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坚持是指八识的观点者,乃无著(Asanga, 310-390顷)、世亲(Vasubandhu, 310~390顷)与安慧(Sthiramati)等论师。他们认为,所有八个识都是能“遍计”的,如安慧《三十唯识论释》所说:
在“识自相”中及“识自相”之外,并无我法。诸我法皆为遍计所执,从胜义上说,皆不存在。若认为所知亦如识一样是实有的一边说法,就不应认可。
又说:
一切所知,皆为遍计所执自性,作为实有是不存在的。
上引中的“所知”(vijneyam),在《成唯识论》里译为“境”或“外境”。但是,在安慧的原文里也指所认识的对象,不一定确指外境。安慧的看法是,“所知”是世俗有(samvrtita)的一切,也都是遍计所执的,实际含义是八识都是能遍计。此段引文在《成唯识论》里并无相对应的文字,所以应视为安慧个人的见解。
然而,护法(Dharmapala)等唯识论师则认为只有第六、七是能遍计。因此,这种分别作用唯于第六、七识中存在。但无论如何,“遍计所执”与“依他起”两重存在的分野,则是唯识学论师们一致公认的观点。由于存在的两重性,因此,从经验现实上说,众生所能了解的仅仅是“遍计所执”的存在,这是因为受到自身心识的分别作用的限制,对于“依他起”(缘起)的法则无法理解,所以,唯识学要求通过修行实践转化出根本智——无分别智(nir-vikalpa-jnana)来观照客体。此根本智不具有分别作用,但能使“遍计所执性”自动消除,从而直接观照“依他起自性”,它所面对的是活动在现象世界背后的真实状况,唯识学上称为圆成实性(parinispanna-svabhava)。这也是第三种存在,是“依他起性”的真实之体(真如),即真实的存在,或者说是“圆成实”的存在。
对此三种存在的划分,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曾以蛇、绳、麻三物作譬喻,说的是愚痴之人在月夜里行走,看见地上的一条绳子,误认为是蛇,惊恐异常,比喻执著有实我、实法的“遍计所执”;后经觉悟者的指点,始知为形状类似于蛇的绳子,譬喻观“依他起性”而明白我、法之虚妄执著,并不实在;如果进一步观察了解,最终得知绳子是由麻做成的,这说明已见到“圆成实性”之后而悟到“依他起”也是假有的。这个譬喻既说明了唯识学对不同存在的三种解释,又表达了唯识学对觉悟成佛各个阶段的形象描述。
上述三种存在的分解可知,它既是各自不同的存在形式,又具有不即不离的密切关系,如《成唯识论》所说:
外境随情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
这里的“外境”,实际是指上文提到的“似外境”,是由“遍计所执”形成的,随人们的情识而发生变化,因此,从唯识的观点来看,是“非有”,如同“识”(前六识)是由“根”(六根)与“外境”相对而产生的一样;同时,“识”的产生又离不开因缘的作用,所以,从世俗的立场看,它又是“有”(世俗有),如“依他起”的“外境”一般,是不真实的“假有”。
更重要的是,如上所述,唯识学还将三性理解为修行成佛的三个不同阶段,即通过如实通晓“依他起自性”而消除“遍计所执”的迷误,从而达到“圆成实”的境界,亦即“转识成智”,契入三无性的境地。三自性所显示的三种存在,从根本上说,惟有“依他起”的存在是现实生活中可接触到的实际的事物,当主体将它作为认识对象时,才会产生“遍计所执”与“圆成实”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四
相对于上述的判断而言,目前学界对于“唯识无境”问题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不尽符合唯识学原有的宗旨。比如,有人认为“唯识论者主张一切外境都是识的幻现而没有实在性,这是荒谬的,为常识所不能接受的”。这是从唯物论的中心立场出发,批判所谓唯心论的“唯识无境”思想。如果从唯识学所表现的意思来理解,仅仅只批判了其中“遍计所执”一层意思,因此,看起来是“幻现而没有实在性”的,却未曾注意到“依他起性”(缘起)的存在,也就是佛教所说“世俗有”的这一方面,虽然“依他起”的存在在唯识学看来仍然是不实在之物,但在唯物论者的眼里,却应该是客观的事物才对,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呢?
还有一种观点是说,“唯识无境”“意谓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内心所变现,心外无独立的客观存在。”这种说法初看很有概括性,点到了唯识学的根本思想——唯识所变。其实,若细加考量即可发现,这还是流于表面的笼统的理解,没有触及到唯识学三种不同存在划分的核心理论,因而是只知其然,却不能说明其所以然,也就是说虽在总体上提出了负面的意见,却未能从“遍计所执”、“依他起”和“圆成实”三性方面分别予以剖析与批判,所以,难以从根本上动摇“唯识无境”的理论基础。
也有人以为,唯识学中的“遍计所执性”,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否定,否认它是我们感觉的客观源泉,等等。此与第一种观点相类,即看到了“遍计所执”的虚幻性,但又对其作了错误的理解。事实上,“唯识无境”的原义是指“遍计所执性”不是对“依他起”存在的否定,而是由于受主观成见的影响不能正确地反映这种存在,所以,唯识学说它是靠不住的,惟有在“圆成实”的基础上,除去“遍计所执”的迷误,直接观照“依他起”的存在,从而认识到“依他起”也是“假有”的,才能切入“如如”的绝对真实的理想境界。
唯识学与唯物论的根本对立在于,唯识学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对应,而产生的六识都是“遍计所执”的,不能正确地反映外境而是对外境的不同程度的扭曲,但唯物论的观点却恰恰相反:人们的感觉器官对外境的认识是能够正确无误地展示客观外境的,所谓歪曲的反映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上述三种观点主要是因为没有能全面正确把握唯识学有关三性问题的要旨,也未能分清“唯识无境”与其它唯心论的区别所在,从而导致片面和失误的出现。
《论“唯识无境”之真义(夏金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