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譬如蛇虺有毒。但消除其螫虿。令不侵入。不可殒命也。伏者。調善令堪乘馭。伏叁障之毒。爲入道之門。隨應得度而度脫之。故不須斷之。亦下文不斷而斷斷而不斷之明證也。
戊二廣略有異 四 已一指廣略之數
隨機利鈍。廣略有異者。略則十界。廣則叁千。
【注】略則十界。文出華嚴、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法界。廣則叁千。則義歸法華諸法實相。或問。華嚴半偈。反謂之略。法華四言。反謂之廣。何也。答曰。華嚴雖半偈。而但名十界。法華雖四言。而義攝十如。天臺大師則合廣略而充擴之。以爲百界千如叁千性相之旨。則華嚴法界之旨。法華實相之宗。其義方盡。即如來果證衆生理體、因果修性之體。亦斯盡也。充擴之義。具在下文。
已二明廣略之體
故知善惡不出十界。十界性融互具成百界。界十如則成千如。假名一千。五陰一千。國土一千。
【注】善惡不出十界之旨。下文自明。今且明二經合轍之義。以明性具叁千文。先約華嚴。融十界爲百界。故曰十界性融互具成百法界。次約法華。融十如爲千如。故曰界十如則成千如。又次約仁王叁法。融百界千如爲叁千。故曰假名一千五陰一千國土一千。又大智度論釋百八叁昧中。至釋能照一切世間叁昧。雲得是叁昧故能照叁種世間。謂衆生世間住處世間五陰世間。四明大師雲。故一家用義。彼論之叁世。演法華十如。妙談叁千。固非常情之所企及。
已叁結一心之要
如此叁千。現前一念修惡之心。本來具足。
【注】一念修惡具足叁千者。但約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必屬一界。界互具成百界叁千。若論法體。實不啻于此也。或者難曰。今智者准秦譯之本。具足十如。故可論乎叁千。若西晉所譯名正法華經。但列乎六如。則叁千之義安在。答曰。今論性具。但明理體。數之多少。不必計之。即准六如而謂之性具一千八百。有何不可。況如義雖譯者而有增減。而華嚴界義終無所虧。且晉譯之本。義有未盡。隨譯人情。安可准信。世弘秦譯。表表若人。晉譯微晦不傳。豈無故哉雲雲。
已四彰微妙融通
非造作而成。非相生而然。非相合而然。一念不在前。叁千不在後。一念不少。叁千不多。
【注】是無作妙境。故非造作。法法本具。故非相生。相相宛然。故非相合。叁千即一念。故一念不在前。一念即叁千。故叁千不在後。一念具叁千。故一念不少。叁千在一念。故叁千不多。
乙二明谛觀相貌 六 丙一明立谛正觀所以 十二 丁一明破情不破法
須知情可破。法不可破。執法成病亦須破。
【注】此是釋疑之辭。亦是顯妙之談。或疑曰。若修惡即性惡者。何須立叁觀以破叁惑。答曰。觀破惑者。破情而不破法也。情即迷情。迷即叁惑。此之迷情。其來久矣。始自根本無明。終至等覺後心。蓋理體本妙。情執爲粗。故破惑者但破叁千之情。不破叁千之法。今家不順迷情。但顯本具。法法皆妙。相相皆實。故題稱妙法。而經曰實相。良有以也。釋疑顯妙。其在是矣。然有執藥成病者。叁觀修之不得其方。反翻成叁惑。更須用乎善巧方便而破之。非此中意。今雲執法成病者。執修惡即性惡。而廣行修惡。止觀所謂無禁捉蛇是也。如是修惡。正須破之。
丁二明理體不可斷
是則善惡淨穢。是法門理體。體本明淨。不斷纖毫。
【注】承上文言情可破而法不可破。豈非善惡淨穢是法門理體。其體本來明淨。成佛之時。不斷纖毫。
丁叁約染淨明迷悟
是則斷證迷悟。但約染淨而論。
【注】或疑體既明淨不斷纖毫、雲何經中又有斷證迷悟之說。是故釋雲是則斷證迷悟但約染淨而論。華嚴所謂能隨淨染緣遂分十法界是也。隨染緣爲染緣所染。即爲九界。隨淨緣爲淨緣所淨。即爲佛法界。
丁四破古無擇法眼
往人無擇法眼。情理不分。藥病不辨。纔聞空中名遮、一相不立。便作斷滅而解。假觀名照。叁千宛然。定謂叁千立法。若叁谛但遮。又如何立法耶。
【注】情即迷情。理即本體。迷情爲病。應以法藥而破之。佛祖設藥。內依理而立。依叁谛境、立叁觀智、是也。亦外依病而施。依叁種惑、立叁觀智、是也。是則藥之與病。雖有權移。性之理體。毫無加損。
【釋要】此破往古無有擇法藥之眼者。佛祖所說之法。謂之法藥。法藥爲治法體之病。法體即是法界之叁谛。法體之病。即是見思塵沙無明叁惑之迷情。治此迷情之病者。必須空假中、叁觀之法藥。見思惑、障空寂理。是真谛法體病。以空觀法藥治之。塵沙惑障化導事。是俗谛法體病。以假觀法藥治之。無明惑障法性理。是中谛法體病。以中觀法藥治之。用法藥雖權巧。有用空用假之不同。能移去見思病塵沙病之不等。然法性之叁谛理體。無纖毫之加增損減。故去病而不去體。或問十法界、乃至百界千如、及叁千性相。皆是真俗中叁谛法體。縱能以空假中叁種法藥。治去法體上之見思塵沙無明叁種迷惑。與吾人有何關系。曰、發此問端。足見我執未破。法執未除。須知佛證四德常樂我淨。若不以全法界叁千性相等各具之叁谛理體。爲一合相。複以何爲法身之我。若不以叁觀智除去叁惑之惡染。複如何能清淨。是我淨二德。乃破俱生我執也。若不觀全法界之成住壞空即空假中。複以何爲常。若不觀全法界之生住異滅即空假中。複如何能究竟樂。是常樂二德。乃破俱生法執也。
【注】往人不解此意。聞天臺叁觀空遮乎有、中遮乎邊。便作斷滅而解。假照乎有。定謂叁千立法。此乃迷名而不知義也。今反問之。叁觀各分遮照。爾作此解。假使複疏顯妙中有遮則叁谛俱遮之旨。則不惟俗谛俱遮。即空中亦複俱遮。又如何立法。若例立照則叁谛俱照。則不惟俗與二邊俱照。即真谛亦照。又如何斷滅耶。
【釋要】往人下、謂不解天臺之圓頓妙法。舉一即叁。舉叁即一。遮中有照。照中有遮之實相要旨。一聞空觀遮有。原爲除見思惑之迷情。而不能除此見思。反作斷滅想。複加一層斷滅見思迷情。一聞中觀。遮空有兩邊。原爲除無明迷情之所知障。而不能除此迷惑。亦反作斷滅想。複加一層所知障。一聞假觀照有。原爲破凡外之斷滅想。及除二乘之偏真理。而不能斷此迷情。而反作叁千立法。各不相融。此皆是執迷名言文字。而不知究竟義理。今反下。故設反問之辭。若叁觀各分遮照。不能互融互具。爾作如是之解。假使重複真俗二谛。真中有俗。俗中有真。疏散空假二觀。空亦非空。假亦非假。雲何固定。真俗空假。然重複真俗。是顯中道。疎散空假。不著二邊。無非皆顯不可思議之中道實相妙法耳。若顯妙中有遮。則叁谛俱遮。不惟俗谛。乃一遮一切遮。無真無中而不遮。是法不可說。又如何立法。若例下。謂按例假使複疏顯妙中立照。則叁谛俱照。不惟俗谛。乃一照一切照。無真無中而不照。是法法宛然。如何斷滅耶。
丁五明破迷故用觀
迷情須破。故用即空即假即中。達此一念修惡之心即是叁千妙境。
【注】承上章。情可破法不可破。法不可破。故體本明淨。不斷纖毫。其如迷情難消。故宜用即空假中叁觀破之。雖曰破之。實無他法可破。祇以叁觀達此一念根塵對起之心即是叁千妙境。則叁谛叁觀修之與性自然成矣。
【釋要】此明破迷故用觀。所謂迷者、乃見思塵沙無明種種迷情也。觀者、乃空假中叁觀也。此叁觀專爲破叁惑而立。非破除十法界之實法也。故曰情可破決不可破。唯憑此法不可破。故十法界全體。本自光明清淨。不應斷其纖毫。故曰法不可破。奈衆生、迷惑執情。于此十法界自體。起分別好醜憎愛取舍之心。難以消化。由有憎愛取舍。遂輪回六道。受苦無休。故宜用觀念法界即空。有何憎愛。法界即假。何須取舍。法界非空非假之中。本自不可思議。用何分別。其如迷情難消。故宜如是破之。雖曰如是破之。而多是誤會誤用。將爲有可破之法。故舍一而必執一。何以故、所謂破者。乃破除舍去之意。既知是空。當體即破。何須再執一可破之法耶。如是牽纏。則取舍之心如何消化。是不能反觀自心之憎愛爲障爲病。而更以取舍之功爲修爲行。故曰多是誤會誤用。其實本無他法可破。祇以此叁種觀念。了達此現前一念。六根對六塵所起之第六識心。即是所觀百界千如叁千性相之妙境也。則叁谛之性德。全性起修。叁觀之修德。全修在性。而此修德。觀此性德。當體即性修不二。故曰修之與性自然成就矣。或問破此迷惑情執。何必用此空假中叁觀破之。答實無他法可破。祇以此觀空觀假觀中。達此現前因緣所起之一念者何。即是現前見聞嗅嘗覺知之勝義根。對于環境。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所起之心。即是叁千妙境。何以故。以見聞等。雖寄托于眼耳等之浮塵根。而本無形質可表。必假色聲等。而見聞等方顯。于未假色聲顯時謂之真空。已假色聲顯時謂之妙有真空。然此顯時。不假了別。本無名相可分。故謂之妙。若假了別。即成現前一念識心。則失其妙。而分我及非我也。于我執起憎愛。成見思惑。故用空觀破之。于非我起取舍。成塵沙惑。故用假觀破之。于一念識心不識原起之妙。成無明惑。…
《天臺傳法心印記注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