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P8

  ..续本文上一页故用不思议之中观破之。若此识心。自识原起。而此识心即是妙有真空所现。岂不当体即空假中。成此三观妙境乎。何有一法可破。但破情执耳。故曰祇以三观达此一念根尘对起之心。即是三千妙境。虽曰三千妙境。总不出根尘识三大原则之变化名相而有也。此识心即吾人之烦恼心。即诸佛之菩提心。故曰烦恼即菩提。又曰万法唯识。三界唯心。又曰诸佛智慧。由众生妄想心中求。众生无妄想。诸佛无智慧。诸佛无智慧。众生无妄想。祇在当人荐取。而生佛之差别与无差别。祇在有无情执耳。若不执此情。而情亦佛心。佛说一大藏教。无非破执之具。若情执不起。则世法皆是佛法。情执一起。则佛法皆是世法。破此情执之法。不可作此不执之想。若作是想。即成不执之执。故只以三观达此一念。根尘对起之识心。即空即假即中。即空者。以本无识心之体。因根缘尘。而生此心法。故曰因缘所生法、即空。虽空而不无因缘。彼此假借而有。故曰因缘所生法、即假。虽假借而根尘真实。则根中有尘。尘中有根。空在假中。假在空中。故曰因缘所生法、即中。观此一念识心如是。而百界千如三千性相。法法无一不过如是。体会妙观如是。则知无起执之必要。亦无起执之价值。自无起执之可能性。

  

  丁六明情破故法显

  

  修恶既即性恶。是理具三千。而此修恶便是妙事三千。

  

  【注】若修恶定是恶。则善妙而恶粗。定须翻破。今修恶既即性恶。是则修恶是理具三千。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当体圆成。而此修恶岂不便是妙事三千。

  

  【释要】此明迷情若破。法性即显。所谓修恶修善者、是事造也。性恶性善者是理具也。谓事造者、乃分别心是。理具者、乃不思议事是。若一念分别。则全理具而成事造。若对境无心。则全事造即是理具。而于一念分别为境。则全事即理。于对境无心为心。则全理即事。只在当人善会善调。以适其事理之宜也。于是方论到修恶即是性恶。性恶即是理具。若明理具乃无善恶可说。而说善说恶者。乃无说之说。若修下。乃反显修恶即是性恶。而恶即非恶也。若修恶不是性具之恶。而定是修恶。则善恶划为两橛。善即是善。方为妙法。而恶即是恶。乃定是麤法。设若如是。则定须破恶存善。翻粗为妙也。今留辨清。修恶既即性恶。是则修恶即是理具百界千如三千性相。皆是清净法身。朗照般若。无碍解脱。三德秘藏。当体圆成。而此修恶岂非妙事三千乎。如是迷网顿破。法性顿彰。

  

  【注】故大师明众生理即佛云。此是圆智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此言性恶即是法身也。又云虽五无间皆解脱相。此言修恶即是解脱也。又云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此言修染即是般若也。故云便是妙事三千。

  

  丁七明观理能摄事

  

  但观理具。俱破俱立俱是法界。自然摄得事用三千。

  

  【注】或问。诸佛果成。有事用三千。今但观修即性。其如事用何。故释之曰。但观理具。而巧用三观。以空而三惑俱破之。以假而三谛俱立之。以中而即惑即谛法界而等观之。功至自至不久自显。何患果位事用三千乎。

  

  【释要】此明明理即是观理。观理即能摄事。以事由理发。造由具作。事者三观也。理者三谛也。若不明了三谛之理。如何能起三观之行。以明真泯俗立中统之理具者。方起空观假观中观之事造。以泯时即空。何惑不破。立时即假。何理不显。统起泯立。而空假皆在其中。破处即是显处。显处即是破处。故泯立同时。空假不二。同时即中。不二亦中。故中谛名中。而中观亦名中也。以智境不二。中中无分。事理安异。以此名相。会到不可分时。即是明理。明理即是观理。观理即能摄事。若事若理。本来不可思议。何须理外问事。或问下。以防误会圆理。作为偏真二乘。以理废事解之。诸佛果体成就。非有特法造成。由明了法界众生三千性相。若修若性。若善若恶。无非理具。而亦非以理具而遮事造。以明了此义。故释之曰。但观此理具。而具者即具事造。岂非巧用三观者乎。如明众波。既由海水而起。可知海水具足众波。观水即是观波。何须离水而另行观波。乃天然之巧也。故曰巧用三观。噫。众生之积习太深。取一而必舍一。若舍一而必取一。岂知观空时。全空即假。何须取空而舍假。全波即水。何必舍波方取水。若明全波即水。则喻破见思惑。若明全水即波。则喻破尘沙惑。若明波水即湿。则喻破无明惑。故曰以空而三惑俱破之。岂知观假时。而全假即空。何须取假而舍空。全水即波。何可舍水而取波。若明全水即波。则喻立俗谛理。若明全波即水。则喻立真谛理。若明波水即湿。则喻立中谛理。故曰以假而三谛俱立之。岂知观中时。而全中即空假。何须取中而舍空假。波水全湿。何可舍波水而取湿。若明全波水即湿。则喻三惑即是三谛。故曰以中而即惑即谛法界而等观之。或问断惑方能证谛。云何即惑即谛。答若明即惑即谛。方是真实证谛。若以断尽方证。即属舍取之无明。云何法界而等观之。以此平等为功。以此平等为至。非由他而自至。乃无自无他无往而至。故曰功至自至。岂是别教菩萨。经多劫而始证。今圆教乃不久而自显。则世事之全体。即三千性相之全用。故曰何患果位事用三千乎。

  

  丁八明理与事融通

  

  三千皆实。相相宛然。事理本融。非头数法。

  

  【注】经云诸法实相。诸法、三千事也。实相、真如理也。即诸法而实相。则即事而理。即实相而诸法。则即理而事。即事而理。则三千真实。即理而事。则相相宛然。岂不事之与理、其体本融。岂比世间头数之法、此彼相隔、一多不融乎。下文云。一切即一。方能同居一念。派之弥合。故如众珠咸趣一珠。此之谓也。

  

  丁九明是显非所致

  

  不属所破。宁非所显。

  

  【注】谓虽用三观破其迷情。而情消理显。情消非所破。理显是所立。大师不云乎。譬如蛇虺。但消其毒。不殒其命。尚可乘驭。矧螫虿乎。

  

  丁十结成涅槃性恶

  

  故曰诸佛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点此一意。众滞自消。

  

  【注】点此一意者。三千皆实相相宛然。不属听破宁非所显也。惟其三千皆实相相宛然。在事用三千。则惟佛与佛究尽诸法实相。而九界性恶何尝断。在理具三千。则一切众生本来即佛。而佛界性善何尝断。所以天台归宗法华。深悟涅槃。只此两义。囊括大旨。有以也夫。

  

  丁十一引问答以发明 三 戊一明提佛但断修中善恶

  

  问曰。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修恶满足。诸佛断修恶尽。修善满足。

  

  【注】此中问答。文出观音玄义。今虎溪大师略引发明。未必全同。学者第知中大略而已。

  

  戊二明修善恶妙不属所破

  

  问。修善修恶。既是妙事。乃属所显。何名所破。答。修善恶即性善恶。无修善恶可论。斯是断义。故诸佛断修恶尽。阐提断修善尽。修善恶既即性善恶。修善恶何尝断。斯不断义。断与不断。妙在其中。

  

  【注】答中全要紧处。在修善恶即性善恶无修善恶可论斯是断义。盖若有修善恶可论。便是不知即义。苟不知即。则善恶吴楚。诤论纷然。便不是断义。惟其了知修善恶既即性善恶。修善恶何尝断。即不断而为之断。是故妙在其中。恐后学未悟。复立二句明之。一须先悟无修性之殊。二须悟无善恶之异。谓之无修善恶可论。

  

  戊三明提佛不断善恶同否

  

  问。阐提不断性善。修善得起。诸佛不断性恶。还起修恶否。答。阐提不达性善。为善所染。故修善得起。广治诸恶。诸佛能达于恶。故于恶自在。恶不复起。广用诸恶。化度众生。妙用无染。名恶法门。虽无染碍之相。而有性具之用。

  

  【注】诸佛与众生真如妙性之中。本然具足百界千如。犹如君子不器、善恶皆能。谓之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华严云。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当其众生迷而随染缘造九界时。则佛隐而九显。染用当情。而妙用不彰。虽曰不彰。而佛性堂堂。未尝不显。但众生自迷。当面错过耳。诸佛悟而随净缘造佛界时。则佛显而九隐。虽曰九隐。而九界体性。既同究竟。则舍用自在。方其舍之则藏、故佛显而九隐。若其用之则行。则十界而同彰。故曰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九界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谓之普门示现。盖实证乎此也。故曰广用诸恶化度众生妙用无染名恶法门。以其不得已而为之。强名为恶。故无染碍之相。而有性具之用。

  

  丁十二约六即以判位 二 戊一法

  

  博地但理。名字初闻。观行未显。验体仍迷。六根似发。初往分见。妙觉果成。究竟明显。

  

  【注】博地但理。理即三千也。名字初闻。闻性具十界名、知性具三千字也。观行未显。修三观智。观三千境。虽伏五住。惑未破故。验三千之体、仍迷而不显也。相似似发。破见思惑。获六根清净位。相似三千显发也。初住分真。此至等觉。分破无明。分证三千也。妙觉果成究竟明显。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三千诸法实相也。

  

  戊二譬 二 己一三人譬

  

  是则理须亲证。其相方彰。如曹公相隐。解衣方见。事可比知。如孙刘相显。了然在目。

   …

《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读经随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