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譬如蛇虺有毒。但消除其螫虿。令不侵入。不可殒命也。伏者。调善令堪乘驭。伏三障之毒。为入道之门。随应得度而度脱之。故不须断之。亦下文不断而断断而不断之明证也。
戊二广略有异 四 已一指广略之数
随机利钝。广略有异者。略则十界。广则三千。
【注】略则十界。文出华严、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广则三千。则义归法华诸法实相。或问。华严半偈。反谓之略。法华四言。反谓之广。何也。答曰。华严虽半偈。而但名十界。法华虽四言。而义摄十如。天台大师则合广略而充扩之。以为百界千如三千性相之旨。则华严法界之旨。法华实相之宗。其义方尽。即如来果证众生理体、因果修性之体。亦斯尽也。充扩之义。具在下文。
已二明广略之体
故知善恶不出十界。十界性融互具成百界。界十如则成千如。假名一千。五阴一千。国土一千。
【注】善恶不出十界之旨。下文自明。今且明二经合辙之义。以明性具三千文。先约华严。融十界为百界。故曰十界性融互具成百法界。次约法华。融十如为千如。故曰界十如则成千如。又次约仁王三法。融百界千如为三千。故曰假名一千五阴一千国土一千。又大智度论释百八三昧中。至释能照一切世间三昧。云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种世间。谓众生世间住处世间五阴世间。四明大师云。故一家用义。彼论之三世。演法华十如。妙谈三千。固非常情之所企及。
已三结一心之要
如此三千。现前一念修恶之心。本来具足。
【注】一念修恶具足三千者。但约根尘相对一念心起。必属一界。界互具成百界三千。若论法体。实不啻于此也。或者难曰。今智者准秦译之本。具足十如。故可论乎三千。若西晋所译名正法华经。但列乎六如。则三千之义安在。答曰。今论性具。但明理体。数之多少。不必计之。即准六如而谓之性具一千八百。有何不可。况如义虽译者而有增减。而华严界义终无所亏。且晋译之本。义有未尽。随译人情。安可准信。世弘秦译。表表若人。晋译微晦不传。岂无故哉云云。
已四彰微妙融通
非造作而成。非相生而然。非相合而然。一念不在前。三千不在后。一念不少。三千不多。
【注】是无作妙境。故非造作。法法本具。故非相生。相相宛然。故非相合。三千即一念。故一念不在前。一念即三千。故三千不在后。一念具三千。故一念不少。三千在一念。故三千不多。
乙二明谛观相貌 六 丙一明立谛正观所以 十二 丁一明破情不破法
须知情可破。法不可破。执法成病亦须破。
【注】此是释疑之辞。亦是显妙之谈。或疑曰。若修恶即性恶者。何须立三观以破三惑。答曰。观破惑者。破情而不破法也。情即迷情。迷即三惑。此之迷情。其来久矣。始自根本无明。终至等觉后心。盖理体本妙。情执为粗。故破惑者但破三千之情。不破三千之法。今家不顺迷情。但显本具。法法皆妙。相相皆实。故题称妙法。而经曰实相。良有以也。释疑显妙。其在是矣。然有执药成病者。三观修之不得其方。反翻成三惑。更须用乎善巧方便而破之。非此中意。今云执法成病者。执修恶即性恶。而广行修恶。止观所谓无禁捉蛇是也。如是修恶。正须破之。
丁二明理体不可断
是则善恶净秽。是法门理体。体本明净。不断纤毫。
【注】承上文言情可破而法不可破。岂非善恶净秽是法门理体。其体本来明净。成佛之时。不断纤毫。
丁三约染净明迷悟
是则断证迷悟。但约染净而论。
【注】或疑体既明净不断纤毫、云何经中又有断证迷悟之说。是故释云是则断证迷悟但约染净而论。华严所谓能随净染缘遂分十法界是也。随染缘为染缘所染。即为九界。随净缘为净缘所净。即为佛法界。
丁四破古无择法眼
往人无择法眼。情理不分。药病不辨。纔闻空中名遮、一相不立。便作断灭而解。假观名照。三千宛然。定谓三千立法。若三谛但遮。又如何立法耶。
【注】情即迷情。理即本体。迷情为病。应以法药而破之。佛祖设药。内依理而立。依三谛境、立三观智、是也。亦外依病而施。依三种惑、立三观智、是也。是则药之与病。虽有权移。性之理体。毫无加损。
【释要】此破往古无有择法药之眼者。佛祖所说之法。谓之法药。法药为治法体之病。法体即是法界之三谛。法体之病。即是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之迷情。治此迷情之病者。必须空假中、三观之法药。见思惑、障空寂理。是真谛法体病。以空观法药治之。尘沙惑障化导事。是俗谛法体病。以假观法药治之。无明惑障法性理。是中谛法体病。以中观法药治之。用法药虽权巧。有用空用假之不同。能移去见思病尘沙病之不等。然法性之三谛理体。无纤毫之加增损减。故去病而不去体。或问十法界、乃至百界千如、及三千性相。皆是真俗中三谛法体。纵能以空假中三种法药。治去法体上之见思尘沙无明三种迷惑。与吾人有何关系。曰、发此问端。足见我执未破。法执未除。须知佛证四德常乐我净。若不以全法界三千性相等各具之三谛理体。为一合相。复以何为法身之我。若不以三观智除去三惑之恶染。复如何能清净。是我净二德。乃破俱生我执也。若不观全法界之成住坏空即空假中。复以何为常。若不观全法界之生住异灭即空假中。复如何能究竟乐。是常乐二德。乃破俱生法执也。
【注】往人不解此意。闻天台三观空遮乎有、中遮乎边。便作断灭而解。假照乎有。定谓三千立法。此乃迷名而不知义也。今反问之。三观各分遮照。尔作此解。假使复疏显妙中有遮则三谛俱遮之旨。则不惟俗谛俱遮。即空中亦复俱遮。又如何立法。若例立照则三谛俱照。则不惟俗与二边俱照。即真谛亦照。又如何断灭耶。
【释要】往人下、谓不解天台之圆顿妙法。举一即三。举三即一。遮中有照。照中有遮之实相要旨。一闻空观遮有。原为除见思惑之迷情。而不能除此见思。反作断灭想。复加一层断灭见思迷情。一闻中观。遮空有两边。原为除无明迷情之所知障。而不能除此迷惑。亦反作断灭想。复加一层所知障。一闻假观照有。原为破凡外之断灭想。及除二乘之偏真理。而不能断此迷情。而反作三千立法。各不相融。此皆是执迷名言文字。而不知究竟义理。今反下。故设反问之辞。若三观各分遮照。不能互融互具。尔作如是之解。假使重复真俗二谛。真中有俗。俗中有真。疏散空假二观。空亦非空。假亦非假。云何固定。真俗空假。然重复真俗。是显中道。疎散空假。不着二边。无非皆显不可思议之中道实相妙法耳。若显妙中有遮。则三谛俱遮。不惟俗谛。乃一遮一切遮。无真无中而不遮。是法不可说。又如何立法。若例下。谓按例假使复疏显妙中立照。则三谛俱照。不惟俗谛。乃一照一切照。无真无中而不照。是法法宛然。如何断灭耶。
丁五明破迷故用观
迷情须破。故用即空即假即中。达此一念修恶之心即是三千妙境。
【注】承上章。情可破法不可破。法不可破。故体本明净。不断纤毫。其如迷情难消。故宜用即空假中三观破之。虽曰破之。实无他法可破。祇以三观达此一念根尘对起之心即是三千妙境。则三谛三观修之与性自然成矣。
【释要】此明破迷故用观。所谓迷者、乃见思尘沙无明种种迷情也。观者、乃空假中三观也。此三观专为破三惑而立。非破除十法界之实法也。故曰情可破决不可破。唯凭此法不可破。故十法界全体。本自光明清净。不应断其纤毫。故曰法不可破。奈众生、迷惑执情。于此十法界自体。起分别好丑憎爱取舍之心。难以消化。由有憎爱取舍。遂轮回六道。受苦无休。故宜用观念法界即空。有何憎爱。法界即假。何须取舍。法界非空非假之中。本自不可思议。用何分别。其如迷情难消。故宜如是破之。虽曰如是破之。而多是误会误用。将为有可破之法。故舍一而必执一。何以故、所谓破者。乃破除舍去之意。既知是空。当体即破。何须再执一可破之法耶。如是牵缠。则取舍之心如何消化。是不能反观自心之憎爱为障为病。而更以取舍之功为修为行。故曰多是误会误用。其实本无他法可破。祇以此三种观念。了达此现前一念。六根对六尘所起之第六识心。即是所观百界千如三千性相之妙境也。则三谛之性德。全性起修。三观之修德。全修在性。而此修德。观此性德。当体即性修不二。故曰修之与性自然成就矣。或问破此迷惑情执。何必用此空假中三观破之。答实无他法可破。祇以此观空观假观中。达此现前因缘所起之一念者何。即是现前见闻嗅尝觉知之胜义根。对于环境。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所起之心。即是三千妙境。何以故。以见闻等。虽寄托于眼耳等之浮尘根。而本无形质可表。必假色声等。而见闻等方显。于未假色声显时谓之真空。已假色声显时谓之妙有真空。然此显时。不假了别。本无名相可分。故谓之妙。若假了别。即成现前一念识心。则失其妙。而分我及非我也。于我执起憎爱。成见思惑。故用空观破之。于非我起取舍。成尘沙惑。故用假观破之。于一念识心不识原起之妙。成无明惑。…
《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