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觀▪P2

  ..續本文上一頁首先,依智得見禅定之價值而起信,禅定的主要價值在于如若無禅定,上道不可得。其次,依對禅定的善性的確認,而起希求其善性之心。複次,依希求心而起精進。最後,因精進故,的柔順忍,令身心俱離逆境而能用之于善,並且所爲之善悉皆有力。此四是對治第一過--懶惰--之法。初修禅觀時,每次修行時間不宜過久,不可用功過度,最長約爲十五分鍾。

  重要的不是修行時間的長短,而是修行品質的好壞。修行過久會困,結果變得一修就想睡。這不僅是浪費時間,而且是以後很難去掉的習慣。開始時,每次修行時間要短,修行次數要多--甚至每天修八次或十六次--然後,當你習慣于禅觀的修法時,你的修行品質自會進步,每次修行的時間自會加長。

  禅定進步的徽象是,雖然每次修行的時間很長,但你覺得一會兒就過去了。反之,你若覺得修了很久,而實際只修了一會兒,那就表示你應把每次修行的時間縮短。初修時,這一點可能非常重要。

  問﹕佛法中談到認知有不同的層次,每一層次皆有其適當的對象,請問在各層次做不同認知者是誰?

  答﹕識分許多層次,以不同的方式去認知對象,但都同樣是明與知的連續,都同樣是以依相續之識而指定之『我』爲認知者。這解答了你的問題嗎?

  在佛教中的各種宗派中,有些宗派斷定各類之識皆『我』之本身。不過,無上最深的中觀應成派所斷定之『我』,只是依相續之識而指定之『我』。

  問﹕識與『我』有何區別?

  答﹕『我』有多種不同之相。一種是『我』似乎與身心五蘊實不相同,似乎是永恒的、單一的、自主的。一種是,在未顯得與身心五蘊實不相同時,『我』似乎在負荷五蘊,或爲五蘊之主,似乎是一實存自足之『我』。一種是『我』似乎非由某種覺知所見之『我』相來斷定,而是從『我』本身的特殊存在方式著眼來建立『我』。一種是『我』似乎本來存在或當然存在,不像是依名而存。還有一種是盡管『我』似乎當然存在,但所想像之『我』只是純『我』而已。此最後一種想象是上述幾種唯一有根據的認知。

  『我』是什麼?一加以分析研究,『我』即不可得。身心五蘊中、五蘊相續中或五蘊和合中,都不能斷定有任何爲『我』者。當一卷有斑紋的繩子,因在暗處而被你看成蛇時,繩的各部、各部的總合及各部的相續,都不能被斷定是蛇。此蛇只能藉害怕之人的心力而存在;在繩那一邊,沒有可確立的爲蛇的東西。

  如上例所說,『我』之得名所依據的身心五蘊,無論是分開來看,合起來看,還是就其在時間上的延續來看,于中都找不出有任何可斷定爲『我』的東西。而且,也完全不可能找到一個與『我』之得名所依據的身心確實分立之我。現在,你若開始認爲『我』因此而根本不存在,則你的想法就會被傳統有據的認知所破。『我』之存在是明顯的事實。

  『我』之存在爲經驗和有據的認知所證明,但『我』在其得名所依據的身心裏卻找不到。因此,『我』有名無實,藉名義或概念之力而存在,也就是藉一種主觀的力量而存在。『我』在名義上以何爲依?『我』之有名無實的存在,乃靠其得名之所依來斷定。

  至于『我』之得名所依據的身心五蘊,其中尚有許多粗細的層次,最精細者是運行于一切生中的無始之識。故說『我』之得名是靠無始無終相續識的命名之立;無始無終,相續識是名命的主要基准。『我』徒俱虛名,其名乃依此相續識而有。結論是,除了藉名義之力而存在之『我』外,實無有『我』,實無自立之『我』。缺少自立,即『無我』義。

  你也許會問﹕『如果『我』等是藉概念之力而存在,那麼是藉誰的概念而得名的--是藉我的概念、你的概念,還是藉過去、現在或其他的概念?』這也是想用分析的方法去找指定的對象;你找不到。因此,藉概念本身之力而存在者,僅藉概念之力而存在。佛說一切現象有名無實,而名義本身也是有名無實。空本身即是空。連佛也是自性空。因空而得以避免落入執虛有爲實偏見;因一切現象緣起,並非全無,而得以避免落入執一切爲無的偏見。

  問﹕識起自何處?

  答﹕我們說識從識生。識必定從識而生,因爲識不可能以物爲基本因而出生。分子不能造出唯明唯知之體。物不可能是識的本因,而識也不可能是物的本因。雖然唯識宗主張物與識同體,幾乎是說除了識以外什麼都沒有,但此非中觀應成派的主張,因其爲理論所破。應成派是將識與物分開來看。

  除了斷定認爲前識之續外,別無他法;如是則是無始,轉生也無始。一般之心無始;心心相印,無始無終。但特殊之心則有始而無終的,也有無始而有終的。

  問﹕我的問題與二谛有關。俗谛以能所自有爲前提,而真谛則說能所非自有。這似乎很清楚,但一說俗谛與真谛無異,我就覺得很難理解了。

  答﹕即使依俗谛,應成派也不承認能所自有。由于誤解了應成派的看法,較低的宗派乃說應成派落入無的一邊;這顯示出連較低的宗派都認爲應成派,即使依俗谛,也不主張能所自有。

  我們不說二谛爲一,而說二谛一體。事實上,二谛是互不相容的。例如,手心手背皆屬一手,但同一手之手心與手背互不相容。同樣的,當俗谛上存在之『我』被斷言是基礎,其自性空被斷定是其存在方式時,此自性空即『我』之性,即『我』之根本性質或『我』之屬性,而此『我』就是自性空的基礎。『我』及其性空是一體,但『我』是俗谛上有據的認知所發現,而『我』之自性空則是真谛上有據的認知所發現,故『我』及其自性空是互不相容的--是其一,即非其二。因此,用術語來說,二谛不一不異。

  『我』或任何其他現象之所以是空,主要原因在于緣起。獨立與不獨立是二分法;除其一,即立其二。例如,就人與非人而言,是人即不是非人,反之亦然。在決定某一現象是否獨立時,斷定其不獨立,即含有其獨立性空之義,也就我們所說的『自性空』。同時,當某一事物因緣起故仍然被證明爲空是,其依緣而起乃依有而說。非有則無能依。熟悉了緣起之理,只要是有,就足以證明其自性空。不過,由于大多數的學說,都認爲有即是自有,不是自性空,我們乃用緣起理來深究有之含意。

  問﹕可否請您談一談五佛?

  答﹕五佛乃五族如來,是以五大、五蘊、五煩惱、五俗智來說明。我們先看人生的五大﹕地、水、火、風、空。此五大是淨化之本,應淨化成五佛族。至于色蘊,當我們死時,此粗劣之身不再與我們同行,而是由一較細之色蘊爲我們的中陰身,直到轉生來世爲止。因此,若在考慮色蘊時不作精細之分的話,我們就可以說色蘊相續不斷,無始無終,此色蘊的淨化之相名大日如來。

  識分爲心與心所。有六心及五十一心所。心所中有一組是五種無所不在的心所,其一是受。此藉受蘊。受蘊的淨化之相名實生如來。

  想蘊的淨化之相名阿彌陀如來;行蘊的淨化之相名不空成就如來;最後,識蘊的淨化之相名阿?(門內一簡體衆,電腦找不到此字)如來。

  五蘊雖可分爲精細二相,然五族如來僅指那無始以來就有的精細五蘊。

  問﹕精細五蘊與五族如來相等嗎?

  答﹕精細五蘊終將轉化爲五族如來。此五蘊目前可說是與煩惱爲伍。煩惱除時,此五心所並不起精粗的變化;其性依舊,但因已離煩惱之過,而成爲五族如來。所以,你若問五族如來目前是否即在我們的相續身心之中,答案是此五行所現正爲過失所縛,既然佛不可能有過失,此五心所就不是佛。人雖尚未完全成覺,然成佛之因素已在;故此現存于我們相續身心之中的五心所乃是佛種,名爲佛性或如來藏。

  更明確的說,如果你只考慮最精細之心及其所乘之氣或活力的話,則此心本身的明與知,以及相關的活力,即是將轉成佛性與佛神者。此最精細之心將轉成無所不知之識--佛心;轉成佛心者是此心,非外來之心。換言之,佛性天生,非來于外。

  事實如此,因爲心的本體,心的唯明唯知之性,不爲煩惱所染;煩惱不住于心的本體。即使在我們起煩惱時,心的本體和心性,仍是唯明唯知,也就因此我們才能除去煩惱。

  認爲凡境的五族如來現存于我們之中,即如說凡境的叁中佛身現與我們同在一樣,這種想法是適合的。但若說無垢、成覺、全無過失、具諸善性之佛現存于我們之中,那就不適當了。你若攪動池塘之水,水即變爲渾濁;但水本性並不髒。讓池水恢複平靜,泥土自會下沈,還給你清淨之水。

  如何除去煩惱?煩惱之除,非藉外力,亦非聽其自然;煩惱之除,要藉對治之力,要藉禅觀的對治之力。茲以忿怒爲例來說明之。一切忿怒之起無不因有錯誤概念的驅動和汙染。當我們對某人發怒時,那個人是什麼樣子?你心中對那個人的看法如何?你對那個人的了解如何?那個人似乎是自立之主的,而我們就認爲那個人真是堅實有力的。同時,我們自己的情緒也似乎是實在的。

  我們發怒的對象和我們自己都似乎是實存的,仿佛是藉二者本身的特色而建立起來的。二者都似乎是當然有力的存在。但如我以前所說,沒有事物真是這樣實存。我們對自性空的認識有多少,我們那自性有的概念,及此概念對忿怒的助長,就會減退多少。

  我們起貪心或瞋心時,覺得某一事物好得不得了,或壞得不得了,而過後回想起來又覺得那時候的看法可笑。這顯示我們的感覺把本來沒有的好壞加了上去;我們由此可知自己的感覺非真。這些受煩惱影響之識沒有任何可靠的根據。由于用分析的方法尋求某一事物的自性,心乃藉正常的推理確定其無自性,此種識則有可靠的根據。這有如在法庭上的辯論,一方是以理智和真理爲基礎,另一方則不是。一當有了足夠的證據,有正見的一方終將在辯論中勝過對方,因爲正見經得起分析。心不可能對同一事物同時有相反的看法。因此,對某一事物,你一熟悉其非自性有,那就不僅無法在當時産生自性有的概念,而且與非自性有相反的概念也會因正悟的增強而普遍減弱。

  爲了能生此慧,我們乃修禅觀,原因是我們的心力目前並不很強。我們目前之心是散亂的;它所具之能,猶如用發電之水,須經導引,始能産生大力。我們達次目的之道,是以禅觀修心,導之令生大力,那時心即可用在智慧方面。由于成覺所需的一切要件,都是我們自心本具,故不應于他處尋求成佛。

  關于淨化煩惱,乃是就此瞋識唯明唯知的本體而論,才說它可淨化成阿?(門內一個簡體衆字,電腦找不到此字)如來。如我以前所說,即使在我們起煩惱時,煩惱也不會汙染心性,而且煩惱本身充滿了明與知的因素。瞋是一種識,由于是識,故有唯明唯知之心,縱然它對事物懷有不正確的想法。

  因此,成佛的要件雖與我們同在,但還不是真正的佛果。你若覺得現在既有成佛之因,一定也有佛果,那就犯了法稱大師所指出的下述主張之過--在一小蟲停留的一片草葉上,有此蟲未來將轉生的百只大象,因此蟲的相續身心中已具如是轉生之業。不過,轉生爲象的種子與五族如來的種子有所不同,前者是由行爲所新積之種,而後者則是天然存在于我們心中之種。

  問﹕您認爲太陽或太陽神與五族如來之一有關嗎?

  答﹕你的問題雖然簡單,但須詳細答覆。日神與月神在佛教中可說是普通之神。要想了解層次之別,必須先劃分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每一界中都有不同團體之神。無色界中有四個主要的團體,色界中有十七個。欲界中分兩類﹕一類是神的團體,另一類是非神的衆生團體,如人類。欲界之神又分六種﹕(一)四天主;(二)叁十叁天;(叁)夜摩天;(四)兜率天;(五)樂變化天;(六)他化自在天。日神與月神可能屬于叁十叁天。所有這些神都仍爲輪回所縛。

  問﹕能否請您談一談壇城的性質?

  答﹕壇城一般意義是撷取精華處。壇城這個名稱依文義而有多種用法。一種壇城是將整個宇宙,包括大小各洲,以心念獻給尊者。而且,還有彩繪壇城、禅定壇城、彩沙壇城、一般菩提心壇城、究竟菩提心壇城等之分。由于修之者可得其精義,故名之爲壇城。

  這些繪畫或建造的形象,我們雖可稱之爲壇城,但主要的意義是要我們自己進入壇城,取其精華,也就是親手加持。壇城是莊嚴之所。由于入壇即得加持而生證悟,故稱壇城爲撷取精華處。

  問﹕怎樣選師和知師可靠?

  答﹕應按照你自己的興趣和性情去選,但要善加分析。在未奉某爲喇嘛或上師爲師之前,必須先調查一下,看看他是否合格。律藏中說,正如由水面的波動可知水面之下有魚,師之內在品性,也可在觀察其外在行爲一段時間以後,略有所見。

  我們須調查爲師著的學問--解答問題的能力--以及他是否行其所教。有一部密續中說,你必須非常仔細的調查,即使這樣做需要十二年之久。這就是選師之道。

  我很高興看到各位認真考慮這些問題並且認真發問。現在我們可以靜下來修禅觀了。

  

《禅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