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证悟。境界者一真法界。妙明真心。所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者也。当知现前色心事理总是境界。即此境界名曰解脱。脱拘碍故。出离障故。此解脱境界当体不可思议。所谓十二因缘。三种非道。即是三德解脱佛道。若菩萨行此十二因缘。三种非道。不断三惑。不破三法。而住三种解脱之道。即不思议绝待三德之解脱也。文殊般若云。佛界众生界。俱不可思议。无有异也。净名云。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乃至种种变现莫测。净名又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中求。众生心性即是真性解脱。痴爱即是实慧解脱。诸行不善即是方便解脱。舍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向何处求解脱耶。是故称曰不思议解脱境界也。普贤行愿者。普贤是能入之人周遍曰普。亚圣曰贤。有译遍吉。智者云。居众伏之顶。伏道周遍。故名为普。断道纔尽。所较无几。邻终际极。故名为贤。此大士乃由行愿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愿者志愿。行者实行。非愿不足导行。非行不足克证。法界深广故。愿亦深广。行亦深广。心不思议故。愿行亦不思议。发无边妙愿。行无边妙行。证不思议心。无愿之行。则为盲行。无行之愿。是名虚愿。要以行山而填愿海。行愿讵可离哉。品者品类。杂华最末一品。今之一卷复是一品之末。古德谓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一卷别行。良有深意也。
二人题
唐罽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于太原大崇福寺译起。贞元十四年成。罽宾汉西域国名。在北印度。即迦湿弥罗。今为克什米尔一带之地。三藏谓译主博通经律论三藏。般若是译主之名。奉诏谓依帝命。译者易。翻梵文为此土之文也。
二显体
此品以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一真法界即心性之异名。本来离名绝相。难思难议。只为开示悟人。故强名曰心。曰一真法界。更欲广显其义使人入故。横开为四种法界。约事。约理。事理。事事。竖列为十法界。六凡四圣。横竖相织而明之以性具三千。欲明其详。请读法华玄义。性具三千者。谓自性本具三千诸法。此三千即空即假即中。敻绝思议。妙绝待绝。乃天然之性德。本具之妙谛。随拈一法。无不具足三千圆妙三谛。彼彼三千。融摄互入。犹因陀罗网。此之三千事理相即。圆融无碍。理具无外。全指事造。事造无外。全指理具。单论事边。全理是事。即彼事事无碍。单论立边。即是法界性起。今论妙绝。三谛不可思议。余说剩言。何足道哉。三千者。第一假名一千。谓佛假名乃至第十地狱假名。第二实法一千。谓佛五蕴乃至第十地狱五蕴。第三国土一千。谓佛依报乃至第十地狱依报。所谓一千者。自佛界乃至地狱界。每界皆具余九之性德。十界则成百界。百界之中。每界各具十如。故成一千。如是三种一千。乃有三千。十如者。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览而可别名为相。自分不改名为性、主质故名体。功能为力。构造为作。习因为因。招果为因。亦名为业。助因为绿。缘名缘由。助业皆是缘义。习果为果。习因习续于前。习果克获于后。报果为报。习因习果。通名为因。牵后世报。初相为本。后相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一一皆归如实故。当知法法皆具三千妙法。故知介尔一心。亦必具足。以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一界具三十种世闲。百界则三千也。故云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
三明宗
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十愿称大者以称性故。王者极尊故。此十大愿王能摄一切愿故。二愿王皆是称性之修德。性德不可思议。称性之修亦不可思议。导归极乐者。极乐即华藏性土。弥陀即毗卢遮那。说称性唯心之华严法门。发称性唯心之十大愿王。生称性唯心之极乐。见称性唯心之弥陀。一一皆归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之妙体。斯真不思议之妙宗。普贤大士。华严海众。悉皆愿生极乐。是知华严大德。功在净土。自余下凡。可不归心。
四论用
以拔众生苦与佛果乐为用。拔众生苦者、苦即法身、云何曰拔。与佛果乐者、众生即常乐我净、云何曰与。是不拔之拔。不与而与。法界法门。常同常别。诸佛悟之则妙觉圆明。众生迷之则沉沦合冥。所以虽妙德本具。而迷悟云泥。故有大悲拔苦。大慈与乐。所谓拔六凡分段生死之苦。拔三圣变易生死之苦。与常乐我净之乐。
五判教
以圆顿大乘乳味为教相。于化仪为顿教。于化法兼明别教。正明圆教。故曰圆顿大乘。如来五时说法譬以五味。第一华严如乳。第二阿含如酪。第三方等如生酥。第四般若如熟酥。第五法华涅槃如醍醐。此第一时说。故日乳味。以上五重玄义竟。总释名题竟。
二别解文义三。初明序分。即结前所说。次若欲成就此功德下为正宗分。三尔 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下为 流通分。今初序分。即发起序。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初句指前广偈。告下结说不尽。尔时普肾菩萨者标能赞人。普贤如前略解。觉有情曰菩萨。摩诃萨者。菩萨于大有情众中。定为上首。地上大士皆得此名。称叹等者。举所叹事。告者告示令知。诸菩萨指法会大众。言善财者。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涌现七宝楼阁。及种种珍宝。诞生之时。遍雨种种珍宝。一切库藏。自然充满。父母亲属以此事故。名之善财。领五百童子于福城东古佛庙前。参礼文殊。最后参见普贤。证等普贤。于入法界品广说其事。今在会中为当机众也。如来功德称法界故。法界无尽。如来功德何有尽耶。纵使十方极圣经不可说不可说劫。相续不止。演说妙德。亦不能尽。不可说不可说者。如杂华阿僧祇品明法数有一百二十四。谓十万为一洛叉。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此下倍倍数至一百二十名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不可量转名一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名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乃第一百二十三数。劫者梵云劫波。或劫簸。或云羯腊波。此云分别时节。大时。长时。有其多种。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云。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以天衣三铢。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石。亦名小劫。又八十里石。以梵天衣三铢。梵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为中劫。又八百里石。以净居天衣重三铢。净居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故名一大阿僧祇劫。又俱舍论谓人寿自十岁。百年增一岁。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此曰一增。为一小劫。自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为一减。亦为一小劫。合一增一减为一中劫。成住坏空之四期各经此一增一减之中劫二十也。而经此成住坏空之间。即八十中劫为一大劫。智论谓一增一减合曰一小劫。二十增减曰一中劫。成住坏空各经一中劫。如是八十增减即四中劫为一大劫。成者谓世界初成立也。于中有二十小劫。第一小劫因过去劫坏空之后。第二禅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注大洪雨积风轮上。结为水轮。有大风起吹水生沫。而成须弥等山。时有情众。集光音天。其福减者。生于世间。食于甘泉粳稻。失其威神。渐生欲着。颜色粗垢。如是经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成劫。住者谓世界安住。如今日吾等之时。第九小劫。人寿减至五万岁时。拘留孙佛出。减至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减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减至一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今世尊已入灭几三千年矣。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弥勒佛出。第十五小劫。于减劫中。师子佛出。乃至欲乐佛。凡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兴。第二十小劫。于增劫中。楼至佛出。是为贤劫千佛。此二十小劫。曰住劫。坏者谓世界毁灭。有二十小劫。火灾起时。坏至初禅天。始从地狱。终至梵天。有情众生。经十九增减劫。次第坏尽。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尽。最后一增减劫。方坏器世间。有七日出。大海尽竭。须弥崩坏。风吹猛焰。烧上梵天。悉成灰烬。名为坏纫。空者谓世界空虚。有二十小劫。坏劫之后。自初禅梵天已下。世界空虚。犹如墨穴。无昼夜日月。唯大黑暗。名为空劫。合此成住坏空。名一大劫。经七火灾。有一水灾。谓又于坏劫之时。渐降大雨。滴如车轴。更兼地下水轮。涌沸上腾。乃至二禅天。水皆弥满。一切坏灭。此后更经七度火灾。复有水灾。如此每七火有一水。七度水灾之后。更经七度火灾。有一风灾。谓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兼以众生业力尽故。处处生风。乃至三禅。悉皆…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随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