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皆不许之言。过在后人。非关达摩也。故昔四明志盘法师尝为之说曰。佛所得宿命。记未来成道。虽累亿劫。必能前知。岂令记祖止二十四。窃原佛意。当用二义。一者以师子遭命难。为传持之一厄。二者此后诸祖虽有其继。恐非四依大圣之比。以故金口齐此而言。非谓无继祖也。世或谓师子遭难不传法者。痴人之言耳。吾宗谓祖承止师子。而禅林加四人。于是竞相是非。连代不息。试以大意决之。则无所为碍。谓师子虽遭命难。非无弟子可以传法。特不在金口预记之数耳。然则加以四人。至于达摩。而始为东土之来。谓之二十八人。斯亦何害。但言四人相承传之达摩。则可矣。今乃妄引禅经之证。适足以自取其不实也。嵩明教作定祖图。谓禅经具载二十八祖。今检经但列九人。而名多不同。普照昉师作止讹以斥之。宜矣。
丁二明天台祖传 二 戊一正明祖传 四 己一大法东传
洎汉明夜梦佛法流东。
【注】统记云。束汉明帝永平七年。帝梦金人丈六。项佩日光。飞行殿庭。旦问群臣。莫能对。太史傅毅进曰。臣闻周昭之时。西方有圣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十八人。使西域。访求佛道。十年。蔡愔等于中天竺大月氏国。遇迦叶摩腾竺法兰。得佛倚像梵本经六十万言。载以白马。达雒阳。腾兰以沙门服谒见。馆于鸿胪寺。十一年。勑雒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摩腾始译四十二章经。藏梵本于兰台石室。图佛像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此为东土有三宝之始。自西汉至东汉迨乎魏晋六朝。西天求法者。代不乏人。东土译经者。世有其德。晋安帝时。鸠摩罗什在姚秦译妙法莲华经,遗教经,维摩经,大智度论。此之数译。皆为天台悟入之本。
己二北齐横宗 三 庚一明宗由
至北齐之间。有慧文师。因探释论。悟一心三智。横宗龙树。
【注】师夙禀圆乘。天真独悟。因阅大智度论。引大, 品云。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论自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及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答曰。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密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复次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如一心中有三相。生因缘住。住因缘灭。又如心心数法不相应诸行及身业口业。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亦如是。师依此文以修心观。论中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岂前后而获。故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双亡双照。即入初住无生忍位。师又因读中论。至四谛品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大悟。顿了诸法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师既一依释论。是知远承龙树也。(统记)
庚二明遡源
推而上之。即二十四祖中第十三师。
庚三结闻知
文师则闻而知之。以此授之南岳。
己三列祖正传 二 庚一正明 五 辛一南岳祖承
南岳克证法华三昧。获六根清净。传之于天台。
【注】师因读妙胜定经。见赞美禅定。乃遍亲禅德。学摩诃衍。常居林野。经行修禅。后谒文师。咨受口诀。授以观心之法。昼则驱驰僧事。夜则坐禅达旦。始三七日。初发少静。观见一生善恶业相。转复勇猛。禅障忽起。四肢缓弱。身不随心。即自观察我今病者皆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遂动八触。发根本禅。因见三生行道之迹。夏竟受岁。将欲上堂。乃感叹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满。证道者多。吾多虚受法岁。内愧深矣。将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华三昧。自是之后。所未闻经。不疑自解。(统记)
辛二天台祖承
天台灵岳。亲承大苏。妙悟持因静发。证不由他。故用法华妙旨。结成三千绝待妙观。传之于章安。
【注】师于陈文帝天嘉元年。时思禅师止光州大苏山。即往顶拜。思师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昏晓苦到。如教研心。切柏代香。柏尽继之以果。卷帘进月。月没燎之以松。经二七日。诵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静发。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游太虚。将证白师。南岳更为开演。凡自心所悟。及从师咨受。四夜加进。功逾百年。南岳叹曰。非汝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汝之辩才。不可穷矣。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统记)
辛三章安祖承
章安结集法藏。传之于二威。
【注】师七岁入摄静寺。依慧极。日记万言。年二十受具戒。天纵慧解。一闻不忘。陈至德初谒智者于修禅寺。禀受观法。研绎既久。顿蒙印可。因为侍者。随所住处。所说法门。悉能领解。祯明元年。随智者止金陵光宅。听讲法华。隋开皇十三年夏。受法华玄义于江陵玉泉。十四年夏。受圆顿止观于玉泉。至于余处讲说。听受之次。悉与结集。大小部帙。百有余卷。传诸未闻。皆师之功也。故赞者曰。昔在智者为佛所使。以灵山亲闻法华之旨。惠我震旦。乃开八教。明三观。纵辩宣说以被当机可也。至于末代传弘之寄。则章安侍右。以一遍记之才。笔为论疏。垂之将来。殆与庆喜结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绝闻于今日矣。(统记)
辛四三师祖承
威传左溪。左溪传之于荆溪。
【注】法华尊者。投章安为师。受具之后。咨受心要。定慧俱发。即证法华三昧。唐上元元年。至轩辕炼丹山。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于是名其地曰法华。既而学者子来习禅者三百人。听讲者七百众。常分为九处安居。师与天宫同时行化。若横论祇成八世。竖分则有九代也。(统记)。天宫尊者。总角之岁。祝发受具。闻法华大弘天台之道。即往受业。昼夜惟勤三观法门。顿获开悟。时人见其深入威师之室。遂与小威师称之。归止东阳。深居山谷。自法华入灭之后。登门求道者。不知其数。传法之的。惟左溪耳。左溪尊者。九岁肄业清泰寺。受经日过七纸。落发得戒。闻天宫盛弘止观。即往求学。未几。一家宗趣。解悟无遗。常以十八种物。行头陀行。依凭岩穴。建立招提。面列翠峰。左萦碧涧。因自号曰左溪。诲人无倦。讲不待众。一郁多罗四十余年。一尼师坛终身不易。食无重味。居必偏厦。非因讨寻经论。不虚然一灯。非因瞻礼圣容。不虚行一步。未尝因利说一句法。未尝因法受一毫财。遂得远域龙象、邻境耆耋、争趋以前。填门拥室。若冬阳夏阴弗召而自至也。(统记)
辛五荆溪祖承
荆溪广作传记。辅翼大义。昭如日星。
【注】师年十七。访道浙右。遇金华方岩。授以止观之法。开元十八年。始从学左溪。溪与之语。知为道器。尝谓师曰。汝曾何梦。答曰。畴昔之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中。溪曰。嘻。岂当以止观之法度群生于生死之渊乎。遂以处士服受教观之道。天宝七载。始解缝掖。着僧伽黎。寻诣会稽一律师。博究律部。久之。演止观于吴门。开元左溪既没。师挈密藏。独运东南。谓门弟子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人尝静以观其复。动以应其物。二俱不住。乃蹈乎中庸。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于是大启妙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默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着为记文。凡数十万言。使一家圆顿之教悉归于正。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后。百余年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谓双弘定慧。圆照一乘。初无单轮只翼之弊。而自唐以来。传衣钵者。起于庾岭。谈法界阐名相者。盛于长安。是三者。皆以道行卓荦、名播九重、为帝王师范。故得侈大其学、自名一家。然而宗经弘论。判释无归。讲华严者。唯尊我佛。读唯识者。不许他经。师追援其说辨而论之。曰金錍。曰义例。皆孟子尊孔道辟杨墨之辞。识者谓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沈矣。
庚二结见知
复推而下之。皆见而知之者。
己四二祖正宗 二 庚一螺溪祖承 二 辛一宗由
一家教观。光被四海。始则安史作难。中因会昌废除。后因五代兵火。教藏灭绝。几至不传。
辛二访闻
螺溪访夫旧闻。网罗天下。钱王遣使高丽日本。教观复还。再行江淛。
【注】师云白二亲。求出家。乃入开元。依师诵法华。期月而彻。年十九。祝发具戒。诣会稽学律。深达持犯。乃造天台。学止观于竦法师。其所领解。犹河南一遍照也。尝寓四明育王寺。梦登国清。上方有宝幢座。题曰文殊台。栏楯外隔。欲入不可。俄见观音从堂而出。手却行马(即叉栏)。低回相接。忽觉自身与观音体合为一。自是之后。乐说无尽。初天台教迹。远自安史挺乱。近因会昌焚毁。残编断简。传者无凭。师每痛念。力网罗之。先于金华古藏仅得净名一疏。吴越忠懿王。因览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即劣之语。以问韶国师。韶曰。此是教义。可问天台寂师。王即召师出…
《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