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傳法心印記注釋要▪P9

  ..續本文上一頁

  【注】昔漢末劉孫曹叁人俱往相肆。相士先許孫劉位皆至于天子。獨曹公不蒙許可。乃解衣以示。相士見之。放聲大哭曰。天下從此紛紛鼎沸矣。後果應谶。各各雄據一方。以稱帝號。時人或有惡二人者。以爲之目。謂曹操奸雄。劉備枭雄。若曹操之奸雄。信奸雄也。劉備枭雄。亦似是而非耳。獨孫權未有其目。余爲之補曰骁雄。曹孟德嘗亦有雲。生兒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諸子皆豚犬耳。則孫權之雄。真骁雄也。文中曹喻理即。一切衆生即是佛也。須解五陰之衣。方現成佛之相。孫劉喻後叁即。故曰事可比知了然在目。

  

  己二波濕譬

  

  又如全波爲濕。全濕爲波。波相易識。濕性難彰。

  

  【注】全波爲濕。喻全十界之事在叁千之理。全濕爲波。喻全叁千之理起十界之事。波相易識。喻一界之事現起。如了然在目。濕性難彰。喻叁千之性冥伏難曉。如解衣方見。

  

  丙二明叁谛叁觀微妙 二 丁一明圓融叁谛 六 戊一明叁谛之由

  

  如此事理宛有叁用。只一事理叁千。即空性了因。即假性緣因。即中性正因。

  

  【注】前章所明性具叁千叁因。乃叁谛叁觀之性體。今文欲明叁谛叁觀之相貌。乃又發明立谛立觀之所以。所以祇是迷情須破。故用即空即假即中。此去正明谛觀微妙。故又明叁谛之由。故曰如此事理叁千宛有叁用雲雲。今家之言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者。此之謂也。

  

  戊二明相即之由

  

  叁谛若不性具。即義何由可成。非但叁千即叁谛。亦乃叁谛即叁千。

  

  【注】今家所立叁谛而言真俗中相即者。正由皆性具故也。苟非性具。則即義不成。然而即義又有橫豎二論。適言叁谛相即。乃約橫論耳。若豎論者。則又非但叁千即叁谛。此言全叁千之事即叁谛之理也。亦乃叁谛即叁千。此言全叁谛之理即叁千之事也。以其皆一體故。本不二故。

  

  戊叁證理事相即

  

  故雲中谛者統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

  

  【注】語載荊溪大師始終心要。其略雲。夫叁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統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永嘉從義師注雲。中者不偏二邊也。谛者審而無虛也。統者總也。一切法者二邊之法也。真者無虛僞也。泯者亡泯也。一切法者叁千之法也。俗者世俗也。立者建立也。一切法者百界之法也。當知此約叁谛別明。若從通說。應雲一中一切中。無真無俗而不中。則叁谛皆總理而絕待也。一真一切真。無中無俗而不真。則叁谛俱亡泯而無相也。一俗一切俗。無中無真而不俗。則叁谛並建立而宛然也。熟玩此注。而叁千叁谛相即之旨得矣。

  

  戊四明互爲賓主 叁 己一中谛爲主

  

  叁千即中。以中爲主。即一而叁。名爲本有所觀妙境。以空假即中。叁皆屬性。中即空假。還歸二修。

  

  【注】下去叁谛皆以叁千爲事境。叁谛爲理境。事無所移。而義有攸歸。故以中以空以假而論主論賓。其實事理即毫無加損者也。今論以中爲主。故以叁千爲中言之。則空假爲賓。方其以中爲主。名爲即一。共實一不定一。而一必具叁。而中性正因之中。即空性了因即假性緣因叁因具足。名爲本有所觀妙境。以空假之賓即中。賓來歸主。則空假皆屬于主。故皆屬性。然中不定中。則主不定主。是故中即空假。主從于賓。則還歸空假緣了二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此之謂也。須知此就性中論本有之修。非曰已涉修中空假也。

  

  己二真谛爲主

  

  叁千即空。以空爲主。名全性起修。是爲因中能觀妙觀。以假中皆空。叁皆屬觀。空即假中。還歸用境。

  

  【注】此以叁千事境即真谛理境明之。則以空爲主。中假爲賓。修現而性用隱。是故全性起修。名爲因中能觀妙觀。以假中皆空。賓來歸主。故叁皆屬觀。第空不定空。而空即中假。主不定主。而主就于賓。是以還歸用境。

  

  己叁俗谛爲主

  

  叁千即假。以假爲主。名爲果上解脫大用。以中空即假。叁皆屬用。假即中空。還歸境觀。

  

  【注】此以叁千事境即俗谛理境明之。則以俗爲主。中空爲賓。用現而觀境隱。是故妙有彰。以爲果上解脫大用。以中空皆俗。賓來歸主。故叁皆屬用。第俗不定俗。而俗即中空。主不定主。而主就于賓。是以還歸境觀。

  

  戊五約對明妙絕

  

  只一叁法。各對二明。論乎叁境叁觀叁用。不即不離。不縱不橫。即遮即照。二義同時。玄妙深絕。

  

  【注】各對二明者。約主賓而對說也。如叁千即中以中爲主。空假之賓來歸中谛之主。即一而叁。名爲本有所觀妙境。以空假即中叁皆屬性。是爲一境。此對一明之也。然而中即空假。主就于賓。還歸空假二修。雖曰二修。乃爲性中之修。是叁境矣。此對二明之也。又如叁千即空以空爲主。中假之賓來歸真谛之主。名爲全性起修。是爲因中能觀妙觀。以假中皆空叁皆屬觀。是爲一觀。此對一明之也。然而空即中假。主就于賓。還歸中假。雖曰境用。乃爲修中之二。是爲叁觀。此對二明之也。又如叁千即假以假爲主。中空之賓來歸于俗谛之主。名爲果上解脫大用。以中空即假叁皆屬用。是爲一用。此對一明之也。然而假即中空。主就于賓。還歸境觀。是叁用矣。此對二明之也。叁各爲主爲境爲觀爲用故不即。一必具叁故不離。同居一性故不縱。修二性一故不橫。假即中空故即遮。中空即假故即照。叁皆本于一性。故二義同時。遠討其源、本于真如妙性。故稱之玄。本自圓成、無叁惑之矗。故贊之妙。甚深無底。故歎之深。離諸對待。故美之絕。

  

  戊六結成大涅槃

  

  如叁點伊。一不相混。叁不相離。名大涅槃。

  

  【注】此之法喻本出大涅槃經。經雲。秘密之藏。猶如伊字。叁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伊。如摩酰首羅面上叁目乃成伊。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叁法各異。亦非涅槃。  今釋其義。秘密之藏者。即經題稱摩诃般涅槃那。此雲大滅度。大即法身。滅即般若。度即解脫。如是叁德。名秘密藏。生佛等有。難可了知。稱之爲秘。舉一即叁。言叁即一。稱之爲密。含藏衆德。似無實有。稱之爲藏。猶如伊字者。譬喻也。西天梵書有伊字。如此方草書下字。 一點在上。不同點水之縱。 二點在下。不同烈火之橫。 蓋上一點喻法身德。 雖是一點。一不孤立。以有下之二點在也。 故曰若縱亦不成伊。下之二點喻般若解脫二德。雖二點在下。以有上之一點在。故不同烈火之橫。 故曰若並亦不成伊。要當如摩酰首羅面上叁目乃成伊。 此又以喻複釋于喻也。摩酰首羅。色界天主。叁頭六臂。身騎白牛。面上叁目。一目在上。二目在下。形類伊字。我亦如是。合法也。解脫之法亦非涅槃等者所謂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脫。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法身解脫。直解脫非解脫。解脫必具法身般若。若直有一法。性不具叁。則非真涅槃也。然而理雖各具。苟叁法各異。如叁人各稱帝王各不相攻。亦非大涅槃也。此大般涅槃與今文合者。在性體叁千。則叁千即中、正因佛性、屬法身德。叁千即空、了因佛性、屬般若德。叁千即假、緣因佛性。屬解脫德。轉爲所觀妙境。則正因法身爲中谛。了因般若爲真谛。緣因解脫爲俗谛。若起爲能觀妙觀。則正因法身爲中觀。了因般若爲空觀。緣因解脫爲假觀。在叁性叁谛。則全性以起修。是爲性中具修。在叁觀。則全修而在性。是爲修中具性。莫不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脫等。夫叁觀源流根本。厥妙若此。天臺以此而爲傳心妙印。豈無故哉。

  

  丁二明圓融叁觀 二 戊一結前生後

  

  今就能觀論乎叁觀。所觀即是叁谛。

  

  【注】上之所論圓融叁谛。約叁因言性中有修修中有性。則知修性本自圓成。但此心印未傳。一切衆生。終日在性。亦終日起修。以其迷故。不覺不知。今佛如來出興于世。開而示之。使之悟入。既悟之後。即稱性而觀。絕待而照。于無能所中。不妨立乎能觀所觀。蓋就一性之中。所具正因叁千即中本有所觀妙境者立乎叁谛。所具了因叁千即空名爲能觀妙觀者立乎叁觀。觀成惑破之後叁千即假者名爲果上解脫大用也。

  

  戊二正明叁觀 四 已一約不次而次明叁觀 叁 庚一空觀

  

  言叁觀者。以即空故。破染礙情。一相不立。顯此叁千同一性故。一切即一。方能同居一念。派之彌合。故如衆珠鹹趣一珠。畢竟清淨。非斷無空。

  

  【注】言以即空故破染礙情等者。且指何境爲即空耶。須知今家叁觀所觀之境最寬。有佛法焉。衆生法焉。心法焉。大師雲。佛法太高。衆生太廣。初心爲難。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觀心則易。故前引摩诃止觀。初心修觀。必先內心。故于叁科揀卻界入。複于五陰又除前四。的取識陰爲所觀境。今雲以即空故破染礙情者。正指現前日…

《天臺傳法心印記注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讀經隨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