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飘击。荡尽无余。如是八七火灾。一七水灾。一风灾起。共六十四大灾。即六十四大劫。周而复始。古德颂云。欲界天上现五衰。三禅尚且有风灾。饶尔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当知尚有三小灾离今不遥。三小灾者。起于减劫之终。方今人寿。平均为七十。百年减一。减至人寿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天不降雨。由大早故。草木不生。思欲见水。尚不可得。何况饮食。有情饿死。遭大悲痛。人寿减至二十。疾疫灾起。种种诸病一切皆起。人寿减至十岁。刀兵灾起。瞋毒炽猛。随手所执。皆为利刃。互相残害。皆是有情恶业所感。如是略说。其苦无量。即应起大悲心。发大愿王。求生净土。然后倒驾慈航拯救众生。脱离剧苦。同证极果。十方如来。胜妙功德。皆自旷劫以来度脱无量有情而成。斯之一端。亦叹不能尽也。
二正宗分二。初正陈所说。二结说赞善。初中又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中为三。初正示普因。二显经胜德。三结劝受持。初又为四。初标示所应。二征列名数。三牒名解释。四结益令知。今初。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功德指上所说如来胜妙功德。门者谓欲成就如此功德。当有门可由而入。所谓十大行愿也。
二做列名数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文列十种大愿。十者表无尽故。第六第七俱是劝请。第八第九即自回向开出。下文自释。
三牒名解释二。初善财总征。二普贤别释。今初。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文可解知。不欲繁称。故云乃至。略其八也。
二普贤别释十。一礼敬诸佛乃至十普皆回向。初中为三。初牒名。二释相。三总结无尽。今初。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礼敬者由心恭敬运于身口恭敬礼拜也。古德说七种礼。谓一我慢礼。如椎上下。无恭敬心。志公大师斥曰行道犹如推磴。礼拜恰似客舂。是知徒劳无益。或增慢盖耳。二唱和礼。如应赴者失仪之甚。三恭敬礼。以两手两膝及顶着地。接足赞叹。三业殷重也。四无相礼。离能所礼其性本空也。五起用礼。能所虽空。体上起用也。六内观礼。但内观心。不向外求。七实相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也o
二释相二。初总明。二别显。今初。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尽者穷尽。法界者括摄一切。虚空界谓横竖普周。总言其无尽也。如是诸佛。皆以普贤行愿力及深信解力如在目前。普贤行愿力是法力。深信解是自力。谓诸佛者清净法身。法身遍满一切处。本来常在目前。众生迷故。不自觉知。一念回光。方知终朝与佛卧起。觉性充遍。圆明普融故。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者。身无三恶。口离四过。意三业净。故云清净。身恭敬礼曰常修身礼敬。口赞佛德。常修口礼敬。意起观心曰常修意礼敬。如通常赞佛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存观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前。头面接足皈命礼。此是文殊礼佛观想愒。初句谓寂然不动。次句谓感而遂通。三句谓喻。四五谓互具互摄。周遍含融。事事无碍。不可思议。末句指极尊敬礼。此是因中三业。能感得果中三轮也。
二别显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依普贤行愿之力及深心信解之力。于一佛前顿现多身。一身复礼多佛。如是礼拜无有已时。
三结显无尽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以虚空众生。显其无尽。复自众生开出业及烦恼。助明无尽。当知虚空众生业及烦恼。悉是称性唯心。何有穷尽。彼既无尽。故礼拜亦尔也。疲谓疲倦。厌谓厌足。
二称赞如来三。初牒名。二释相。三结显无尽。今初。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称谓称述圣德。赞谓赞扬其妙。观夫诸佛大士之行法。无非三业清净。六根离染。今则的指舌根清净。远离口染也。不曰称赞佛而谓称赞如来。盖有深意。普贤十大愿皆依如来十号而发。由此十愿乃可成就十号。第一称礼敬诸佛者。乃身业清净。今第二乃口业清净。佛为十号中之第九号。如来乃十号中之第一号。佛之德号是由化他能所而立。佛为能教。生为所教。如来乃按自行因果而起。自行指自己修行。由因克果。以果酬因。因果不二。体用双彰。名为如来。如者果。来者因。如亦因。来亦果。以悟证如如故。佛来自如。众生亦然。但迷不知觉。不得称如来也。因果妙称如来。吾辈痴曰有情。何不即在心起处念动处细细体察其因果之道理。汰其恶。存其善。去其染。留其净。如是渐渐纯净。果上即得如来之佳号。因果之理。如影随形。决定不离。此所以称赞如来。令知修因得果。自行之重要也。
二释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初句至海会围绕。明所赞之境。有三重无尽。在文可见。所以明一尘中有多多之佛者。正破众生知见。众生但能知一室含有多尘。不能知一微尘含有多佛。但能大中含小。不能小中含大。良以执心坚固。小定是小。大定是大。着于假名。一定为一。多定为多。执于虚相。未得自他不隔。大小无碍。互融互摄。佛顶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嗟乎。此但己躬下事。诸佛说之而不闻。纵闻而不能信。纵信而不能解。纵解而不能行。唯知识心。分别计度。如蚕为茧。重重自缚。自蔽于幽冥。枉受沦溺。岂不哀哉。文云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是着眼处。深胜则依智不依识。解则返迷归悟。如此方得现前知见。故知此句实能赞之因也。复次现前之知见。无大小无内外。圆明普照。融通无碍。遍摄一切。廓尔清虚。德用无边。神化何穷。犹如帝珠。重重无尽。展转无休。得之者等诸佛于一朝。失之者徒修因于旷劫。众生外迷于声色。内执于见闻。曾不了知眼不自见。心不自知。何况现前知见。若能见自己之见。知自己之心。则庶乎不远。然后可以南求胜友。百城询道。深入佛家。现前之见。远离诸苦。到此顿知如来妙法。原来不远。却为人天之眼目。三宝尊贵。有大威德。可作苦海之舟航也矣。各以出过辩才天女下。是能赞相。辩才天女者。如最胜王经说。有大功德。有大辩才。经云。发言犹如世间王。辩才胜出若高峰。今修行者起最胜意乐。作其观想。生不足之心。故言出过。辩才…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随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