识,即指阿陀那识。当父母结合时,也是众生投生的关键时刻,这阿陀那识在一刹那间便执取父精母血为自体,在母胎里慢慢生长,由名色至六入,乃至出生为婴儿。由此二种功能作用阿赖耶识又名阿陀那识,故《解深密经》中此颂能证明阿赖耶识存在。
3、心意识三证阿赖耶识有体
关于心意识的教法,大小乘皆共有之,但对此的解释,大小乘却是不同的。小乘的看法:《俱舍论》卷四说:
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复有释言:净不净界种种差别故名为心,即此为他作所依止故名为意,作能依止故名为识。故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99
意思是说心、意、识三者为六识之异名,其体实为同一。心有种种差别之义,故称为心;心有起识所依止之义故名为意;心有依托于意而起之义,故名为识。
大乘唯识家的说法:大乘唯识家对心意识的解释有通有别,通则心、意、识可以互相解释。别则其体各别,“心”为第八阿赖耶识,“意”指第七末那识,“识”指前六识。盖因阿赖耶识之集起义胜,故名为心;末那识之思量义胜,故称为意;前六识之了别义胜,故称为识。为什么大乘唯识家要说心意识是不同的呢?佛在经上说“心意识三”的教法,唯识学者认为心意识各各有其自体。首先此中的意及识二体性是有别的,因为此中意乃指无间灭意和染污意。无间灭意,乃大小乘所共许的。而对于染污意,小乘不许其有,故本论以若无染污意便有六种过失来使染污意成立。这六种过失即:如果没有染污意,则有不共无明不得有、五同法不得有、训释词不得有、无想定和灭尽定差别无有、无想天一期生中应无染污、无我执恒行的六大过失。若立染污意,则无其过。所以必须立染污意。此染污意离六识外别有其体,而识即前六识。意和识既各有体,如是此心,亦应别有其体。
此应别有体之心是指什么呢?本论说是阿赖耶识,如论言:“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100此心是指阿赖耶识,因为心的意义是积集,即由色、心、心所、善、染、无记种种现法熏习种子之所积集,如论言:“何因缘故亦说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101而阿赖耶识的功能也是能积集杂染诸法,故心即是阿赖耶识。因此,由此心的存在能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
4、声闻教中的阿赖耶识
论主在引用大乘经典证明阿赖耶识的存在后,又在声闻经教中找出了阿赖耶识的异名安立。这种以声闻经教中存在着阿赖耶识的异门安立,来反驳声闻不承认阿赖耶识是最为有力的。因为你们既不承认阿赖耶识存在,为什么在你们的经典中有出现阿赖耶识的异门安立呢?本论所找出声闻乘异名安立阿赖耶识的有: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功德经》中的四阿赖耶、大众部的根本识、化地部的穷生死蕴。如论曰:
复次,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如彼《增一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如来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现世间。于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功德经》中,由此异门密意,已显阿赖耶识。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有处有时见色心断,非阿赖耶识中,彼种有断。102
声闻乘《如来出现四功德增一阿笈摩》中有曰:“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由于众生爱、乐、欣、喜阿赖耶,故不得解脱。在大乘唯识学者看来,这爱、乐、欣、喜四阿赖耶就是指阿赖耶识,但是小乘学者并不以为然,他们执五取蕴、贪俱乐受、或萨迦耶见名阿赖耶。无著论师认为此等诸师,愚阿赖耶,故作此执,故而一一加以破斥。如本论曰:
若五取蕴名阿赖耶,生恶趣中一向苦处,最可厌逆,众生一向不起爱乐,于中执藏不应道理,以彼常求速舍离故。若贪俱乐受名阿赖耶,第四静虑以上无有,具彼有情常有厌逆,于中执藏亦不应理。若萨迦耶见名阿赖耶,于此正法中信解无我者,恒常…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上恒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