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教,大菩萨所修之法,又是一番宗旨。此彼岸到,喻般若而言。行者自复般若实智,即是彼岸到也。全是当地风光,一家气味。坐进般若圆融诸境,方破五住烦恼海,复一真般若岸。然般若成三智,智智具三德。饶舌说破,无非一知。或曰。如是何人无知。曰。人皆执所知以为知,不返知自本知也。自弃般若岸,永溺苦轮海。然知不知知,非是真知。如眼不见眼,非是真眼。或曰。知知者,岂非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乎。曰。以名定义,百无一得。以义定名,万无一失。其知见立知者,乃是以自证分之知见,妄立所知之相分,遂妄显能知之见分耳。岂是不趣相分,自知本知,见分自泯,能所双亡之自证分乎。若能坐享自证分,即名证自证分也。而四分本一,推次有伦。岂非知返本知,即彼岸到乎。
三释心者,乃知识之总名,是法界之真因。务此一心,大包法界,小入纤尘,育佛生之玄牝,造品物之妙门。穷极古今。充满事理。循鳞甲而潜戏。乘毛羽而翱翔。任三界于死生。运四大于空色。摄万方而不恃。御群机而不知。主宰全能。务之乃昌。非此义,不足以喻是经。非是经,不足以发是义。义喻相齐,方符其奥。故取以为喻。是为种种般若之中心也。释别名竟。
二释通名者。梵语修多罗,此土或翻为契,或翻为法本,或翻为经,或翻为线。今约此土经字,训法训常。法者可轨义。常者不变义。可轨者。教可轨,行可轨,理可轨。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乃至无智亦无得者,教可轨也。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乃至远离颠倒梦想,行可轨也。究竟涅槃,理可轨也。不变者。教不变,行不变,理不变,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密多故,行不变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理不变也。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乃至真实不虚,教不变也。故说般若波罗多咒乃至菩提萨婆诃者,若法若常,教行理三,举三即一,举一即三,而三而一,不即不离,乃不思议之教行理也。释名竟。第二显体者。前释通别二名,共八字,皆是能诠之名。今更点示名下所诠要理,正显一经之主质。意欲令人寻名得体,如因指见月。又释名总示三德,显体别在法身,明宗别在般若,辨用别在解脱。教相分别总别。故释名之后,须先辨体。又经若无体,则邪倒无印,同于魔说。故须显体。又得此体已,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今正出其体者,以实相菩提为此经之体。夫菩提者,翻华言曰觉。然三界惟心,万法惟识,而心识为觉。本觉妙明,具十界事理。此觉无明,造三千性相。若具若造,无非一体。故曰法法皆是实相。何非妙智之体乎。
第三明宗。宗者,修行之纲领,趣体之要枢。今以观照真空,为此经之宗。故经中明文,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以观为自行之真因,自在为无碍解脱之真果。又在果上起用,成化他之能所,故曰菩萨。由妙智觉照功深,已见五蕴皆是本寂真空。因照而寂,所以谓趣体之要枢也。
第四辨用。用者,力用也。今以文字妙有,为此经之用。然文字者,即五蕴也。五蕴本无自体。依真空妙体而有相,以相显体而成用,故曰妙有。了得五蕴有相,即是真空本体,始度一切苦厄也。是文字妙有,即全体之大用也。
第五明教相者。教是圣人被下之言。相是分别异同之致。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昭如日月。正判此经,结属教部者。为化仪中之渐末。秘密,不定,教也。化法中之通、别、圆、教也。五味中之熟酥,五时中之第四部分,正属般若也。
二译经人名。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三释经。为二。初显分。二密分。初又二。初略标。二广示。初又四。初标能观人。二标所行行。三标观行境。四标能观利益。今初。
观自在菩萨
此句是菩萨之号,亦名观世音菩萨。原各有取义不同。观世音者,以闻音修证耳根圆通。果上行因,寻声救苦而立名也。观自在者,以自行因果而立名。观者,理观也。因理发智,以智修观。观行相应,发明心地。圆断五住烦恼,事理无碍,性相圆融,故曰自在。然理观成修谓之因,圆断五住谓之果,故曰观自在也。菩者,即菩提也。华言曰觉。萨者,即萨埵也。华言曰有情。然觉为能化,有情为所化,是谓化他能所也。亦曰自觉觉他。盖菩萨不等,有佛位菩萨也。今举此大圣之自行因果,化他能所,为二乘舍利子等作一大乘标准耳。
二标所行行。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此句标大菩萨所行之行,与二乘及权位菩萨不同,故曰深耳。行深般若者,即是以不思议智,观不思议境。然二乘之修证,未尝不自谓不思议也。但深浅不同耳。其不思议修证,盖有四层。如涅槃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而此般若非前三藏、通、别、之不可说,乃最后第四圆教。不生不生之不可说也。故以深字而别之。波罗密多者,是寂照不二,境智一如。其翻译同前。时者,乃效果之时也。非藏教生灭灭已之时。非通教佛地之时。亦非别教登地乃至佛果之时。乃是圆教登住乃至等妙觉之时也。
三标观行境。
照见五蕴皆空。
此句所明,以妙智观照相应,始见五蕴本是真空妙境。蕴者,积聚之义。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色蕴即根尘器界。受蕴即前五识。想蕴即第六意识。行蕴即第七摩那识。识蕴即第八阿赖耶识。总而言之,即十法界之色心二法也。然此空者,推有四层。曰断灭顽空,析法真空,体法真空,妙有真空。且如断灭顽空者,乃凡夫外道所知,眼前所见。虚空之相,无有知识作用,故名顽空。而竟以是知见,妄度佛法,闻说如实真空之理,则谤为无用。令人可笑。或有信者,亦是会虚空而解之,又为可怜悯者。析法真空者,乃藏教声闻缘觉根性,闻佛说法,悟知自心古今不变,历劫常存。实知一切色空诸相,心所等法,皆系虚妄生灭无常。故以四总观念,不净。苦空、无常、无我。析灭生灭见思惑业,方成自性真空寂灭之乐。至如是知见,已非凡夫外道之思议可名。以义强名曰析空也。体法真空者,乃通教声闻缘觉根性。较藏教根性为利。悟一切色空诸相,心所等法,当体无生,了不可得。既然无生叵得,而何法有灭。本无生灭,何须灭生灭已,而成寂灭之乐乎。以是观之,诸法当体本空,不异自性真空,故名体空也。妙有真空者,乃界外别圆根性,较通教根性尤利。悟一切法,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再分而言之。乃别教但悟中谛理,证道同圆之真空。圆教圆融三谛,一真一切真,无中无俗而不真之真空。故曰妙有真空。然此照见五蕴皆空者,即此空也。而后文凡说空者,皆是指此妙有真空。此经大旨,全是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故为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法华高会之先声也。
四标能观利益。
度一切苦厄。
此表大菩萨以妙智导妙行,融一切法已成妙境。始得五住究竟,二死永亡,故曰度一切苦厄。厄者,困难也。苦者,指三恶道各有三途之苦苦,三善道各有乐尽之坏苦,上二界四禅四定之行苦。总而言之,即一分段生死苦也。又二乘圣人方便有余土之变异生死苦,登地菩萨实报庄严土之变异生死苦也。此观自在菩萨已证常寂光净土,了脱六凡之下一界见爱住地,欲爱住地,上二界之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一重分段生死。及三圣之无明住地,一重变异生死。故曰五住究竟,二死永亡,方为度一切苦厄也。
二广示,又五。初拂所知障。二显即一切法。三明离一切相。四牒离相即法。五结叹胜能。初又二。初拂藏教所知。二拂通教所知。今初。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此义破除藏教根性所知障。以五蕴非是自性真空,仅修析空观,成灭受想定。折灭前三蕴,而证四果偏真之理。向未契体空偏真,无生之性。故呼尊者之名而教之。舍利子者,乃佛常随众中之大弟子也。以根性论之,在藏教声闻中,智慧第一。此舍利子三字是尊者之名。乃华梵并举。舍利者,是梵语。华言曰鸶鹭。子者,是华言。梵语曰弗。统以梵语,曰舍利弗。统以华言,曰鹙鹭子。其鹙鹭者,是尊者之母名。以连母名而为…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