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證悟。境界者一真法界。妙明真心。所謂寂寥虛曠。沖深包博者也。當知現前色心事理總是境界。即此境界名曰解脫。脫拘礙故。出離障故。此解脫境界當體不可思議。所謂十二因緣。叁種非道。即是叁德解脫佛道。若菩薩行此十二因緣。叁種非道。不斷叁惑。不破叁法。而住叁種解脫之道。即不思議絕待叁德之解脫也。文殊般若雲。佛界衆生界。俱不可思議。無有異也。淨名雲。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乃至種種變現莫測。淨名又雲。諸佛解脫當于衆生心中求。衆生心性即是真性解脫。癡愛即是實慧解脫。諸行不善即是方便解脫。舍此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向何處求解脫耶。是故稱曰不思議解脫境界也。普賢行願者。普賢是能入之人周遍曰普。亞聖曰賢。有譯遍吉。智者雲。居衆伏之頂。伏道周遍。故名爲普。斷道纔盡。所較無幾。鄰終際極。故名爲賢。此大士乃由行願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願者志願。行者實行。非願不足導行。非行不足克證。法界深廣故。願亦深廣。行亦深廣。心不思議故。願行亦不思議。發無邊妙願。行無邊妙行。證不思議心。無願之行。則爲盲行。無行之願。是名虛願。要以行山而填願海。行願讵可離哉。品者品類。雜華最末一品。今之一卷複是一品之末。古德謂華嚴大經。王于叁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一卷別行。良有深意也。
二人題
唐罽國叁藏般若奉诏譯
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于太原大崇福寺譯起。貞元十四年成。罽賓漢西域國名。在北印度。即迦濕彌羅。今爲克什米爾一帶之地。叁藏謂譯主博通經律論叁藏。般若是譯主之名。奉诏謂依帝命。譯者易。翻梵文爲此土之文也。
二顯體
此品以一真法界性具叁千爲體。一真法界即心性之異名。本來離名絕相。難思難議。只爲開示悟人。故強名曰心。曰一真法界。更欲廣顯其義使人入故。橫開爲四種法界。約事。約理。事理。事事。豎列爲十法界。六凡四聖。橫豎相織而明之以性具叁千。欲明其詳。請讀法華玄義。性具叁千者。謂自性本具叁千諸法。此叁千即空即假即中。敻絕思議。妙絕待絕。乃天然之性德。本具之妙谛。隨拈一法。無不具足叁千圓妙叁谛。彼彼叁千。融攝互入。猶因陀羅網。此之叁千事理相即。圓融無礙。理具無外。全指事造。事造無外。全指理具。單論事邊。全理是事。即彼事事無礙。單論立邊。即是法界性起。今論妙絕。叁谛不可思議。余說剩言。何足道哉。叁千者。第一假名一千。謂佛假名乃至第十地獄假名。第二實法一千。謂佛五蘊乃至第十地獄五蘊。第叁國土一千。謂佛依報乃至第十地獄依報。所謂一千者。自佛界乃至地獄界。每界皆具余九之性德。十界則成百界。百界之中。每界各具十如。故成一千。如是叁種一千。乃有叁千。十如者。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覽而可別名爲相。自分不改名爲性、主質故名體。功能爲力。構造爲作。習因爲因。招果爲因。亦名爲業。助因爲綠。緣名緣由。助業皆是緣義。習果爲果。習因習續于前。習果克獲于後。報果爲報。習因習果。通名爲因。牽後世報。初相爲本。後相爲末。所歸趣處爲究竟等。一一皆歸如實故。當知法法皆具叁千妙法。故知介爾一心。亦必具足。以根塵相對。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屬一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一界具叁十種世閑。百界則叁千也。故雲一真法界性具叁千爲體。
叁明宗
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爲宗。十願稱大者以稱性故。王者極尊故。此十大願王能攝一切願故。二願王皆是稱性之修德。性德不可思議。稱性之修亦不可思議。導歸極樂者。極樂即華藏性土。彌陀即毗盧遮那。說稱性唯心之華嚴法門。發稱性唯心之十大願王。生稱性唯心之極樂。見稱性唯心之彌陀。一一皆歸一真法界性具叁千之妙體。斯真不思議之妙宗。普賢大士。華嚴海衆。悉皆願生極樂。是知華嚴大德。功在淨土。自余下凡。可不歸心。
四論用
以拔衆生苦與佛果樂爲用。拔衆生苦者、苦即法身、雲何曰拔。與佛果樂者、衆生即常樂我淨、雲何曰與。是不拔之拔。不與而與。法界法門。常同常別。諸佛悟之則妙覺圓明。衆生迷之則沈淪合冥。所以雖妙德本具。而迷悟雲泥。故有大悲拔苦。大慈與樂。所謂拔六凡分段生死之苦。拔叁聖變易生死之苦。與常樂我淨之樂。
五判教
以圓頓大乘乳味爲教相。于化儀爲頓教。于化法兼明別教。正明圓教。故曰圓頓大乘。如來五時說法譬以五味。第一華嚴如乳。第二阿含如酪。第叁方等如生酥。第四般若如熟酥。第五法華涅槃如醍醐。此第一時說。故日乳味。以上五重玄義竟。總釋名題竟。
二別解文義叁。初明序分。即結前所說。次若欲成就此功德下爲正宗分。叁爾 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诃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下爲 流通分。今初序分。即發起序。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初句指前廣偈。告下結說不盡。爾時普腎菩薩者標能贊人。普賢如前略解。覺有情曰菩薩。摩诃薩者。菩薩于大有情衆中。定爲上首。地上大士皆得此名。稱歎等者。舉所歎事。告者告示令知。諸菩薩指法會大衆。言善財者。初入胎時。于其宅內。自然湧現七寶樓閣。及種種珍寶。誕生之時。遍雨種種珍寶。一切庫藏。自然充滿。父母親屬以此事故。名之善財。領五百童子于福城東古佛廟前。參禮文殊。最後參見普賢。證等普賢。于入法界品廣說其事。今在會中爲當機衆也。如來功德稱法界故。法界無盡。如來功德何有盡耶。縱使十方極聖經不可說不可說劫。相續不止。演說妙德。亦不能盡。不可說不可說者。如雜華阿僧祇品明法數有一百二十四。謂十萬爲一洛叉。百洛叉爲一俱胝。俱胝俱胝爲一阿庾多。此下倍倍數至一百二十名不可量轉。不可量轉不可量轉名一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名一不可說轉。不可說轉不可說轉爲一不可說不可說。乃第一百二十叁數。劫者梵雲劫波。或劫簸。或雲羯臘波。此雲分別時節。大時。長時。有其多種。如菩薩璎珞本業經雲。譬如一裏二裏乃至十裏石。以天衣叁铢。人中日月歲數叁年一拂。此石乃盡。名一小劫。若一裏二裏乃至四十裏石。亦名小劫。又八十裏石。以梵天衣叁铢。梵天日月歲數叁年一拂。此石乃盡。名爲中劫。又八百裏石。以淨居天衣重叁铢。淨居天日月歲數叁年一拂。此石乃盡。故名一大阿僧祇劫。又俱舍論謂人壽自十歲。百年增一歲。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此曰一增。爲一小劫。自八萬四千歲。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壽十歲。爲一減。亦爲一小劫。合一增一減爲一中劫。成住壞空之四期各經此一增一減之中劫二十也。而經此成住壞空之間。即八十中劫爲一大劫。智論謂一增一減合曰一小劫。二十增減曰一中劫。成住壞空各經一中劫。如是八十增減即四中劫爲一大劫。成者謂世界初成立也。于中有二十小劫。第一小劫因過去劫壞空之後。第二禅光音天。空中布金色雲。注大洪雨積風輪上。結爲水輪。有大風起吹水生沫。而成須彌等山。時有情衆。集光音天。其福減者。生于世間。食于甘泉粳稻。失其威神。漸生欲著。顔色粗垢。如是經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減。名爲成劫。住者謂世界安住。如今日吾等之時。第九小劫。人壽減至五萬歲時。拘留孫佛出。減至四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減至二萬歲時。迦葉佛出。減至一百歲時。釋迦牟尼佛出。今世尊已入滅幾叁千年矣。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彌勒佛出。第十五小劫。于減劫中。師子佛出。乃至欲樂佛。凡九百九十四佛相繼出興。第二十小劫。于增劫中。樓至佛出。是爲賢劫千佛。此二十小劫。曰住劫。壞者謂世界毀滅。有二十小劫。火災起時。壞至初禅天。始從地獄。終至梵天。有情衆生。經十九增減劫。次第壞盡。唯器世間空曠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盡。最後一增減劫。方壞器世間。有七日出。大海盡竭。須彌崩壞。風吹猛焰。燒上梵天。悉成灰燼。名爲壞紉。空者謂世界空虛。有二十小劫。壞劫之後。自初禅梵天已下。世界空虛。猶如墨穴。無晝夜日月。唯大黑暗。名爲空劫。合此成住壞空。名一大劫。經七火災。有一水災。謂又于壞劫之時。漸降大雨。滴如車軸。更兼地下水輪。湧沸上騰。乃至二禅天。水皆彌滿。一切壞滅。此後更經七度火災。複有水災。如此每七火有一水。七度水災之後。更經七度火災。有一風災。謂從下風輪有猛風起。兼以衆生業力盡故。處處生風。乃至叁禅。悉皆…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行願品隨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