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首先,依智得见禅定之价值而起信,禅定的主要价值在于如若无禅定,上道不可得。其次,依对禅定的善性的确认,而起希求其善性之心。复次,依希求心而起精进。最后,因精进故,的柔顺忍,令身心俱离逆境而能用之于善,并且所为之善悉皆有力。此四是对治第一过--懒惰--之法。初修禅观时,每次修行时间不宜过久,不可用功过度,最长约为十五分钟。
重要的不是修行时间的长短,而是修行品质的好坏。修行过久会困,结果变得一修就想睡。这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是以后很难去掉的习惯。开始时,每次修行时间要短,修行次数要多--甚至每天修八次或十六次--然后,当你习惯于禅观的修法时,你的修行品质自会进步,每次修行的时间自会加长。
禅定进步的徽象是,虽然每次修行的时间很长,但你觉得一会儿就过去了。反之,你若觉得修了很久,而实际只修了一会儿,那就表示你应把每次修行的时间缩短。初修时,这一点可能非常重要。
问﹕佛法中谈到认知有不同的层次,每一层次皆有其适当的对象,请问在各层次做不同认知者是谁?
答﹕识分许多层次,以不同的方式去认知对象,但都同样是明与知的连续,都同样是以依相续之识而指定之『我』为认知者。这解答了你的问题吗?
在佛教中的各种宗派中,有些宗派断定各类之识皆『我』之本身。不过,无上最深的中观应成派所断定之『我』,只是依相续之识而指定之『我』。
问﹕识与『我』有何区别?
答﹕『我』有多种不同之相。一种是『我』似乎与身心五蕴实不相同,似乎是永恒的、单一的、自主的。一种是,在未显得与身心五蕴实不相同时,『我』似乎在负荷五蕴,或为五蕴之主,似乎是一实存自足之『我』。一种是『我』似乎非由某种觉知所见之『我』相来断定,而是从『我』本身的特殊存在方式着眼来建立『我』。一种是『我』似乎本来存在或当然存在,不像是依名而存。还有一种是尽管『我』似乎当然存在,但所想像之『我』只是纯『我』而已。此最后一种想象是上述几种唯一有根据的认知。
『我』是什么?一加以分析研究,『我』即不可得。身心五蕴中、五蕴相续中或五蕴和合中,都不能断定有任何为『我』者。当一卷有斑纹的绳子,因在暗处而被你看成蛇时,绳的各部、各部的总合及各部的相续,都不能被断定是蛇。此蛇只能藉害怕之人的心力而存在;在绳那一边,没有可确立的为蛇的东西。
如上例所说,『我』之得名所依据的身心五蕴,无论是分开来看,合起来看,还是就其在时间上的延续来看,于中都找不出有任何可断定为『我』的东西。而且,也完全不可能找到一个与『我』之得名所依据的身心确实分立之我。现在,你若开始认为『我』因此而根本不存在,则你的想法就会被传统有据的认知所破。『我』之存在是明显的事实。
『我』之存在为经验和有据的认知所证明,但『我』在其得名所依据的身心里却找不到。因此,『我』有名无实,藉名义或概念之力而存在,也就是藉一种主观的力量而存在。『我』在名义上以何为依?『我』之有名无实的存在,乃靠其得名之所依来断定。
至于『我』之得名所依据的身心五蕴,其中尚有许多粗细的层次,最精细者是运行于一切生中的无始之识。故说『我』之得名是靠无始无终相续识的命名之立;无始无终,相续识是名命的主要基准。『我』徒俱虚名,其名乃依此相续识而有。结论是,除了藉名义之力而存在之『我』外,实无有『我』,实无自立之『我』。缺少自立,即『无我』义。
你也许会问﹕『如果『我』等是藉概念之力而存在,那么是藉谁的概念而得名的--是藉我的概念、你的概念,还是藉过去、现在或其他的概念?』这也是想用分析的方法去找指定的对象;你找不到。因此,藉概念本身之力而存在者,仅藉概念之力而存在。佛说一切现象有名无实,而名义本身也是有名无实。空本身即是空。连佛也是自性空。因空而得以避免落入执虚有为实偏见;因一切现象缘起,并非全无,而得以避免落入执一切为无的偏见。
问﹕识起自何处?
答﹕我们说识从识生。识必定从识而生,因为识不可能以物为基本因而出生。分子不能造出唯明唯知之体。物不可能是识的本因,而识也不可能是物的本因。虽然唯识宗主张物与识同体,几乎是说除了识以外什么都没有,但此非中观应成派的主张,因其为理论所破。应成派是将识与物分开来看。
除了断定认为前识之续外,别无他法;如是则是无始,转生也无始。一般之心无始;心心相印,无始无终。但特殊之心则有始而无终的,也有无始而有终的。
问﹕我的问题与二谛有关。俗谛以能所自有为前提,而真谛则说能所非自有。这似乎很清楚,但一说俗谛与真谛无异,我就觉得很难理解了。
答﹕即使依俗谛,应成派也不承认能所自有。由于误解了应成派的看法,较低的宗派乃说应成派落入无的一边;这显示出连较低的宗派都认为应成派,即使依俗谛,也不主张能所自有。
我们不说二谛为一,而说二谛一体。事实上,二谛是互不相容的。例如,手心手背皆属一手,但同一手之手心与手背互不相容。同样的,当俗谛上存在之『我』被断言是基础,其自性空被断定是其存在方式时,此自性空即『我』之性,即『我』之根本性质或『我』之属性,而此『我』就是自性空的基础。『我』及其性空是一体,但『我』是俗谛上有据的认知所发现,而『我』之自性空则是真谛上有据的认知所发现,故『我』及其自性空是互不相容的--是其一,即非其二。因此,用术语来说,二谛不一不异。
『我』或任何其他现象之所以是空,主要原因在于缘起。独立与不独立是二分法;除其一,即立其二。例如,就人与非人而言,是人即不是非人,反之亦然。在决定某一现象是否独立时,断定其不独立,即含有其独立性空之义,也就我们所说的『自性空』。同时,当某一事物因缘起故仍然被证明为空是,其依缘而起乃依有而说。非有则无能依。熟悉了缘起之理,只要是有,就足以证明其自性空。不过,由于大多数的学说,都认为有即是自有,不是自性空,我们乃用缘起理来深究有之含意。
问﹕可否请您谈一谈五佛?
答﹕五佛乃五族如来,是以五大、五蕴、五烦恼、五俗智来说明。我们先看人生的五大﹕地、水、火、风、空。此五大是净化之本,应净化成五佛族。至于色蕴,当我们死时,此粗劣之身不再与我们同行,而是由一较细之色蕴为我们的中阴身,直到转生来世为止。因此,若在考虑色蕴时不作精细之分的话,我们就可以说色蕴相续不断,无始无终,此色蕴的净化之相名大日如来。
识分为心与心所。有六心及五十一心所。心所中有一组是五种无所不在的心所,其一是受。此藉受蕴。受蕴的净化之相名实生如来。
想蕴的净化之相名阿弥陀如来;行蕴的净化之相名不空成就如来;最后,识蕴的净化之相名阿?(门内一简体众,电脑找不到此字)如来。
五蕴虽可分为精细二相,然五族如来仅指那无始以来就有的精细五蕴。
问﹕精细五蕴与五族如来相等吗?
答﹕精细五蕴终将转化为五族如来。此五蕴目前可说是与烦恼为伍。烦恼除时,此五心所并不起精粗的变化;其性依旧,但因已离烦恼之过,而成为五族如来。所以,你若问五族如来目前是否即在我们的相续身心之中,答案是此五行所现正为过失所缚,既然佛不可能有过失,此五心所就不是佛。人虽尚未完全成觉,然成佛之因素已在;故此现存于我们相续身心之中的五心所乃是佛种,名为佛性或如来藏。
更明确的说,如果你只考虑最精细之心及其所乘之气或活力的话,则此心本身的明与知,以及相关的活力,即是将转成佛性与佛神者。此最精细之心将转成无所不知之识--佛心;转成佛心者是此心,非外来之心。换言之,佛性天生,非来于外。
事实如此,因为心的本体,心的唯明唯知之性,不为烦恼所染;烦恼不住于心的本体。即使在我们起烦恼时,心的本体和心性,仍是唯明唯知,也就因此我们才能除去烦恼。
认为凡境的五族如来现存于我们之中,即如说凡境的三中佛身现与我们同在一样,这种想法是适合的。但若说无垢、成觉、全无过失、具诸善性之佛现存于我们之中,那就不适当了。你若搅动池塘之水,水即变为浑浊;但水本性并不脏。让池水恢复平静,泥土自会下沉,还给你清净之水。
如何除去烦恼?烦恼之除,非藉外力,亦非听其自然;烦恼之除,要藉对治之力,要藉禅观的对治之力。兹以忿怒为例来说明之。一切忿怒之起无不因有错误概念的驱动和污染。当我们对某人发怒时,那个人是什么样子?你心中对那个人的看法如何?你对那个人的了解如何?那个人似乎是自立之主的,而我们就认为那个人真是坚实有力的。同时,我们自己的情绪也似乎是实在的。
我们发怒的对象和我们自己都似乎是实存的,仿佛是藉二者本身的特色而建立起来的。二者都似乎是当然有力的存在。但如我以前所说,没有事物真是这样实存。我们对自性空的认识有多少,我们那自性有的概念,及此概念对忿怒的助长,就会减退多少。
我们起贪心或瞋心时,觉得某一事物好得不得了,或坏得不得了,而过后回想起来又觉得那时候的看法可笑。这显示我们的感觉把本来没有的好坏加了上去;我们由此可知自己的感觉非真。这些受烦恼影响之识没有任何可靠的根据。由于用分析的方法寻求某一事物的自性,心乃藉正常的推理确定其无自性,此种识则有可靠的根据。这有如在法庭上的辩论,一方是以理智和真理为基础,另一方则不是。一当有了足够的证据,有正见的一方终将在辩论中胜过对方,因为正见经得起分析。心不可能对同一事物同时有相反的看法。因此,对某一事物,你一熟悉其非自性有,那就不仅无法在当时产生自性有的概念,而且与非自性有相反的概念也会因正悟的增强而普遍减弱。
为了能生此慧,我们乃修禅观,原因是我们的心力目前并不很强。我们目前之心是散乱的;它所具之能,犹如用发电之水,须经导引,始能产生大力。我们达次目的之道,是以禅观修心,导之令生大力,那时心即可用在智慧方面。由于成觉所需的一切要件,都是我们自心本具,故不应于他处寻求成佛。
关于净化烦恼,乃是就此瞋识唯明唯知的本体而论,才说它可净化成阿?(门内一个简体众字,电脑找不到此字)如来。如我以前所说,即使在我们起烦恼时,烦恼也不会污染心性,而且烦恼本身充满了明与知的因素。瞋是一种识,由于是识,故有唯明唯知之心,纵然它对事物怀有不正确的想法。
因此,成佛的要件虽与我们同在,但还不是真正的佛果。你若觉得现在既有成佛之因,一定也有佛果,那就犯了法称大师所指出的下述主张之过--在一小虫停留的一片草叶上,有此虫未来将转生的百只大象,因此虫的相续身心中已具如是转生之业。不过,转生为象的种子与五族如来的种子有所不同,前者是由行为所新积之种,而后者则是天然存在于我们心中之种。
问﹕您认为太阳或太阳神与五族如来之一有关吗?
答﹕你的问题虽然简单,但须详细答覆。日神与月神在佛教中可说是普通之神。要想了解层次之别,必须先划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每一界中都有不同团体之神。无色界中有四个主要的团体,色界中有十七个。欲界中分两类﹕一类是神的团体,另一类是非神的众生团体,如人类。欲界之神又分六种﹕(一)四天主;(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日神与月神可能属于三十三天。所有这些神都仍为轮回所缚。
问﹕能否请您谈一谈坛城的性质?
答﹕坛城一般意义是撷取精华处。坛城这个名称依文义而有多种用法。一种坛城是将整个宇宙,包括大小各洲,以心念献给尊者。而且,还有彩绘坛城、禅定坛城、彩沙坛城、一般菩提心坛城、究竟菩提心坛城等之分。由于修之者可得其精义,故名之为坛城。
这些绘画或建造的形象,我们虽可称之为坛城,但主要的意义是要我们自己进入坛城,取其精华,也就是亲手加持。坛城是庄严之所。由于入坛即得加持而生证悟,故称坛城为撷取精华处。
问﹕怎样选师和知师可靠?
答﹕应按照你自己的兴趣和性情去选,但要善加分析。在未奉某为喇嘛或上师为师之前,必须先调查一下,看看他是否合格。律藏中说,正如由水面的波动可知水面之下有鱼,师之内在品性,也可在观察其外在行为一段时间以后,略有所见。
我们须调查为师着的学问--解答问题的能力--以及他是否行其所教。有一部密续中说,你必须非常仔细的调查,即使这样做需要十二年之久。这就是选师之道。
我很高兴看到各位认真考虑这些问题并且认真发问。现在我们可以静下来修禅观了。
《禅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