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昔汉末刘孙曹三人俱往相肆。相士先许孙刘位皆至于天子。独曹公不蒙许可。乃解衣以示。相士见之。放声大哭曰。天下从此纷纷鼎沸矣。后果应谶。各各雄据一方。以称帝号。时人或有恶二人者。以为之目。谓曹操奸雄。刘备枭雄。若曹操之奸雄。信奸雄也。刘备枭雄。亦似是而非耳。独孙权未有其目。余为之补曰骁雄。曹孟德尝亦有云。生儿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诸子皆豚犬耳。则孙权之雄。真骁雄也。文中曹喻理即。一切众生即是佛也。须解五阴之衣。方现成佛之相。孙刘喻后三即。故曰事可比知了然在目。
己二波湿譬
又如全波为湿。全湿为波。波相易识。湿性难彰。
【注】全波为湿。喻全十界之事在三千之理。全湿为波。喻全三千之理起十界之事。波相易识。喻一界之事现起。如了然在目。湿性难彰。喻三千之性冥伏难晓。如解衣方见。
丙二明三谛三观微妙 二 丁一明圆融三谛 六 戊一明三谛之由
如此事理宛有三用。只一事理三千。即空性了因。即假性缘因。即中性正因。
【注】前章所明性具三千三因。乃三谛三观之性体。今文欲明三谛三观之相貌。乃又发明立谛立观之所以。所以祇是迷情须破。故用即空即假即中。此去正明谛观微妙。故又明三谛之由。故曰如此事理三千宛有三用云云。今家之言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者。此之谓也。
戊二明相即之由
三谛若不性具。即义何由可成。非但三千即三谛。亦乃三谛即三千。
【注】今家所立三谛而言真俗中相即者。正由皆性具故也。苟非性具。则即义不成。然而即义又有横竖二论。适言三谛相即。乃约横论耳。若竖论者。则又非但三千即三谛。此言全三千之事即三谛之理也。亦乃三谛即三千。此言全三谛之理即三千之事也。以其皆一体故。本不二故。
戊三证理事相即
故云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
【注】语载荆溪大师始终心要。其略云。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永嘉从义师注云。中者不偏二边也。谛者审而无虚也。统者总也。一切法者二边之法也。真者无虚伪也。泯者亡泯也。一切法者三千之法也。俗者世俗也。立者建立也。一切法者百界之法也。当知此约三谛别明。若从通说。应云一中一切中。无真无俗而不中。则三谛皆总理而绝待也。一真一切真。无中无俗而不真。则三谛俱亡泯而无相也。一俗一切俗。无中无真而不俗。则三谛并建立而宛然也。熟玩此注。而三千三谛相即之旨得矣。
戊四明互为宾主 三 己一中谛为主
三千即中。以中为主。即一而三。名为本有所观妙境。以空假即中。三皆属性。中即空假。还归二修。
【注】下去三谛皆以三千为事境。三谛为理境。事无所移。而义有攸归。故以中以空以假而论主论宾。其实事理即毫无加损者也。今论以中为主。故以三千为中言之。则空假为宾。方其以中为主。名为即一。共实一不定一。而一必具三。而中性正因之中。即空性了因即假性缘因三因具足。名为本有所观妙境。以空假之宾即中。宾来归主。则空假皆属于主。故皆属性。然中不定中。则主不定主。是故中即空假。主从于宾。则还归空假缘了二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此之谓也。须知此就性中论本有之修。非曰已涉修中空假也。
己二真谛为主
三千即空。以空为主。名全性起修。是为因中能观妙观。以假中皆空。三皆属观。空即假中。还归用境。
【注】此以三千事境即真谛理境明之。则以空为主。中假为宾。修现而性用隐。是故全性起修。名为因中能观妙观。以假中皆空。宾来归主。故三皆属观。第空不定空。而空即中假。主不定主。而主就于宾。是以还归用境。
己三俗谛为主
三千即假。以假为主。名为果上解脱大用。以中空即假。三皆属用。假即中空。还归境观。
【注】此以三千事境即俗谛理境明之。则以俗为主。中空为宾。用现而观境隐。是故妙有彰。以为果上解脱大用。以中空皆俗。宾来归主。故三皆属用。第俗不定俗。而俗即中空。主不定主。而主就于宾。是以还归境观。
戊五约对明妙绝
只一三法。各对二明。论乎三境三观三用。不即不离。不纵不横。即遮即照。二义同时。玄妙深绝。
【注】各对二明者。约主宾而对说也。如三千即中以中为主。空假之宾来归中谛之主。即一而三。名为本有所观妙境。以空假即中三皆属性。是为一境。此对一明之也。然而中即空假。主就于宾。还归空假二修。虽曰二修。乃为性中之修。是三境矣。此对二明之也。又如三千即空以空为主。中假之宾来归真谛之主。名为全性起修。是为因中能观妙观。以假中皆空三皆属观。是为一观。此对一明之也。然而空即中假。主就于宾。还归中假。虽曰境用。乃为修中之二。是为三观。此对二明之也。又如三千即假以假为主。中空之宾来归于俗谛之主。名为果上解脱大用。以中空即假三皆属用。是为一用。此对一明之也。然而假即中空。主就于宾。还归境观。是三用矣。此对二明之也。三各为主为境为观为用故不即。一必具三故不离。同居一性故不纵。修二性一故不横。假即中空故即遮。中空即假故即照。三皆本于一性。故二义同时。远讨其源、本于真如妙性。故称之玄。本自圆成、无三惑之矗。故赞之妙。甚深无底。故叹之深。离诸对待。故美之绝。
戊六结成大涅槃
如三点伊。一不相混。三不相离。名大涅槃。
【注】此之法喻本出大涅槃经。经云。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伊。如摩酰首罗面上三目乃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文 今释其义。秘密之藏者。即经题称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般若。度即解脱。如是三德。名秘密藏。生佛等有。难可了知。称之为秘。举一即三。言三即一。称之为密。含藏众德。似无实有。称之为藏。犹如伊字者。譬喻也。西天梵书有伊字。如此方草书下字。 一点在上。不同点水之纵。 二点在下。不同烈火之横。 盖上一点喻法身德。 虽是一点。一不孤立。以有下之二点在也。 故曰若纵亦不成伊。下之二点喻般若解脱二德。虽二点在下。以有上之一点在。故不同烈火之横。 故曰若并亦不成伊。要当如摩酰首罗面上三目乃成伊。 此又以喻复释于喻也。摩酰首罗。色界天主。三头六臂。身骑白牛。面上三目。一目在上。二目在下。形类伊字。我亦如是。合法也。解脱之法亦非涅槃等者所谓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法身解脱。直解脱非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若直有一法。性不具三。则非真涅槃也。然而理虽各具。苟三法各异。如三人各称帝王各不相攻。亦非大涅槃也。此大般涅槃与今文合者。在性体三千。则三千即中、正因佛性、属法身德。三千即空、了因佛性、属般若德。三千即假、缘因佛性。属解脱德。转为所观妙境。则正因法身为中谛。了因般若为真谛。缘因解脱为俗谛。若起为能观妙观。则正因法身为中观。了因般若为空观。缘因解脱为假观。在三性三谛。则全性以起修。是为性中具修。在三观。则全修而在性。是为修中具性。莫不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等。夫三观源流根本。厥妙若此。天台以此而为传心妙印。岂无故哉。
丁二明圆融三观 二 戊一结前生后
今就能观论乎三观。所观即是三谛。
【注】上之所论圆融三谛。约三因言性中有修修中有性。则知修性本自圆成。但此心印未传。一切众生。终日在性。亦终日起修。以其迷故。不觉不知。今佛如来出兴于世。开而示之。使之悟入。既悟之后。即称性而观。绝待而照。于无能所中。不妨立乎能观所观。盖就一性之中。所具正因三千即中本有所观妙境者立乎三谛。所具了因三千即空名为能观妙观者立乎三观。观成惑破之后三千即假者名为果上解脱大用也。
戊二正明三观 四 已一约不次而次明三观 三 庚一空观
言三观者。以即空故。破染碍情。一相不立。显此三千同一性故。一切即一。方能同居一念。派之弥合。故如众珠咸趣一珠。毕竟清净。非断无空。
【注】言以即空故破染碍情等者。且指何境为即空耶。须知今家三观所观之境最宽。有佛法焉。众生法焉。心法焉。大师云。佛法太高。众生太广。初心为难。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观心则易。故前引摩诃止观。初心修观。必先内心。故于三科拣却界入。复于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今云以即空故破染碍情者。正指现前日…
《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