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傳法心印記注釋要▪P12

  ..續本文上一頁皆不許之言。過在後人。非關達摩也。故昔四明志盤法師嘗爲之說曰。佛所得宿命。記未來成道。雖累億劫。必能前知。豈令記祖止二十四。竊原佛意。當用二義。一者以師子遭命難。爲傳持之一厄。二者此後諸祖雖有其繼。恐非四依大聖之比。以故金口齊此而言。非謂無繼祖也。世或謂師子遭難不傳法者。癡人之言耳。吾宗謂祖承止師子。而禅林加四人。于是競相是非。連代不息。試以大意決之。則無所爲礙。謂師子雖遭命難。非無弟子可以傳法。特不在金口預記之數耳。然則加以四人。至于達摩。而始爲東土之來。謂之二十八人。斯亦何害。但言四人相承傳之達摩。則可矣。今乃妄引禅經之證。適足以自取其不實也。嵩明教作定祖圖。謂禅經具載二十八祖。今檢經但列九人。而名多不同。普照昉師作止訛以斥之。宜矣。

  

  丁二明天臺祖傳 二 戊一正明祖傳 四 己一大法東傳

  

  洎漢明夜夢佛法流東。

  

  【注】統記雲。束漢明帝永平七年。帝夢金人丈六。項佩日光。飛行殿庭。旦問群臣。莫能對。太史傅毅進曰。臣聞周昭之時。西方有聖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十八人。使西域。訪求佛道。十年。蔡愔等于中天竺大月氏國。遇迦葉摩騰竺法蘭。得佛倚像梵本經六十萬言。載以白馬。達雒陽。騰蘭以沙門服谒見。館于鴻胪寺。十一年。勑雒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摩騰始譯四十二章經。藏梵本于蘭臺石室。圖佛像于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此爲東土有叁寶之始。自西漢至東漢迨乎魏晉六朝。西天求法者。代不乏人。東土譯經者。世有其德。晉安帝時。鸠摩羅什在姚秦譯妙法蓮華經,遺教經,維摩經,大智度論。此之數譯。皆爲天臺悟入之本。

  

  己二北齊橫宗 叁 庚一明宗由

  

  至北齊之間。有慧文師。因探釋論。悟一心叁智。橫宗龍樹。

  

  【注】師夙禀圓乘。天真獨悟。因閱大智度論。引大, 品雲。欲以道智具足道種智。當學般若。欲以道種智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當學般若。論自問曰。一心中得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及習。今雲何言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答曰。實一切一時得。此中爲令人信般若波羅密故。次第差別說。欲令衆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說。複次雖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後次第。如一心中有叁相。生因緣住。住因緣滅。又如心心數法不相應諸行及身業口業。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亦如是。師依此文以修心觀。論中叁智實在一心中得。且果既一心而得。因豈前後而獲。故此觀成時。證一心叁智。雙亡雙照。即入初住無生忍位。師又因讀中論。至四谛品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恍然大悟。頓了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此因緣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爲中道。師既一依釋論。是知遠承龍樹也。(統記)

  

  庚二明遡源

  

  推而上之。即二十四祖中第十叁師。

  

  庚叁結聞知

  

  文師則聞而知之。以此授之南嶽。

  

  己叁列祖正傳 二 庚一正明 五 辛一南嶽祖承

  

  南嶽克證法華叁昧。獲六根清淨。傳之于天臺。

  

  【注】師因讀妙勝定經。見贊美禅定。乃遍親禅德。學摩诃衍。常居林野。經行修禅。後谒文師。咨受口訣。授以觀心之法。晝則驅馳僧事。夜則坐禅達旦。始叁七日。初發少靜。觀見一生善惡業相。轉複勇猛。禅障忽起。四肢緩弱。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病者皆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得。遂動八觸。發根本禅。因見叁生行道之迹。夏竟受歲。將欲上堂。乃感歎曰。昔佛在世。九旬究滿。證道者多。吾多虛受法歲。內愧深矣。將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華叁昧。自是之後。所未聞經。不疑自解。(統記)

  

  辛二天臺祖承

  

  天臺靈嶽。親承大蘇。妙悟持因靜發。證不由他。故用法華妙旨。結成叁千絕待妙觀。傳之于章安。

  

  【注】師于陳文帝天嘉元年。時思禅師止光州大蘇山。即往頂拜。思師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爲說四安樂行。昏曉苦到。如教研心。切柏代香。柏盡繼之以果。卷簾進月。月沒燎之以松。經二七日。誦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靜發。照了法華。若高晖之臨幽谷。達諸法相。如長風之遊太虛。將證白師。南嶽更爲開演。凡自心所悟。及從師咨受。四夜加進。功逾百年。南嶽歎曰。非汝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叁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衆。汝之辯才。不可窮矣。當于說法人中最爲第一。(統記)

  

  辛叁章安祖承

  

  章安結集法藏。傳之于二威。

  

  【注】師七歲入攝靜寺。依慧極。日記萬言。年二十受具戒。天縱慧解。一聞不忘。陳至德初谒智者于修禅寺。禀受觀法。研繹既久。頓蒙印可。因爲侍者。隨所住處。所說法門。悉能領解。祯明元年。隨智者止金陵光宅。聽講法華。隋開皇十叁年夏。受法華玄義于江陵玉泉。十四年夏。受圓頓止觀于玉泉。至于余處講說。聽受之次。悉與結集。大小部帙。百有余卷。傳諸未聞。皆師之功也。故贊者曰。昔在智者爲佛所使。以靈山親聞法華之旨。惠我震旦。乃開八教。明叁觀。縱辯宣說以被當機可也。至于末代傳弘之寄。則章安侍右。以一遍記之才。筆爲論疏。垂之將來。殆與慶喜結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絕聞于今日矣。(統記)

  

  辛四叁師祖承

  

  威傳左溪。左溪傳之于荊溪。

  

  【注】法華尊者。投章安爲師。受具之後。咨受心要。定慧俱發。即證法華叁昧。唐上元元年。至軒轅煉丹山。晝講夜禅。手寫藏典。于是名其地曰法華。既而學者子來習禅者叁百人。聽講者七百衆。常分爲九處安居。師與天宮同時行化。若橫論祇成八世。豎分則有九代也。(統記)。天宮尊者。總角之歲。祝發受具。聞法華大弘天臺之道。即往受業。晝夜惟勤叁觀法門。頓獲開悟。時人見其深入威師之室。遂與小威師稱之。歸止東陽。深居山谷。自法華入滅之後。登門求道者。不知其數。傳法之的。惟左溪耳。左溪尊者。九歲肄業清泰寺。受經日過七紙。落發得戒。聞天宮盛弘止觀。即往求學。未幾。一家宗趣。解悟無遺。常以十八種物。行頭陀行。依憑岩穴。建立招提。面列翠峰。左萦碧澗。因自號曰左溪。誨人無倦。講不待衆。一郁多羅四十余年。一尼師壇終身不易。食無重味。居必偏廈。非因討尋經論。不虛然一燈。非因瞻禮聖容。不虛行一步。未嘗因利說一句法。未嘗因法受一毫財。遂得遠域龍象、鄰境耆耋、爭趨以前。填門擁室。若冬陽夏陰弗召而自至也。(統記)

  

  辛五荊溪祖承

  

  荊溪廣作傳記。輔翼大義。昭如日星。

  

  【注】師年十七。訪道浙右。遇金華方岩。授以止觀之法。開元十八年。始從學左溪。溪與之語。知爲道器。嘗謂師曰。汝曾何夢。答曰。疇昔之夜。夢披僧服。掖二輪遊大河中。溪曰。嘻。豈當以止觀之法度群生于生死之淵乎。遂以處士服受教觀之道。天寶七載。始解縫掖。著僧伽黎。尋詣會稽一律師。博究律部。久之。演止觀于吳門。開元左溪既沒。師挈密藏。獨運東南。謂門弟子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古之人嘗靜以觀其複。動以應其物。二俱不住。乃蹈乎中庸。今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舍予誰歸。于是大啓妙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于無間。即文字以達觀。導語默以還源。乃祖述所傳。著爲記文。凡數十萬言。使一家圓頓之教悉歸于正。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後。百余年間。學佛之士。莫不自謂雙弘定慧。圓照一乘。初無單輪只翼之弊。而自唐以來。傳衣缽者。起于庾嶺。談法界闡名相者。盛于長安。是叁者。皆以道行卓荦、名播九重、爲帝王師範。故得侈大其學、自名一家。然而宗經弘論。判釋無歸。講華嚴者。唯尊我佛。讀唯識者。不許他經。師追援其說辨而論之。曰金錍。曰義例。皆孟子尊孔道辟楊墨之辭。識者謂荊溪不生、則圓義將永沈矣。

  

  庚二結見知

  

  複推而下之。皆見而知之者。

  

  己四二祖正宗 二 庚一螺溪祖承 二 辛一宗由

  

  一家教觀。光被四海。始則安史作難。中因會昌廢除。後因五代兵火。教藏滅絕。幾至不傳。

  

  辛二訪聞

  

  螺溪訪夫舊聞。網羅天下。錢王遣使高麗日本。教觀複還。再行江淛。

  

  【注】師雲白二親。求出家。乃入開元。依師誦法華。期月而徹。年十九。祝發具戒。詣會稽學律。深達持犯。乃造天臺。學止觀于竦法師。其所領解。猶河南一遍照也。嘗寓四明育王寺。夢登國清。上方有寶幢座。題曰文殊臺。欄楯外隔。欲入不可。俄見觀音從堂而出。手卻行馬(即叉欄)。低回相接。忽覺自身與觀音體合爲一。自是之後。樂說無盡。初天臺教迹。遠自安史挺亂。近因會昌焚毀。殘編斷簡。傳者無憑。師每痛念。力網羅之。先于金華古藏僅得淨名一疏。吳越忠懿王。因覽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處爲齊、若伏無明、叁藏即劣之語。以問韶國師。韶曰。此是教義。可問天臺寂師。王即召師出…

《天臺傳法心印記注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讀經隨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