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随闻记▪P4

  ..续本文上一页有四。法无碍辩。于一切法无不通达。义无碍辩。于所诠道理无壅塞。词无碍辩。于一切众生心行差别。以智慧普应之。乐说无碍。用前三为众生说法。言说无滞皆契正理。音声言辞功德悉以海喻。用显广大甚深。无有穷尽。末句周遍法界。总示无尽称性也。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释文同前。先显无尽。后彰无间。初句先反显无尽。而虚空下顺成无尽也。

  

  

三广修供养三。初牒名。二释相。三总结无尽。今初。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先明物供。次明法供。破悭贪障。成就檀度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第二十三曰供养诸佛愿。十地论有观行供养。供者供奉。养者摄资。

  

  

二释相二。初正明供行。二校量显胜。今初。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初句至现前知见。如上可解。悉以上妙下列所供具。文中分三。先用云喻诸具供养。次以香供。末以灯供。云者多义、遍义、无尽义。天者贵义、胜义、自然义。供华鬘得佛殊胜相。献音乐得佛法音。献盖得覆荫。供衣得佛衣。如是种种妙供咸能获得妙果。涂香者。智度论云。涂香有二种。一以梅檀木等磨以涂身。二者种种杂香捣以为末。以涂其身。及煎衣服。并涂地壁。烧香者。即吾人供佛时所烧之长香。有遍至法界义。末香即种种香末。如是等云喻香如云也。果上获得戒香定香解脱等香。以灯供养获得般若光明圆断五住也。喻如须弥山。取人间目睹高大无过者。言如大海。表事理深广。妙智妙慧。彻法源底也。当知一华一鬘。一衣一盖。莫不称性。等虚空界。

  

  

二校量显胜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初句总举。所谓下别明七种法供养。第二善男子下正明校量。何以故下征释所以也。法者法则。如说修行供养者。依教起行。如说而修。自拔出苦。复救众生。若但说不行。说之何益。犹如数他家宝。自无半文钱。自疾尚不能救。何暇利乐他人。故知如说修行即是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也。所以名曰供养者。上契诸佛度生之本怀故。利益众生者。以四悉赴机。令得四益。乃至究竟证得菩提也。摄受众生者。以慈悲心。运无量方便。摄取有情。所谓用智慧摄愚痴。以禅定摄散乱。以精进摄懈怠。以忍辱摄瞋恚。以戒律摄毁禁。以布施摄悭贪。如观音大士。普门示现。不弃毫末。一介蝼蚁。万圣互援。如是摄受众生。是真报佛恩。是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者。如阿含中广说释迦如来为众生受苦事。乃至来此世界莫非为众生故。今能代苦。悲悯他人。乃契圣心。故名供养。书经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亦同此意。勤修善根供养者。精进不懈。修诸善法。俾得自济济人也。不舍菩萨业供养者。菩萨造最胜业。怛沙大用。繁兴无已。皆是自觉觉他之业耳。不离菩提心供养者。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同一性。平等无二。即平等心是菩提心也。正明校量中。俱胝此云百亿。那由他此云万亿。迦罗乃竖折人身一毛以为百分中之一分。今取其多义。优波尼沙陀此云近少。谓碎大块为微尘。尘数虽多。亦不及一也。如此较量。可知法供养之胜。此恐不达者执于物供而不明物供之所以。则是有漏有为之法。但招世间果报。若能以理合事。了知能供所供。一一中道。悉归妙理。则财法两供平等平等。俱属不可思议。若执物迷理。但修痴福。设执理废事。只落空谈。净名善德章广明此意。法华喜见梵身名法供养。岂不然乎。经中自释云。如来尊重法故。何以故。次句释云。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谓依止圣教。证极果故。末句结归胜供。

  

  

三总结无尽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最胜供养通指财法两供。足证全事即理。平等无别。若不尔者。何以无尽。

  

  

四忏悔业障三。初牒名。二释相。三总结无尽。今初。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忏者具云忏摩。此云悔过。忏其前愆。悔其后过也。今云忏除。谓忏则罪消。故下云业障。业障即罪也。何故忏悔则罪消。以业由心造。仍由心转故。凡夫与佛。其心无二。而凡夫痴迷不觉。其心犹合。诸佛大觉。犹如光明。合则受无穷之苦报。明则享无上之妙乐。明合苦乐。昭昭如是。吾人自问。孰不欲趋吉避凶。然而颠倒行事。自不欲为者。令人为之。不欲人施诸我者。尽施诸人。是南辕而北辙也。世人有讥云。腰握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为颠倒之写真。利己损人。犹欲梦享万年之太平。痴之甚矣。昔秦始皇废王道。焚书坑儒。收天下之兵聚于咸阳。销锋铸鐻。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才二世而亡。可知害人即是害己。损人却成自损。明乎此则先圣垂仁之道宾不可灭矣。况大雄世尊之教。乃根本解决之至理。令诸有情悟入唯心法门。犹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累劫恶业。迎刃而解。忏有二种。若犯遮罪。当依制教作法忏之。若犯性罪。则依取相忏及无生忏。四明云。作法忏谓身口所作。一依法度。取相忏谓定心运想。相起为期。无生忏谓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法虽三种。行在一时。常可阙于前前。不得亏于后后。无生最要。取相尚宽。盖妙观是大乘之主。灭障如翻大地。草木皆枯。显德如照澄江。森罗尽现。文云业障。即摄烦恼障及报障。三者一起俱起。烦恼即惑。有其三种。见思尘沙无明。障三菩提。所谓方便菩提。实智菩提。真性菩提。业障有三。有漏无漏非有漏非无漏。障三解脱。所谓空无相无作。报障亦三。同居分段报。方便变易报。实报变易报。障三涅槃。所谓性净方便净圆净涅槃。盖迷真谛之性德成见思烦恼。悟之为了因佛性。修之以体真止空观。证之为一切智。成般若德。迷俗谛之性德成尘沙烦恼。悟之为缘因佛性。修之以方便随缘止假观。证之为道种智。成解脱德。迷中谛之性德成无明烦恼。悟之为正因佛性。修之以息二边分别止中观。证之为一切种智。成法身德。当知发轫之始。即应忏悔也。忏悔之法。简易且该摄一切忏门者莫若念佛。念者明记不忘为义。体即是慧。佛者妙觉圆明。以不思议心念不思议佛。是妙观合妙境。顺菩提之正路。趋涅槃之妙门。逆生死烦恼之恶缘。实方便中之方便。法门之妙。孰能过耶。若能朝于斯。夕于斯。念念在佛。则即时或临终。不生极乐净土。将何所生。不见弥陀如来。则何所见。古德云。悟后若不求生极乐。敢保老兄未悟在。大众幸勿疑着。棒打石人头。曝曝论实事。光阴不再。幻住非久。正好努力。不容蹉跎矣。

  

  

二释相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眼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随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