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诉说不满的原委,请求原谅。
身为上师最大的责任,就是教导弟子,如何舍弃世俗的牵绊,步上解脱的正道。而具体作为,就是观察弟子的习气,并予以对治。上师基于责任的严厉教导,就像是把人活生生的扒了一层皮,然后踩在地上踹三下;这样子的折磨,我想不是一般人、一般弟子所能接受的。为什么做此譬喻?因为我们长久以来所积聚的习惯和认知,形影不离紧随我们轮回生生世世,而且不增反减;业力习气之顽强厚重,不下猛药是难以彻底净除根治的。所以,真正上师的教导,不是「一针见血」而已,而是一棒打死,把你的自我彻彻底底粉碎,这才是一位上师真正要做的事情。但每当我真正教导时,误解就会产生,弟子误解上师的用心,因而毁谤伤害;但我深度了解,没有被伤害,如何救渡弟子离粪坑?(案:此处以粪坑譬喻轮回,未入轮回中,不能解轮回。)
上师永远都像一面镜子,让你从上师身上看到自己的可爱与丑陋。可爱通常留给自己,给别人的大部份都不是纯真的一面。所以,上师这面镜子反映出来的,也自然都是比较丑陋的一面,因为你无法欺瞒上师。不用讶异!上师无法教你什么、给你什么,上师只能够把你掏空,让你的心里脑中少一点什么,而不是增加什么。上师开发弟子的是智慧、不是知识。如何开发弟子的智慧?唯一办法就是掏空你的大脑,用尽各种方法让你变成空的,这就是智慧。当然所谓「空」,有别于迷糊昏沈,乃是一种超越感觉的存在。
虽说观察弟子是上师的责任,唯有深入了解,才能对症下药。可是每当上师用心了解的过程,却往往引起弟子很大的误会与不谅解;因为没有人愿意赤裸裸的被穿透,每个人总是尽其可能造作掩饰。这就是修行的困难所在!把你们剥光,你们愿意吗?有人会说礼节道德的规范,所以我不愿意;更有人会讲我身材不好,所以不愿意。真的自己的身材不好吗?好不好是分别。什么是好?没有定义,自己喜欢,就是好。可是这「喜欢」,隐藏太多的自我在里面;修行,就是要把这个「自我」给干掉!
五、降服欲望,战胜头脑;清明觉知,本来存在
一位上师真正的责任,就是引导弟子登上心灵的喜玛拉雅山,不应让弟子持续在山谷间游荡,以为就是这样。山峰不是那么高,只是你们经常徘徊沉溺于山谷间,迟迟未能攀峰至极,所以见不到山峰,以为很遥远。每当一次的上来,就会有一次的下去。下去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点,要降服欲望;降服欲望的意思,就是要战胜你的头脑。几百世、几万世以来,我们一直都是用脑头在思考、分析、判断,以做为生活的依据。然而,这样的依赖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至今仍然在轮回之中——不要依赖大脑,这种讲法,俗人是难以接受,这是超乎一般的理解。
每个人的心,无时不刻都是向外追求。久远以来,我们在宇宙各个角落游荡,换了无数身躯,却很少能静下来,好好的观察、观照自己的心。我们都是跟着感觉走。传统的佛教,教导我们舍离感觉,因为感觉是不真实的;但没有这感觉,对一般人而言更不真实。人不习惯安住于沈静,所以独处在空荡荡的房间面对自己时就害怕,常会把音响或电视打开,即使不听不看,都要让声音充斥整个空间才有安全感,才会觉得自己的存在;而这种存在的感觉是不正确的。因为看不到自己的心。
道上是辛苦的,修行的过程是非常非常辛苦的,因为我们无时不刻都要战胜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大脑。我们实在没有办法那么自然地拥抱空性,连一个念头跟一个念头之间,我们都舍不得让它有一点点空隙。然而禅宗祖师云,「前念已灭,后念未生,就是这个!」中间的「这个」就是空性!当然你可以安立许多漂亮的名词,称之为「菩提」、「涅槃」、「空」……。可是再美的名相都不足以诠释其内涵。念念之间的自由,就是菩提。
如何让已生的「念」赶快消灭?只要去看它,看它就可以了。不要再去分别,它是好的念、或不好的念;只要去看这个念头,它自己就萎缩、消失了。只可惜,念消失之后,你马上会再制造另外一个念出来。所以,在止息训练的过程,要去看那个念;之后,要用那个「看」,让「看」能够坚固在一个地方。这就是金刚乘很善巧的禅休止息法门,讲禅修、讲静心、讲打坐,都可以。方法有很多,目的都是一样的。要时时刻刻保持警觉的心,警觉「存在」,警觉不要被感觉带着走,只有那个觉知,那个清明的觉知是存在的。那个觉知没有任何念头、没有任何分别,但却清清楚楚;万般皆可舍,唯不舍此觉知。这个觉知一旦稳固即是菩提。今天只能讲到这里,再讲下去都不是了,必须靠自己体会经验那个觉知。
为什么你要相信「这个空无一物的存在」就是心的本质、就是真理?因为每个人都曾经验过,只是没人为你指出「就是这个!」其实它很简单。每个人都具有佛性,佛性不需要去外面追求,不需要去学,甚至于不用学《宝性论》;学了《宝性论》,你可能还要再学另外一部论来灭所知,因为你误把佛性视为一个东西了,像玫瑰花般的实体,可它不是。然而,它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是有一些东西存在,而此存在却又超乎觉受,因为觉受来自业风吹心。这个「它」,方便说便是「自觉」。自觉离造作、非断常、非生灭、离诸边见,只要符合以上所说四点,便是不可思议的自觉。
一切依缘而生的万物本质都是性空的,性空就是绝对,离言词所能说。一般人对于「性空」,只能凭想象揣摩而非了达;如何了达性空?其性本空,表示本来即无「有」可示,所以必须依假有而证真空。譬如玻璃杯,它的外相形色属于「俗义谛」,即「相对真理」,而非「胜义谛」绝对真理;这样一个属于「相对真理」的东西,分析思考至极致,就是空;所以说空是「绝对真理」。为什么要经由这种思考逻辑来了解绝对的空性?主要是为去除对「有」的执着。透过这样的方法所得知的空,尚不能说是证胜义谛空,因为这是想象的「空」。若对「有」不产生执着时,就不需要修空;需要修「空」,是因为执着「有」。我们单靠平凡的心灵思考,是无法领悟绝对真理的。即使观想「空」,也只能凭空观想「空」是什么样子。其实所观想出来的「空」也不空啊!如果空,就观想不出来了。之所以再三重复观空,主要就是让我们去除对「有」的染污执着。一旦「有」的染污没有了,那么空也不需要了。如是皆有赖上师教导。那诺巴云:心受染污,故有六道,彼量如虚空,故受无量苦。心离染垢、示现诸相、净土坛城、彼现无量、故受大乐。
修大手印是觉悟之道,大手印就是「觉醒的空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觉知空性的本能;但凡夫所具的自性觉,一时为染污遮蔽,如沈睡梦中尚未清醒,故说凡夫的空性是「迷惑的」。所谓「迷惑」,指的就是「尚未觉醒的空性」;而「觉明」就是对空性的觉悟了达。觉醒的空性,就是智慧。这里所指的智慧是不需思考的,超越世俗的聪明。譬如弹指之间,即了解过去、现在、未来,不假思索,也没有任何疑惑;看见孔雀的羽毛,即明白个中因缘为何。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疑惑,这就是「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即是本具智,唯依上师加持而得。沙拉哈云:如日之智一旦开显,能令无明黑暗者,皆转无上智体性而生光明。如以金汁涂情器,情器显金光。
了解佛性,唯有依「清净转化」法门获得。现在我们的心之所以不纯净,是因为无时不刻都在制造念头、执着念头,不断怀念过去、幻想未来。能不忆过去、不思未来,住于当下「觉醒自性」中,那就是心的本来面目。言简意赅,实不易懂——肚子饿了吃饭去!(案:「去」是谓舍离,「饿」意谓烦恼,上师此意乃以无比加持,令弟子舍尽一切烦恼语。)
六、超越二元对立,归于绝对圆融
(一) 超越「外在物质」与「内在心灵」之对立
世界的存在,可包含三个不同的层面:外在物质、内在心灵、本尊净土。
科学的世界(物质的世界),属于西方。西方科学非常发达,穷究宇宙之源,但仍然无法了解是谁创造了宇宙?所以,西方科学家的脑袋中有上帝的存在。我们东方人善处于内在的心灵世界,所以东方的美学、文学、思想、哲学、绘画,都表现很优美的内在意境。然而,过于沉溺于内心世界,外在科技就不会进步。这是东西方最大的不同。
然而今天情况已经有很明显的改变。西方开始对东方的心灵课程产生深厚的兴趣,他们宁可抛弃万贯家财,为追求内在的心灵世界。因为他们警悟到︰外在的拥有,永远都没有办法满足。而较贫穷的东方人,反而向西方看齐,开始发展科技,强调外在物质世界的拥有,形成特别的现象。
但若以宏远的角度来看,东西方都存在地球上。这些思想、这些欲求,就好像云朵随风四处飘荡;只要有一处火山爆发,烟尘一定四处飘散,不会固着原地。所以这种改变其实不足为奇。因为人心,永远都是好奇的,但这不是真正的心,是人的大脑,大脑永远都喜欢新奇复杂的;而真理、佛性、真如、空性,其…
《信心与开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