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傳法心印記注釋要▪P13

  ..續本文上一頁金門。建講以問前義。師曰。此出智者妙玄。自唐末喪亂。教籍散毀。故此諸文多在海外。于是吳越王遣使十人。往日本國。求取教典。既回。王爲建寺螺溪。扁曰定慧。賜號淨光法師。一家教學。郁而複興。師之力也。

  

  庚二四明祖承 二 辛一明祖承

  

  傳至于四明。荊溪未記者記之。四叁昧難行者悉行之。中興此道。如大明在天。不可掩也。

  

  【注】師之父以枝嗣未生。與妻禱佛。夢神僧攜童子遺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七歲白父求出家。遂往依太平興國寺洪選師。十五具戒。專探律部。太平興國四年。從寶雲學教觀。居一月。自講心經。聽者服其速悟。五年。其父夢師跪于寶雲之前。雲以瓶水注于口。自是圓頓之旨一受即了。專務講忏。所著記鈔忏儀叁十余卷。章問數十條。禀法領徒者叁十人。入室四百八十人。升堂千人。贊者曰。唐之末造。天下喪亂。臺宗典籍。流散海東。當是時爲其學者。至有兼講華嚴以資說飾。暨宋龍興。此道尚晦。螺溪寶雲之際。遺文複還。雖講演稍聞。而曲見之士氣習未移。故恩清兼業于前。昭圓異議于後。齊潤以他黨而外侮。淨覺以吾子而內畔。皆足以混亂法門壅塞祖道。四明法智。以上聖之才。當中興之運。東征西伐。再清教海。功業之盛。可得而思。是以立陰觀妄。別理隨緣。究竟蛣蜣。理毒性惡。唯色唯心之旨。觀心觀佛之談。叁雙之論佛身。即具之論經體。十不二門之指要。十種叁法之觀心。判實判權。說修說性。凡章安荊溪未暇結顯諸深法門。悉表而出之。以爲駕禦群雄之策。付托諸子之計。自荊溪而來。九世二百年矣。弘法傳道。何世無之。備衆體而集大成。辟異端而隆正統。唯法智一師耳。是宜陪位列祖。稱爲中興。用見後學歸宗之意。今浙河東西號爲教黉者。莫不一遵四明之道。回視山外諸師。固已無噍類矣。然則法運無窮之系。其有在于是乎。此文所記。跨節省文。若具記。則荊溪傳興道。興道傳至行。至行傳正定。正定傳妙說。妙說傳高論。高論傳螺溪。螺溪傳寶雲。寶雲傳四明。共十七世也。

  

  辛二結聞知

  

  此亦聞而知之者。

  

  戊二賢者贊美

  

  故翰林梁敬之。謂之抗折百家、超過諸說。員外柳子厚。謂之去聖逾遠、異端並起、唯天臺大師爲得其說。二賢者。豈虛美而谄附之耶。

  

  【注】梁公之文。載智者大師傳論。柳公之文。載無姓和尚碑。

  

  丙二諸宗不知 四 丁一指失 二 戊一通指

  

  諸宗既不知性具惡法。若論九界。唯雲性起。縱有說雲圓家以性具爲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惡故。雖雲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鼠唧鳥空。有言無旨。必須翻九界修惡、證佛界性善。

  

  【注】諸宗者。通指天臺宗教之外一切諸宗也。

  

  戊二別指 二 己一出文

  

  以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

  

  己二引證 二 庚一一人

  

  故有人雲。即心是佛。真心耶。妄心耶。答真心也。

  

  庚二又人

  

  又有人雲。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

  

  【注】虎溪師出文雖明指禅宗。而引人言爲證。不明指者。不欲直斥其諱也。據下文直引圭峰。則知此中多是禅源诠中之語。蓋禅宗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未嘗見其有真心妄心之分。如二祖慧可曰。我心未甯。乞師爲安。初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叁祖僧璨問二祖。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忏罪。師曰。將罪來與汝忏。璨曰。覓罪不可得。師曰。與汝忏罪竟。四祖道信問叁祖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祖曰。誰縛汝。信曰。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于言下大悟。五祖至四祖問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無姓耶。答曰性空故無。六祖呈五祖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對永嘉玄覺禅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如此直截指示。何嘗分真分妄。故知皆是知解宗徒穿鑿之過。非關古人事也。

  

  丁二判教

  

  此乃獨標清淨法身。以爲教外別傳之宗。揀雲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然大功大用。非無報化。若解通報化。即滯染汙。緣非護念。不能頓見法身。

  

  【注】據其揀去報化二身雲非真佛。又複揀去說法應身。雖亦知其大功大用非無報化。此皆高推以爲果地聖境。初心絕非其分。蓋初心之人解通報化。即滯染汙。必須護念。方能頓見清淨法身。正因不知九界修惡緣了即是佛界正因故也。

  

  丁叁結成

  

  是皆不出但中之義。尚未能知佛界但中性具叁身。豈能知九界叁身耶。以善惡言之。偏屬性善。十界言之。偏屬佛界。真妄言之。偏屬于真。九識言之。偏屬真常淨識。四教言之。偏屬別教。陰等十境言之。屬菩薩境。

  

  【注】佛界但中性具叁身者。此斥他宗。雖然成但中之見。只知豎論叁修。未知本教橫具叁因一是法身二是報應。況複知性具九界具足叁身乎。故圓人迷則俱迷。佛界叁身俱隱。悟則俱悟。九界叁身俱顯。

  

  丁四通斥 二 戊一正斥

  

  未離叁障四魔。何名圓頓心印。

  

  【注】叁障四魔。已如前判。

  

  戊二重判

  

  故知諸師言即。指真即真。非指妄即真。是則合雲菩提即菩提涅槃即涅槃也。既非即陰而示。又無修發之相。偏指佛界真心一破一立。若非別教緣理斷九。推與何耶。

  

  【注】大凡教之所以稱圓頓者。貴在即愚而智、即縛而脫、即生而佛、即凡而聖。是以淨名言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寶箧雲衆生即佛。維摩雲一切皆如。悉此意也。諸宗不知此意。乃指真即真。豈非菩提即菩提等耶。

  

  丙叁斥暗主謬破 二 丁一出計 叁 戊一出所暗之本

  

  又複不了性惡即佛性異名。煩惱心生死色皆無佛性。

  

  戊二出所計之宗 二 己一相宗

  

  煩惱心無佛性。故相宗謂定性二乘極惡闡提不成佛。

  

  己二性宗

  

  生死色無佛性。故彼性宗謂牆壁瓦礫不成佛。

  

  戊叁出所計之旨 叁 己一出

  

  須破九界煩惱生死修惡。顯佛界性善佛性。

  

  己二破

  

  故但知果地融通。不了因心本具。

  

  己叁示

  

  若爾。非但無情無性。有情亦無。何者。須約真如心說唯心。則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說唯色。則成寂光有佛性。何關有情煩惱心無情生死色耶。具如金錍中說。

  

  【注】相宗之人立五性宗。一聲聞性。二緣覺情。叁闡提性。此叁種人永不成佛。故曰定性二乘極惡闡提不成佛。惟許不定性菩薩性成佛。謂之叁無二有。性宗雖勝于相。又言無情惟許有法性。無有佛性。故雲牆壁瓦礫不成佛。具如荊溪大師金剛錍中說。

  

  丁二謬破 二 戊一引他人謬破問

  

  問。有人雲。南嶽天臺。令依叁谛之理修叁止叁觀。教義雖最圓妙。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高僧所修四禅八定諸禅行相。唯達摩所傳頓同佛體。今此所明。何相反耶。

  

  【注】此即圭峰禅師禅源诠都序語。

  

  戊二以今宗正旨答 五 己一斥彼謬破

  

  答。良由他人見今家立第六識爲所觀陰境。乃謂權教所诠。觀第九識。方同佛體。如斯指斥。謬之甚矣。

  

  【注】圭峰言今家門戶次第者。門戶是指今宗初心所觀之境即第六識心。次第是今家所曆之位。此圭峰但據天臺叁種止觀之一種。便爾謬破。不知今家有叁種止觀。一圓頓止觀。即摩诃止觀是也。二漸次止觀。即禅波羅密是也。叁不定止觀。即六妙門禅是也。若依禅門。且如所雲。圓頓止觀。彼未夢見也。此叁止觀所觀事境。皆依六識。今記文所答。一往約境而言。故以六識而破之也。

  

  己二示今正義

  

  前雖已辨。今更評之。若論境者。唯尚近要。即以第六識心以爲所觀之境。知妙叁識未嘗暫離一見一思。雖唯一識。未嘗不以叁識爲觀。未嘗不以叁識爲境。衆生在迷。故唯尚近要。故止觀道者即其近要而頓示之。蓋知七八九叁種妙識未嘗暫離六識見思。如善求水者必即波以汲。不善者則離波以求。是故今家雖以六識而觀。未嘗不觀乎叁識也。

  

  己叁反破他說 二 庚一破他

  

  若直以此心緣于佛界實相理者。如用藕絲懸山。徒增分別。絕念無由。

  

  【注】佛界境勝。猶如須彌。現前六識。喻如藕絲。

  

  庚二顯今

  

  何者。此第六識既是見思熏起。能起忻厭分別。作善惡因。即是修惡。體此修惡即是性惡。是爲能觀觀法。複是所顯法門。

  

  【注】此之六識。雖是修惡之極。以今家有微妙叁觀、體此修惡全性惡起、當體即是性惡。豈不即以此而爲能觀妙觀。即以此而爲所顯法門。

  

  己…

《天臺傳法心印記注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讀經隨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