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用不思議之中觀破之。若此識心。自識原起。而此識心即是妙有真空所現。豈不當體即空假中。成此叁觀妙境乎。何有一法可破。但破情執耳。故曰祇以叁觀達此一念根塵對起之心。即是叁千妙境。雖曰叁千妙境。總不出根塵識叁大原則之變化名相而有也。此識心即吾人之煩惱心。即諸佛之菩提心。故曰煩惱即菩提。又曰萬法唯識。叁界唯心。又曰諸佛智慧。由衆生妄想心中求。衆生無妄想。諸佛無智慧。諸佛無智慧。衆生無妄想。祇在當人薦取。而生佛之差別與無差別。祇在有無情執耳。若不執此情。而情亦佛心。佛說一大藏教。無非破執之具。若情執不起。則世法皆是佛法。情執一起。則佛法皆是世法。破此情執之法。不可作此不執之想。若作是想。即成不執之執。故只以叁觀達此一念。根塵對起之識心。即空即假即中。即空者。以本無識心之體。因根緣塵。而生此心法。故曰因緣所生法、即空。雖空而不無因緣。彼此假借而有。故曰因緣所生法、即假。雖假借而根塵真實。則根中有塵。塵中有根。空在假中。假在空中。故曰因緣所生法、即中。觀此一念識心如是。而百界千如叁千性相。法法無一不過如是。體會妙觀如是。則知無起執之必要。亦無起執之價值。自無起執之可能性。
丁六明情破故法顯
修惡既即性惡。是理具叁千。而此修惡便是妙事叁千。
【注】若修惡定是惡。則善妙而惡粗。定須翻破。今修惡既即性惡。是則修惡是理具叁千。即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秘藏。當體圓成。而此修惡豈不便是妙事叁千。
【釋要】此明迷情若破。法性即顯。所謂修惡修善者、是事造也。性惡性善者是理具也。謂事造者、乃分別心是。理具者、乃不思議事是。若一念分別。則全理具而成事造。若對境無心。則全事造即是理具。而于一念分別爲境。則全事即理。于對境無心爲心。則全理即事。只在當人善會善調。以適其事理之宜也。于是方論到修惡即是性惡。性惡即是理具。若明理具乃無善惡可說。而說善說惡者。乃無說之說。若修下。乃反顯修惡即是性惡。而惡即非惡也。若修惡不是性具之惡。而定是修惡。則善惡劃爲兩橛。善即是善。方爲妙法。而惡即是惡。乃定是麤法。設若如是。則定須破惡存善。翻粗爲妙也。今留辨清。修惡既即性惡。是則修惡即是理具百界千如叁千性相。皆是清淨法身。朗照般若。無礙解脫。叁德秘藏。當體圓成。而此修惡豈非妙事叁千乎。如是迷網頓破。法性頓彰。
【注】故大師明衆生理即佛雲。此是圓智圓覺諸法。遍一切處。無不明了。此言性惡即是法身也。又雲雖五無間皆解脫相。此言修惡即是解脫也。又雲雖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此言修染即是般若也。故雲便是妙事叁千。
丁七明觀理能攝事
但觀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自然攝得事用叁千。
【注】或問。諸佛果成。有事用叁千。今但觀修即性。其如事用何。故釋之曰。但觀理具。而巧用叁觀。以空而叁惑俱破之。以假而叁谛俱立之。以中而即惑即谛法界而等觀之。功至自至不久自顯。何患果位事用叁千乎。
【釋要】此明明理即是觀理。觀理即能攝事。以事由理發。造由具作。事者叁觀也。理者叁谛也。若不明了叁谛之理。如何能起叁觀之行。以明真泯俗立中統之理具者。方起空觀假觀中觀之事造。以泯時即空。何惑不破。立時即假。何理不顯。統起泯立。而空假皆在其中。破處即是顯處。顯處即是破處。故泯立同時。空假不二。同時即中。不二亦中。故中谛名中。而中觀亦名中也。以智境不二。中中無分。事理安異。以此名相。會到不可分時。即是明理。明理即是觀理。觀理即能攝事。若事若理。本來不可思議。何須理外問事。或問下。以防誤會圓理。作爲偏真二乘。以理廢事解之。諸佛果體成就。非有特法造成。由明了法界衆生叁千性相。若修若性。若善若惡。無非理具。而亦非以理具而遮事造。以明了此義。故釋之曰。但觀此理具。而具者即具事造。豈非巧用叁觀者乎。如明衆波。既由海水而起。可知海水具足衆波。觀水即是觀波。何須離水而另行觀波。乃天然之巧也。故曰巧用叁觀。噫。衆生之積習太深。取一而必舍一。若舍一而必取一。豈知觀空時。全空即假。何須取空而舍假。全波即水。何必舍波方取水。若明全波即水。則喻破見思惑。若明全水即波。則喻破塵沙惑。若明波水即濕。則喻破無明惑。故曰以空而叁惑俱破之。豈知觀假時。而全假即空。何須取假而舍空。全水即波。何可舍水而取波。若明全水即波。則喻立俗谛理。若明全波即水。則喻立真谛理。若明波水即濕。則喻立中谛理。故曰以假而叁谛俱立之。豈知觀中時。而全中即空假。何須取中而舍空假。波水全濕。何可舍波水而取濕。若明全波水即濕。則喻叁惑即是叁谛。故曰以中而即惑即谛法界而等觀之。或問斷惑方能證谛。雲何即惑即谛。答若明即惑即谛。方是真實證谛。若以斷盡方證。即屬舍取之無明。雲何法界而等觀之。以此平等爲功。以此平等爲至。非由他而自至。乃無自無他無往而至。故曰功至自至。豈是別教菩薩。經多劫而始證。今圓教乃不久而自顯。則世事之全體。即叁千性相之全用。故曰何患果位事用叁千乎。
丁八明理與事融通
叁千皆實。相相宛然。事理本融。非頭數法。
【注】經雲諸法實相。諸法、叁千事也。實相、真如理也。即諸法而實相。則即事而理。即實相而諸法。則即理而事。即事而理。則叁千真實。即理而事。則相相宛然。豈不事之與理、其體本融。豈比世間頭數之法、此彼相隔、一多不融乎。下文雲。一切即一。方能同居一念。派之彌合。故如衆珠鹹趣一珠。此之謂也。
丁九明是顯非所致
不屬所破。甯非所顯。
【注】謂雖用叁觀破其迷情。而情消理顯。情消非所破。理顯是所立。大師不雲乎。譬如蛇虺。但消其毒。不殒其命。尚可乘馭。矧螫虿乎。
丁十結成涅槃性惡
故曰諸佛不斷性惡。闡提不斷性善。點此一意。衆滯自消。
【注】點此一意者。叁千皆實相相宛然。不屬聽破甯非所顯也。惟其叁千皆實相相宛然。在事用叁千。則惟佛與佛究盡諸法實相。而九界性惡何嘗斷。在理具叁千。則一切衆生本來即佛。而佛界性善何嘗斷。所以天臺歸宗法華。深悟涅槃。只此兩義。囊括大旨。有以也夫。
丁十一引問答以發明 叁 戊一明提佛但斷修中善惡
問曰。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盡。修惡滿足。諸佛斷修惡盡。修善滿足。
【注】此中問答。文出觀音玄義。今虎溪大師略引發明。未必全同。學者第知中大略而已。
戊二明修善惡妙不屬所破
問。修善修惡。既是妙事。乃屬所顯。何名所破。答。修善惡即性善惡。無修善惡可論。斯是斷義。故諸佛斷修惡盡。闡提斷修善盡。修善惡既即性善惡。修善惡何嘗斷。斯不斷義。斷與不斷。妙在其中。
【注】答中全要緊處。在修善惡即性善惡無修善惡可論斯是斷義。蓋若有修善惡可論。便是不知即義。苟不知即。則善惡吳楚。诤論紛然。便不是斷義。惟其了知修善惡既即性善惡。修善惡何嘗斷。即不斷而爲之斷。是故妙在其中。恐後學未悟。複立二句明之。一須先悟無修性之殊。二須悟無善惡之異。謂之無修善惡可論。
戊叁明提佛不斷善惡同否
問。闡提不斷性善。修善得起。諸佛不斷性惡。還起修惡否。答。闡提不達性善。爲善所染。故修善得起。廣治諸惡。諸佛能達于惡。故于惡自在。惡不複起。廣用諸惡。化度衆生。妙用無染。名惡法門。雖無染礙之相。而有性具之用。
【注】諸佛與衆生真如妙性之中。本然具足百界千如。猶如君子不器、善惡皆能。謂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故華嚴雲。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法界。當其衆生迷而隨染緣造九界時。則佛隱而九顯。染用當情。而妙用不彰。雖曰不彰。而佛性堂堂。未嘗不顯。但衆生自迷。當面錯過耳。諸佛悟而隨淨緣造佛界時。則佛顯而九隱。雖曰九隱。而九界體性。既同究竟。則舍用自在。方其舍之則藏、故佛顯而九隱。若其用之則行。則十界而同彰。故曰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九界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說法。謂之普門示現。蓋實證乎此也。故曰廣用諸惡化度衆生妙用無染名惡法門。以其不得已而爲之。強名爲惡。故無染礙之相。而有性具之用。
丁十二約六即以判位 二 戊一法
博地但理。名字初聞。觀行未顯。驗體仍迷。六根似發。初往分見。妙覺果成。究竟明顯。
【注】博地但理。理即叁千也。名字初聞。聞性具十界名、知性具叁千字也。觀行未顯。修叁觀智。觀叁千境。雖伏五住。惑未破故。驗叁千之體、仍迷而不顯也。相似似發。破見思惑。獲六根清淨位。相似叁千顯發也。初住分真。此至等覺。分破無明。分證叁千也。妙覺果成究竟明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叁千諸法實相也。
戊二譬 二 己一叁人譬
是則理須親證。其相方彰。如曹公相隱。解衣方見。事可比知。如孫劉相顯。了然在目。
…
《天臺傳法心印記注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