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信心與開悟▪P3

  ..續本文上一頁訴說不滿的原委,請求原諒。

  

  身爲上師最大的責任,就是教導弟子,如何舍棄世俗的牽絆,步上解脫的正道。而具體作爲,就是觀察弟子的習氣,並予以對治。上師基于責任的嚴厲教導,就像是把人活生生的扒了一層皮,然後踩在地上踹叁下;這樣子的折磨,我想不是一般人、一般弟子所能接受的。爲什麼做此譬喻?因爲我們長久以來所積聚的習慣和認知,形影不離緊隨我們輪回生生世世,而且不增反減;業力習氣之頑強厚重,不下猛藥是難以徹底淨除根治的。所以,真正上師的教導,不是「一針見血」而已,而是一棒打死,把你的自我徹徹底底粉碎,這才是一位上師真正要做的事情。但每當我真正教導時,誤解就會産生,弟子誤解上師的用心,因而毀謗傷害;但我深度了解,沒有被傷害,如何救渡弟子離糞坑?(案:此處以糞坑譬喻輪回,未入輪回中,不能解輪回。)

  

  上師永遠都像一面鏡子,讓你從上師身上看到自己的可愛與醜陋。可愛通常留給自己,給別人的大部份都不是純真的一面。所以,上師這面鏡子反映出來的,也自然都是比較醜陋的一面,因爲你無法欺瞞上師。不用訝異!上師無法教你什麼、給你什麼,上師只能夠把你掏空,讓你的心裏腦中少一點什麼,而不是增加什麼。上師開發弟子的是智慧、不是知識。如何開發弟子的智慧?唯一辦法就是掏空你的大腦,用盡各種方法讓你變成空的,這就是智慧。當然所謂「空」,有別于迷糊昏沈,乃是一種超越感覺的存在。

  

  雖說觀察弟子是上師的責任,唯有深入了解,才能對症下藥。可是每當上師用心了解的過程,卻往往引起弟子很大的誤會與不諒解;因爲沒有人願意赤裸裸的被穿透,每個人總是盡其可能造作掩飾。這就是修行的困難所在!把你們剝光,你們願意嗎?有人會說禮節道德的規範,所以我不願意;更有人會講我身材不好,所以不願意。真的自己的身材不好嗎?好不好是分別。什麼是好?沒有定義,自己喜歡,就是好。可是這「喜歡」,隱藏太多的自我在裏面;修行,就是要把這個「自我」給幹掉!

  

五、降服欲望,戰勝頭腦;清明覺知,本來存在

  

  一位上師真正的責任,就是引導弟子登上心靈的喜瑪拉雅山,不應讓弟子持續在山谷間遊蕩,以爲就是這樣。山峰不是那麼高,只是你們經常徘徊沈溺于山谷間,遲遲未能攀峰至極,所以見不到山峰,以爲很遙遠。每當一次的上來,就會有一次的下去。下去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一點,要降服欲望;降服欲望的意思,就是要戰勝你的頭腦。幾百世、幾萬世以來,我們一直都是用腦頭在思考、分析、判斷,以做爲生活的依據。然而,這樣的依賴是不對的,所以我們至今仍然在輪回之中——不要依賴大腦,這種講法,俗人是難以接受,這是超乎一般的理解。

  

  每個人的心,無時不刻都是向外追求。久遠以來,我們在宇宙各個角落遊蕩,換了無數身軀,卻很少能靜下來,好好的觀察、觀照自己的心。我們都是跟著感覺走。傳統的佛教,教導我們舍離感覺,因爲感覺是不真實的;但沒有這感覺,對一般人而言更不真實。人不習慣安住于沈靜,所以獨處在空蕩蕩的房間面對自己時就害怕,常會把音響或電視打開,即使不聽不看,都要讓聲音充斥整個空間才有安全感,才會覺得自己的存在;而這種存在的感覺是不正確的。因爲看不到自己的心。

  

  道上是辛苦的,修行的過程是非常非常辛苦的,因爲我們無時不刻都要戰勝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大腦。我們實在沒有辦法那麼自然地擁抱空性,連一個念頭跟一個念頭之間,我們都舍不得讓它有一點點空隙。然而禅宗祖師雲,「前念已滅,後念未生,就是這個!」中間的「這個」就是空性!當然你可以安立許多漂亮的名詞,稱之爲「菩提」、「涅槃」、「空」……。可是再美的名相都不足以诠釋其內涵。念念之間的自由,就是菩提。

  

  如何讓已生的「念」趕快消滅?只要去看它,看它就可以了。不要再去分別,它是好的念、或不好的念;只要去看這個念頭,它自己就萎縮、消失了。只可惜,念消失之後,你馬上會再製造另外一個念出來。所以,在止息訓練的過程,要去看那個念;之後,要用那個「看」,讓「看」能夠堅固在一個地方。這就是金剛乘很善巧的禅休止息法門,講禅修、講靜心、講打坐,都可以。方法有很多,目的都是一樣的。要時時刻刻保持警覺的心,警覺「存在」,警覺不要被感覺帶著走,只有那個覺知,那個清明的覺知是存在的。那個覺知沒有任何念頭、沒有任何分別,但卻清清楚楚;萬般皆可舍,唯不舍此覺知。這個覺知一旦穩固即是菩提。今天只能講到這裏,再講下去都不是了,必須靠自己體會經驗那個覺知。

  

  爲什麼你要相信「這個空無一物的存在」就是心的本質、就是真理?因爲每個人都曾經驗過,只是沒人爲你指出「就是這個!」其實它很簡單。每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不需要去外面追求,不需要去學,甚至于不用學《寶性論》;學了《寶性論》,你可能還要再學另外一部論來滅所知,因爲你誤把佛性視爲一個東西了,像玫瑰花般的實體,可它不是。然而,它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是有一些東西存在,而此存在卻又超乎覺受,因爲覺受來自業風吹心。這個「它」,方便說便是「自覺」。自覺離造作、非斷常、非生滅、離諸邊見,只要符合以上所說四點,便是不可思議的自覺。

  

  一切依緣而生的萬物本質都是性空的,性空就是絕對,離言詞所能說。一般人對于「性空」,只能憑想象揣摩而非了達;如何了達性空?其性本空,表示本來即無「有」可示,所以必須依假有而證真空。譬如玻璃杯,它的外相形色屬于「俗義谛」,即「相對真理」,而非「勝義谛」絕對真理;這樣一個屬于「相對真理」的東西,分析思考至極致,就是空;所以說空是「絕對真理」。爲什麼要經由這種思考邏輯來了解絕對的空性?主要是爲去除對「有」的執著。透過這樣的方法所得知的空,尚不能說是證勝義谛空,因爲這是想象的「空」。若對「有」不産生執著時,就不需要修空;需要修「空」,是因爲執著「有」。我們單靠平凡的心靈思考,是無法領悟絕對真理的。即使觀想「空」,也只能憑空觀想「空」是什麼樣子。其實所觀想出來的「空」也不空啊!如果空,就觀想不出來了。之所以再叁重複觀空,主要就是讓我們去除對「有」的染汙執著。一旦「有」的染汙沒有了,那麼空也不需要了。如是皆有賴上師教導。那諾巴雲:心受染汙,故有六道,彼量如虛空,故受無量苦。心離染垢、示現諸相、淨土壇城、彼現無量、故受大樂。

  

  修大手印是覺悟之道,大手印就是「覺醒的空性」。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覺知空性的本能;但凡夫所具的自性覺,一時爲染汙遮蔽,如沈睡夢中尚未清醒,故說凡夫的空性是「迷惑的」。所謂「迷惑」,指的就是「尚未覺醒的空性」;而「覺明」就是對空性的覺悟了達。覺醒的空性,就是智慧。這裏所指的智慧是不需思考的,超越世俗的聰明。譬如彈指之間,即了解過去、現在、未來,不假思索,也沒有任何疑惑;看見孔雀的羽毛,即明白個中因緣爲何。對任何事情都沒有疑惑,這就是「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即是本具智,唯依上師加持而得。沙拉哈雲:如日之智一旦開顯,能令無明黑暗者,皆轉無上智體性而生光明。如以金汁塗情器,情器顯金光。

  

  了解佛性,唯有依「清淨轉化」法門獲得。現在我們的心之所以不純淨,是因爲無時不刻都在製造念頭、執著念頭,不斷懷念過去、幻想未來。能不憶過去、不思未來,住于當下「覺醒自性」中,那就是心的本來面目。言簡意赅,實不易懂——肚子餓了吃飯去!(案:「去」是謂舍離,「餓」意謂煩惱,上師此意乃以無比加持,令弟子舍盡一切煩惱語。)

  

六、超越二元對立,歸于絕對圓融 

  

 () 超越「外在物質」與「內在心靈」之對立

  

  世界的存在,可包含叁個不同的層面:外在物質、內在心靈、本尊淨土。

  

  科學的世界(物質的世界),屬于西方。西方科學非常發達,窮究宇宙之源,但仍然無法了解是誰創造了宇宙?所以,西方科學家的腦袋中有上帝的存在。我們東方人善處于內在的心靈世界,所以東方的美學、文學、思想、哲學、繪畫,都表現很優美的內在意境。然而,過于沈溺于內心世界,外在科技就不會進步。這是東西方最大的不同。

  

  然而今天情況已經有很明顯的改變。西方開始對東方的心靈課程産生深厚的興趣,他們甯可抛棄萬貫家財,爲追求內在的心靈世界。因爲他們警悟到︰外在的擁有,永遠都沒有辦法滿足。而較貧窮的東方人,反而向西方看齊,開始發展科技,強調外在物質世界的擁有,形成特別的現象。

  

  但若以宏遠的角度來看,東西方都存在地球上。這些思想、這些欲求,就好像雲朵隨風四處飄蕩;只要有一處火山爆發,煙塵一定四處飄散,不會固著原地。所以這種改變其實不足爲奇。因爲人心,永遠都是好奇的,但這不是真正的心,是人的大腦,大腦永遠都喜歡新奇複雜的;而真理、佛性、真如、空性,其…

《信心與開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菩薩十叁戒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