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金门。建讲以问前义。师曰。此出智者妙玄。自唐末丧乱。教籍散毁。故此诸文多在海外。于是吴越王遣使十人。往日本国。求取教典。既回。王为建寺螺溪。扁曰定慧。赐号净光法师。一家教学。郁而复兴。师之力也。
庚二四明祖承 二 辛一明祖承
传至于四明。荆溪未记者记之。四三昧难行者悉行之。中兴此道。如大明在天。不可掩也。
【注】师之父以枝嗣未生。与妻祷佛。梦神僧携童子遗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七岁白父求出家。遂往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师。十五具戒。专探律部。太平兴国四年。从宝云学教观。居一月。自讲心经。听者服其速悟。五年。其父梦师跪于宝云之前。云以瓶水注于口。自是圆顿之旨一受即了。专务讲忏。所著记钞忏仪三十余卷。章问数十条。禀法领徒者三十人。入室四百八十人。升堂千人。赞者曰。唐之末造。天下丧乱。台宗典籍。流散海东。当是时为其学者。至有兼讲华严以资说饰。暨宋龙兴。此道尚晦。螺溪宝云之际。遗文复还。虽讲演稍闻。而曲见之士气习未移。故恩清兼业于前。昭圆异议于后。齐润以他党而外侮。净觉以吾子而内畔。皆足以混乱法门壅塞祖道。四明法智。以上圣之才。当中兴之运。东征西伐。再清教海。功业之盛。可得而思。是以立阴观妄。别理随缘。究竟蛣蜣。理毒性恶。唯色唯心之旨。观心观佛之谈。三双之论佛身。即具之论经体。十不二门之指要。十种三法之观心。判实判权。说修说性。凡章安荆溪未暇结显诸深法门。悉表而出之。以为驾御群雄之策。付托诸子之计。自荆溪而来。九世二百年矣。弘法传道。何世无之。备众体而集大成。辟异端而隆正统。唯法智一师耳。是宜陪位列祖。称为中兴。用见后学归宗之意。今浙河东西号为教黉者。莫不一遵四明之道。回视山外诸师。固已无噍类矣。然则法运无穷之系。其有在于是乎。此文所记。跨节省文。若具记。则荆溪传兴道。兴道传至行。至行传正定。正定传妙说。妙说传高论。高论传螺溪。螺溪传宝云。宝云传四明。共十七世也。
辛二结闻知
此亦闻而知之者。
戊二贤者赞美
故翰林梁敬之。谓之抗折百家、超过诸说。员外柳子厚。谓之去圣逾远、异端并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二贤者。岂虚美而谄附之耶。
【注】梁公之文。载智者大师传论。柳公之文。载无姓和尚碑。
丙二诸宗不知 四 丁一指失 二 戊一通指
诸宗既不知性具恶法。若论九界。唯云性起。纵有说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者。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恶故。虽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鼠唧鸟空。有言无旨。必须翻九界修恶、证佛界性善。
【注】诸宗者。通指天台宗教之外一切诸宗也。
戊二别指 二 己一出文
以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心是佛等。乃指真心成佛。非指妄心。
己二引证 二 庚一一人
故有人云。即心是佛。真心耶。妄心耶。答真心也。
庚二又人
又有人云。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注】虎溪师出文虽明指禅宗。而引人言为证。不明指者。不欲直斥其讳也。据下文直引圭峰。则知此中多是禅源诠中之语。盖禅宗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未尝见其有真心妄心之分。如二祖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为安。初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三祖僧璨问二祖。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师曰。将罪来与汝忏。璨曰。觅罪不可得。师曰。与汝忏罪竟。四祖道信问三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信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五祖至四祖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无。六祖呈五祖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对永嘉玄觉禅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如此直截指示。何尝分真分妄。故知皆是知解宗徒穿凿之过。非关古人事也。
丁二判教
此乃独标清净法身。以为教外别传之宗。拣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然大功大用。非无报化。若解通报化。即滞染污。缘非护念。不能顿见法身。
【注】据其拣去报化二身云非真佛。又复拣去说法应身。虽亦知其大功大用非无报化。此皆高推以为果地圣境。初心绝非其分。盖初心之人解通报化。即滞染污。必须护念。方能顿见清净法身。正因不知九界修恶缘了即是佛界正因故也。
丁三结成
是皆不出但中之义。尚未能知佛界但中性具三身。岂能知九界三身耶。以善恶言之。偏属性善。十界言之。偏属佛界。真妄言之。偏属于真。九识言之。偏属真常净识。四教言之。偏属别教。阴等十境言之。属菩萨境。
【注】佛界但中性具三身者。此斥他宗。虽然成但中之见。只知竖论三修。未知本教横具三因一是法身二是报应。况复知性具九界具足三身乎。故圆人迷则俱迷。佛界三身俱隐。悟则俱悟。九界三身俱显。
丁四通斥 二 戊一正斥
未离三障四魔。何名圆顿心印。
【注】三障四魔。已如前判。
戊二重判
故知诸师言即。指真即真。非指妄即真。是则合云菩提即菩提涅槃即涅槃也。既非即阴而示。又无修发之相。偏指佛界真心一破一立。若非别教缘理断九。推与何耶。
【注】大凡教之所以称圆顿者。贵在即愚而智、即缚而脱、即生而佛、即凡而圣。是以净名言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宝箧云众生即佛。维摩云一切皆如。悉此意也。诸宗不知此意。乃指真即真。岂非菩提即菩提等耶。
丙三斥暗主谬破 二 丁一出计 三 戊一出所暗之本
又复不了性恶即佛性异名。烦恼心生死色皆无佛性。
戊二出所计之宗 二 己一相宗
烦恼心无佛性。故相宗谓定性二乘极恶阐提不成佛。
己二性宗
生死色无佛性。故彼性宗谓墙壁瓦砾不成佛。
戊三出所计之旨 三 己一出
须破九界烦恼生死修恶。显佛界性善佛性。
己二破
故但知果地融通。不了因心本具。
己三示
若尔。非但无情无性。有情亦无。何者。须约真如心说唯心。则成遮那有佛性。真常色说唯色。则成寂光有佛性。何关有情烦恼心无情生死色耶。具如金錍中说。
【注】相宗之人立五性宗。一声闻性。二缘觉情。三阐提性。此三种人永不成佛。故曰定性二乘极恶阐提不成佛。惟许不定性菩萨性成佛。谓之三无二有。性宗虽胜于相。又言无情惟许有法性。无有佛性。故云墙壁瓦砾不成佛。具如荆溪大师金刚錍中说。
丁二谬破 二 戊一引他人谬破问
问。有人云。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高僧所修四禅八定诸禅行相。唯达摩所传顿同佛体。今此所明。何相反耶。
【注】此即圭峰禅师禅源诠都序语。
戊二以今宗正旨答 五 己一斥彼谬破
答。良由他人见今家立第六识为所观阴境。乃谓权教所诠。观第九识。方同佛体。如斯指斥。谬之甚矣。
【注】圭峰言今家门户次第者。门户是指今宗初心所观之境即第六识心。次第是今家所历之位。此圭峰但据天台三种止观之一种。便尔谬破。不知今家有三种止观。一圆顿止观。即摩诃止观是也。二渐次止观。即禅波罗密是也。三不定止观。即六妙门禅是也。若依禅门。且如所云。圆顿止观。彼未梦见也。此三止观所观事境。皆依六识。今记文所答。一往约境而言。故以六识而破之也。
己二示今正义
前虽已辨。今更评之。若论境者。唯尚近要。即以第六识心以为所观之境。知妙三识未尝暂离一见一思。虽唯一识。未尝不以三识为观。未尝不以三识为境。众生在迷。故唯尚近要。故止观道者即其近要而顿示之。盖知七八九三种妙识未尝暂离六识见思。如善求水者必即波以汲。不善者则离波以求。是故今家虽以六识而观。未尝不观乎三识也。
己三反破他说 二 庚一破他
若直以此心缘于佛界实相理者。如用藕丝悬山。徒增分别。绝念无由。
【注】佛界境胜。犹如须弥。现前六识。喻如藕丝。
庚二显今
何者。此第六识既是见思熏起。能起忻厌分别。作善恶因。即是修恶。体此修恶即是性恶。是为能观观法。复是所显法门。
【注】此之六识。虽是修恶之极。以今家有微妙三观、体此修恶全性恶起、当体即是性恶。岂不即以此而为能观妙观。即以此而为所显法门。
己…
《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